宋代王安石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怎样理解?

封护胜463


这两句诗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原诗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只不过一水之遥,行船快捷顺利,转眼由京口就抵达了瓜洲,而自己内心依然留恋的钟山也只是隔着几重青山罢了。和煦温柔的春风再次吹绿了江南的大地,天上明亮的月光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让我回到家乡呢?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如果按政治抒情诗来解读,不符合诗人写诗时特定的人生际遇,也不能映照作者当时的心情;我认为《泊船瓜洲》应该是一首地道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伤感而凄凉的,尽管春风又绿江南岸使自然界有了盎然生机,但作者内心的愿望是早日回家,没有重新致仕、建功立业的意思,因而就没有半点愉悦、乐观的心境。

王安石写作此诗时,已经年过半百了,前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之上,两种势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生发了无休无止的争论和攻讦,导致了新法推行步履维艰;在经历了两次因变法而罢相的遭遇之后,颇有忧郁诗人气质的王安石已经心力交瘁了,对政治有了的厌倦感,甚至心灰意冷了。

对于这次朝廷对自己的重新起用,王安石曾两次上交了辞呈,结果没有获准;所以,他这次赴任,并没有明朗、轻松的心情可言;这在他勉强上任后,又多次自动请求解除自己的宰相职务的行动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而且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又再度被罢相,他又如愿以偿地回到家乡江宁,过起了恬淡的隐居生活,可以说,此时,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功利之心了!


  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尽管是描绘江南春天的美好景像,“绿”字的运用也使景色生动、贴切起来了,有画龙点睛之妙,籍此很多人认为作者是借春风喻指皇恩浩荡。小编则认为:如果作者因为起复委用而对皇帝生发了感激之情,那么,他应该高兴才对啊!可是,浏览全诗哪里有一字的愉快心情的表达呢?

我们特别欣赏作者把“绿”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主要是这个字富有色彩感;不过分析全诗意境,王安石压根就没有感谢皇帝为自己复官的意思;所以,他并不是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来映衬自己的心情,这一句诗的重心应该由“春”字上移到“又”字才对;联系下联,他王安石要表达的意思是自然界的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地染绿江南大地,而我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回大地、郁郁葱葱、蜂飞蝶舞的时候黯然离去,他这是在告诉世人,自己这次离开江南的家乡重登仕途是违心的,是有迫不得已的因素的,是有忧郁情绪的。


第四句之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扣问,他这一去,朝廷情况心里还没有底,前途吉凶莫测;所以,他还没有扺达目的地,就生发回归家乡的强烈愿望,这是作者抒写乡愁的哀伤淋漓之笔,有水到渠成的效果!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不属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描写乡愁的诗。


希望星晨58298869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的原意是: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后,离开定居的南京再次赴京任宰相,在路途写下的这首诗。

当他泊船爪州看到京口与瓜州只隔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的中间,于是心生感概,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千古绝唱。意思是:又一个春天到了,江南再次呈现出一片绿色。我还是不能回家,明月什么时候能把我的思念带回家呢?

综上所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根据全诗意境,我对两句诗的理解:是诗人对离开家乡后因思念故乡亲人,渴望早日回家的一种情感表达。我认为其它无关题意的话无须多谈,有一点在此补充说明下,以前曾看过这首诗的有关创作背景,诗人写下这首诗后,对诗中一个‘绿"字反复修改过,曾用“到"、‘过" 、“入"、“满"等字,可见其用情之深。

2020.2.15


肖双柒


王安石22岁中进士后,做过知县知州提点刑狱等十多年的地方官吏。宋神宗时期两次出任丞相实行变法,是北宋一位重要的政治改革家。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丞相),次年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从经济、政事、军事和教育科举制度等方面,开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法的推行,引起保守派官僚集团的激烈反对,王安石被迫于熙宁七年(1074年)辞职。次年春复相,熙宁九年(1076年)冬,再度辞职,回到江宁,度过了将近十年的隐退生活,直至去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出他第二次起用为相,离开江宁时,对春光秀美的江南怀有浓烈的怀恋之情。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两岸,明月什么时候伴我回到钟山脚下的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据看过王安石草稿的人说,这“绿”字圈改了多次,开头是“到”后来又改为“过”,又改为“入”、“满”最后才定为“绿”字,这“绿”字一用使人联想到是春风给江南两岸披上了绿妆。家乡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越发叫人想念。作者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而是用疑问的口吻提出:明月何时照我还?含义深长,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官场的厌倦。

王安石变法失败,退居钟山,因为政治失意,倾心向佛,流连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写了不少写景抒情的小诗,如《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小诗描写农村风光历历如绘,画面雅洁,清绝可爱,给人以美的享受。





闲情偶记生活点滴


这一去,王安石虽然此时对改革的成功已持有怀疑,热情已不如往昔,但对朝庭的征召还是有点儿喜悦,对改革还抱有点儿希望。但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春风又绿江南岸”,骨子里说的是对皇恩的感激,是对新法实施前景的乐观描绘,是诗人内心的还朝施政喜悦的移情于景,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乐观的。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





文旅揽胜


出自《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深夜朗读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最有名的二句诗。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恋乡,思乡,情意缱绻。

而"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生机勃勃,充满了激情和希望。

这反映出此时的王安石的复杂心情。

王安石变法,本意是为富民强国。但在反对派的重重阻挠下,半途而废。王安石被迫辞官回乡休养。这首诗是王安石再度被征召入京任相时写的。他虽然此时对改革的成功已持有怀疑,热情已不如往昔,但对朝庭的征召还是有点儿喜悦,对改革还抱有点儿希望,所以,在重重恋乡思乡的心绪中,突然迸发出了这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来。

但是,虽然春风又绿了江南岸,而改革终于仍无进展,宣告失败。当王安石再次罢相回江南家乡时,他的心情又复如何,还能咏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动人诗句吗?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王安石是政治家,历史如潮臼,此臼宋朝概观矣一句,居安思危历朝如臼,宋朝当臼,此臼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

作为一个失败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拘文搓首,此搓,俺感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变法是理想派,这种理想看着现实但是王安石没有想到的是宋朝积臼不是一代,也不是一个阶层,而是整个社会如灌,此灌正如泄水狙裘,此裘盖堪矣,俺感觉王安石想的是好,但是做不到的有太多人,,

谢谢😜


农民杂品家


变法失败被贬谪。还想着被朝廷重用,实现变法。现实是无情的,皇帝立场变了。朝中司马光,苏轼等都对变法。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是利国利民的,但终难实现。据说他在作这首诗的时候作了多次修改,先不是又绿江南岸,是到,吹等改了十多次。最后定为绿,非常形象生动贴切。一字之改,把整个诗写活了。上面少写了一个字,应该是司马光他们极力反对变法。


田宗连


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作者呆在异乡的时间至少是一年以上了,此刻非常思念家乡;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作者借晚上的明月发问,希望能有归期。这首诗主要是写作者,远在他乡思念故土的羁旅之情。


文艺青年风


又一年的春天来了,春风送暖,江岸上的草木又有了勃勃生机。明月寄相思,故乡在那月亮的那一边,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久别的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