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為什麼沒有收錄李賀的詩?

鵝叔的小木屋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們從升騰跌宕的上古謠曲中蹣跚走來,走過了《詩經》時代的溫柔敦厚;領略了《楚辭》的瑰麗奇幻;深感於漢代樂府的哀樂情韻;經歷過魏晉六朝的詩壇鉅變,迎來一個神來、氣來、情來的唐詩時代。詩佛王摩詰,詩仙李太白,詩聖杜子美,詩鬼李長吉……他們不僅屬於那個早已消逝於歷史雲煙中的大唐王朝,他們屬於此後的每一個時代。唐詩可謂卷帙浩繁,五萬多首魚龍混雜,難辨優劣,清代學者,蘅塘退士孫洙選編《唐詩三百首》,成為當代每一個人的獨特記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在這裡跨越時代與大師交談,領略文學之美,文字之美。翻開這本承載過往,昭示未來的詩韻之作,我們會看到王維、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王昌齡、白居易、劉禹錫、韓愈、孟郊、賈島等初盛中晚唐有名氣的詩人,但我們唯獨找不到李賀的任何一首作品,《唐詩三百首》不收錄李賀的詩是巧合還是作者有意為之?

背離《唐詩三百首》選編的旨歸

孫洙在《唐詩三百首·序》中交代了自己編此讀本的緣由,一直以來作為童蒙讀物的《千家詩》存在"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之弊,"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可見在蘅塘退士看來《千家詩》收錄詩歌質量參差不齊,工拙莫辨,不利於後人學習。又言"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自己要從膾炙人口的作品中,再篩選出尤要的錄成一編,最終還是要作為通俗讀本,老少皆宜。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來驗證《唐詩三百首》選編的價值。結合李賀詩歌的特點,其所具備的藝術審美價值以及在文學史上的開創性當不容置喙,但若當作後人學詩的藍本,被模仿借鑑卻是極為不妥的。

畸零人的苦悶人生

作為李唐宗室後裔,李長吉有著屬於自己的驕傲和清高,他也有過"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的理想抱負,但家族的輝煌已成過去,家境頗為貧寒,心理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使他生出無限的失落感和屈辱感。再加之那奇怪的長相,"通眉""巨鼻""長指爪"且體弱多病,李賀承受著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壓力,這注定了他壓抑苦悶人生的開始。在人間遊歷了短短二十七載,騎驢覓詩,苦吟成性,將自己"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的人生苦悶,將"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的滄桑感一一見之於詩。這些詩作顯示了詩人卓犖的才華,然而它們獨屬於長吉,獨屬於這個畸零人的情感世界。是他人無法理解的,詩歌所呈現出的高超詩情詩境我們又能體認幾何,所謂長吉"詩心"或許就在於此。"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若收錄了李賀的詩,將成為一個幌子,一個口號。在李賀的詩作中,後人做得到"知人論世",卻難以做到"以意逆志"。

反常態化的風格

中國的文學創作環境,尤其是詩歌創作始終處在一個"鬆緊放"的循環之中。當社會政治的束縛相對薄弱時,文學的發展也會多元化,藝術呈現也會愈加斑斕多姿。先秦兩漢文學始終籠罩在儒家詩教的濃雲密霧中,溫柔敦厚,"發乎情,止乎禮義"。漢末的動亂,解放了這個時代的文學,自《古詩十九首》開始,出現了溫麗悲遠的情調,詩歌開始靈動起來 ,有經歷魏晉南北朝三百八十餘年的發展,唐詩這個有情感有生命的東西出現了。它滿載時代的迴響,與詩人的脈搏齊跳躍,在這個開明的盛世中,李賀的詩表露個性色彩的程度可以說到達了更高水平。他不是以一個文人的身份在創作,更不是以一個儒家士大夫的身份在創作,他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用心體察生命,一切創作都體現著一種"反常態化"的風格,與群體相乖違,在構思與藝術想象上彰顯著獨創性。

李賀的詩寫鬼怪,寫死亡,"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弔書客","秋魂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他的詩中滿是難言的淒厲之美"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百年老鴞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縱是《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這兩篇名作,也是那樣的詩情濃烈,"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悽豔的有種窒息感,"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鳳凰這種神鳥粗俗的叫,香蘭的優雅與笑的意象拼接,都是那麼的詭異。這樣的詩作放在今天或許無傷大雅,然在《唐詩三百首》作者衢蘅退士孫洙生活的清朝,那是一個大興文字獄,思想禁錮嚴厲的時代,選編作品時不得不考慮李賀詩歌的特殊性,這種與世俗的過度乖違,也是與政權主流思想的相悖,李賀的詩歌與"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距離太遠了。從收錄的其他作品也能得到反證,"郊寒島瘦"是中國文學史上公認的論斷,這二位作者的詩作也是帶著中唐詩人的個性特色,是不和主流詩歌發展的,因而《唐詩三百首》選錄二人的作品也是有意避開"孤骨夜難臥,吟蟲相唧唧復唧唧""霜氣入病骨,老人身生冰"此等作品,而是選了《遊子吟》、《尋隱者不遇》等主旨明確,情感舒緩的作品,同樣以求新求變著稱的韓愈作品也是選膾炙人口,情韻明朗的。

李賀的詩歌展現的是一個敏感焦慮的青年人的苦悶和壓抑感,他的詩情,藝術技巧,語言開拓,審美範式都將是文學史的光輝旗幟,但遺憾的是長吉不屬於每個時代芸芸眾生,他僅屬於藝術的世界,文學的園地。這個世界還是需要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傳達一些昂揚的格調,《唐詩三百首》更多的要傳遞正能量,這也是幾個世紀以來經典詠流傳的原因所在。(作者:騫翮思遠翥)


一往文學


《唐詩三百首》沒有收錄李賀的詩,究其原因,只有一點:李賀的詩所創造的意境不適合《唐詩三百首》的定位。

首先我們來看《唐詩三百首》的定位,總結共有兩點:

第一,整本詩集以推崇儒家之道為遵旨,所選擇的詩都以正面、溫和積極做為詩的主導思想;

第二,《唐詩三百首》在編成之時非常重要的一項功能便是作為家塾課本,並且教授對象是初學者,那麼自然,其中收錄的詩要以經典且好懂為參考標準。


接著再說回李賀的詩,毫無疑問的,李賀的詩正是與以上兩點選詩遵旨不相符的,甚至其中很多詩是與之相悖的。以下,就李賀的詩加以說明。

李賀,被稱為“詩鬼“,之所以有此稱號,是因為其詩大多呈現一種冷豔悽絕之美,讀來讓人常有心泣哀絕之感。他的詩中常常出現”泣“、”血“、”鬼“、“死”等等一類悲情色彩的字詞,再加上李賀及其豐富的想象力,常將神話傳說引用於詩中,整首詩往往是將冷豔詭絕之美呈現到極致。顯然,這樣詩風的感情色彩是與不符合《唐詩三百首》的詩風要求的。



讀過“詩鬼”李賀詩的人想必都知道,李賀的詩因其詩人極具豐富力的想象,使得他的詩很多都比較晦澀難懂,因為你不僅要體會其詩的表面情景和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一首詩在詩人豐富的想象下,所暗含的意象及文思邏輯。這一點,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不容易的,當然也不適合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中作為家塾課本教授於幼童了。

浪漫主義詩人李賀生於中唐時期,他本是李唐宗室之後,是已家道中落的一遠支,一生坎坷不得志,27歲早逝,滿腹才情,與李白、李商隱並稱為唐代三李。“詩鬼”李賀的詩作雖因風格特異未選入《唐詩三百首》,但並不影響他的藝術成就和其詩作在唐詩中所享有的地位。


聽雪話詩詞


《唐詩三百首》之所以沒有李賀的詩,主要是因為李賀的詩不符合編著者孫洙的選詩要求。

孫洙,字臨西,號蘅塘,清朝乾隆十六年進士。他所編著的《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唐詩311首。

在《唐詩三百首》的序中,孫洙就提到了自己的選詩標準,即

“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城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孫洙選詩有三個特點,一是要膾炙人口,二是要體裁完備,三是選出的詩歌要有啟蒙作用,要能夠成為家塾課本。

顯然,李賀的詩並不符合這三點要求。

一:奇字異辭,荒誕詭譎

對於詩歌來說,想要做到膾炙人口便要做到“易於成誦”,而“易於成誦”就要求詩歌在音節的變化上最好要有節奏感,有規律性,讀起來抑揚頓挫,其次,文字也不能過於生僻。

而這些條件,李賀的詩並不符合。

李賀,有著詩鬼之稱,在他的詩中多奇字異辭,內容荒誕詭譎。明人餘颺就曾評點其詩

“險仄奇詭,無一字可調俗言,無一言可入俚耳”。

李賀的詩古體多,近體少,聲調古拗,不易於朗誦,並且李賀還喜歡使用代詞,把許多常見之物用一些陌生之詞來表達。

比如在《夢天》一詩中“玉輪軋露溼團光”,在這裡團光指的是月光。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李賀的詩中,鬼、泣、血、死等淒寒字眼經常出現,如“鬼燈如漆點松花”、 “鬼雨灑空草”,這些,都增加了朗誦難度。

二:擇其尤要者

在孫洙的選詩要求中,要體裁完備,而更重要的是要擇其尤要者,說白了,就是選擇最有代表性的詩人,很不幸,李賀落選了。

首先,我們先來聊一聊七言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凡例中曾這樣評價過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開元之時,龍標、供奉,允稱神品。 外此高、岑起激壯之音,右壓多悽婉之調,以至‘蒲桃美酒’之詞,”

可見,在唐朝詩人中,七言絕句要首推王昌齡和李白,接著就是高適、岑參、 王維、王翰、王之渙等等,在沈德潛的話中,並沒有提到李賀。

接著便是五言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也提到

“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淡,純是化機,不關人力。”

在五言絕句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王維、李白、韋應物、崔顥等等,同樣也沒有李賀的存在。

可見,在當時,李賀在絕句方面並不能成為唐朝詩人中的代表人物。

而在古體詩中,根據沈德潛的評價,李賀也不能在唐朝詩人中排入前列。

再加上,《唐詩三百首》選詩側重近體,而李賀又不喜近體,因而,能夠入選的佳作就更少了。

因此,孫洙並未選錄李賀的詩歌。

三:詭秘奇幻、悽苦悲涼

孫洙選詩的最後一個條件便是要啟蒙兒童,作為家塾課本。

顯然,李賀的詩非常不適合作為啟蒙兒童之用。其原因,一是因為李賀的詩風詭秘奇幻,一是因為李賀的詩所抒發的感情多是悲苦淒涼之情。

在前文中,我們就已提到,李賀的詩中,多有一些鬼、泣、血、死等淒寒字眼的出現,而這些詞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個陰森恐怖的世界。

比如《神弦曲》一篇中,

畫弦素管聲淺繁,花裙綷縩步秋塵。桂葉刷風桂墜子,青狸哭血寒狐死。

而類似這樣的詩歌還有很多,在他的詩歌中,痛苦,絕望,悲涼,悽慘,這些情感的宣洩與環境的描述,自然不適合啟蒙兒童之用。

除此之外,李賀的詩在觀念上目無君王,比如稱本朝先皇玄宗為“蜀王”,稱漢武帝為“劉郎”,要知道的是,孫洙所處的時代正值文化高壓期,作為啟蒙兒童的詩歌應該是思想純正的,哪能目無君王呢?

四:其他原因

《唐詩三百首》之所以沒有李賀的詩,除了是因為李賀的詩不符合編著者孫洙的選詩要求外,還有一點原因,便是“雅正”的審美追求。

雅,指的形式上的典雅,正,指的是內容上的正大。

而“雅正”與“溫柔敦厚”則是儒家詩教所倡導的,因而,孫洙選詩自然也離不開“雅正”與“溫柔敦厚”,但是,李賀的詩風,我們在前文已經提到了,兩字概括就是“詭譎”,因而,李賀的詩歌沒有入選也是“理所當然”的。

總結

總的來說,李賀的詩歌沒有入選《唐詩三百首》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為李賀是以“鬼詩”出名,而《唐詩三百首》作為啟蒙兒童之用,自然不能選用李賀的詩歌。

誠然,李賀的詩歌也有一些不是“鬼詩”,但是綜合以上各方面因素,李賀的詩歌很難入選,畢竟,唐朝的詩人太多了。

雖說《唐詩三百首》中李賀的詩歌並未入選,但這並不妨礙李賀“詩鬼”之名流傳百世。


世間人物


答:“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李賀的詩太難懂,寫的又是神啊鬼的,不符合作者的要求。我們現在讀的這本《唐詩三百首》是清代一個叫“蘅塘退士”的人所選編著的,他從浩如煙海的唐詩中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詩入選。

而《唐詩三百首》在選詩標準上,是取正不取變,以儒家之“溫柔敦厚”為宗旨,要符合儒家正統思想的。精華又是宗盛唐,主李杜。選取的詩歌,思想都需要純正。所謂學慎始習,故入門須正。大抵就是如此。

另外,編者孫洙在序中說:“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


所以在選詩上的目的,是為了照顧初學兒童的。而李賀的文筆過於高深,用意過於隱晦,所以都不選取。從整個唐詩發展史看,李賀成就重在“變”。袁本文學史曾將其特點概括為“悽豔詭激”四字,可見李賀的詩學習難度可見一斑。
明胡震亨曾引王思任之語評價李賀:“賀以哀激之思,作晦僻之調,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

這樣的作品,對初學者兒童來說,不論是學習還是欣賞,都是極大不合適的。



此外,錢鍾書在《談藝錄 •長吉字法》中,亦對李賀之作有品評,可供參考互見。

綜上所述:李賀詩歌是很難讀懂的,即便對於專業研究詩詞者,也要下過一番苦功夫才能弄懂。因此《唐詩三百首》不選李賀之詩,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是合情合理的。


近來怕說當時事


其一,李賀詩難於接受。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前言》就說:“鑑於本書原本計劃是給少年兒童讀的,因此絕大多數作品較為淺近明瞭。……語言上的過於隔閡,勢必要影響讀者的賞析、掌握,本書所以未選李賀詩,可能這是原因之一。”

金先生是怕李賀詩文字生澀,影響少年兒童的理解與賞析。可是,他又推翻了自身的見解,他說:“韓愈的《石鼓歌》,既晦澀難懂又無甚含義,為何不能換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或《夢天》?

反之,韓愈的七律如‘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七絕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卻是親切明淨,倒確實膾炙人口,本書卻未入選。”

他認為,不管怎麼講,也是該選李賀詩的。

其二,李賀詩趣尚險怪。沒選李賀詩,是怕有負面效應。

于思想來講,李賀詩怪異奇特,甚至近乎荒誕。

於作法而言,李賀詩刻意怪癖,雕琢塗飾,天花亂墜。

錢鍾書說李賀詩“幻情奇彩,前無古人”。譬如那首為金性堯感到沒選不可思議的《李憑箜篌引》,以虛寫實,通感聯覺,上天入地,亦真亦幻,虛幻性意境層出不窮。

其三,李賀詩不合詩教。《唐詩三百首》卷八《馬嵬坡》題下注曰:“唐人馬嵬詩極多,惟此首得溫柔敦厚之意,故錄之。”選本直接透露出其選詩宗旨。可是,縱覽其所選,不一定都合此“詩教”規範,而李賀詩又不一定都不合此“詩教”規範。此說似也不能成立。

其四,李賀詩多見於古體。此依據更不可成立,雖說其選詩規範側重近體,但其中古體四卷,篇數雖僅佔四分之一,而篇數卻與近體平分秋色,譬如長詩《石鼓歌》,長達56行的七言古體,而李賀詩古體多在二十行內。


六一說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作詩也會吟”,作為中國流傳度最廣的唐詩選集,《唐詩三百首》收錄了311首唐詩。其中,“詩聖”杜甫佔38首,“詩佛”王維佔29首,“詩仙”李白佔27首。

作為“詩鬼”,李賀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詩歌領域,絕對佔有一席之地。英年早逝,他的生命只走過了27個年頭,卻留下二百餘首詩篇,高產高質量,所以他能和李白、李商隱並稱唐代三李。

但是,天才李賀的詩卻沒有一首被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中,為何?

不是李賀詩歌成就不高,也不是《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水平不夠,而是因為李賀的詩不適合被收錄。

01對象不適合

《唐詩三百首》是清朝的蘅塘退士(本名孫洙),在擔任山東鄒平知縣時所編選的。孫洙認為:當時的兒童啟蒙讀物——《千家詩》存在"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之弊,其詩歌體裁不備,體例不一,質量又參差不齊,不適合兒童閱讀。

因此,他和自己的繼室徐蘭英相互商榷,決定重新編選一本更適合的兒童啟蒙讀物,並以此作為家塾課本。

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光《全唐詩》中收錄的就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成年人都難以讀完,更何況孩童?為了有針對性地選出適合孩童讀的唐詩,孫洙定下收錄標準:“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

在流傳度廣的唐詩中選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的,可謂優中選優,簡中選簡。

而李賀的詩,詩歌意象跳躍,結構不拘常法,“忽起忽結,忽轉忽斷,復出傍生”(錢鍾書《李長吉詩》),標新立異,風格獨特。他的詩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需要有一定文學基礎的人方能讀懂,不適合初學詩歌的孩童閱讀。

02語言不適合

李賀,字長吉,本是少年天才,卻一輩子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情長期鬱結心中,只有寫詩反映現實、鞭撻黑暗。“長吉體”詩應運而生。

李賀善於運用奇特的語言營造出悲冷的氛圍,詩中多有“鬼、泣、血、死,”四字真言,讓人讀後心中悲苦,膽顫心驚。比如這首《秋來》: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弔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桐風、衰燈、寒素、冷雨、香魂、秋墳、恨血,種種意象,都透露出一種冷颼颼的寒意。香魂來吊、鬼唱鮑詩,都是因為詩人在人間難覓知音,只有地府中前代已做鬼的詩人懂得自己。

詩人懷才不遇的愁苦與憤恨,不得知音的悽傷,都在字裡行間顯示出來。這是一首著名的“鬼”詩,就語言來說,過於冷硬恐懼,陰飄飄的,不適合孩童閱讀,故不宜收錄進《唐詩三百首》。

除了“鬼詩”,李賀還有很多描寫衰老、死亡的詩歌,時常有險韻奇字,語言過於悲冷悽苦,難以理解,不宜收錄。

03風格不適合

《新唐書》記載李賀:“辭尚奇詭,所得皆警邁,絕去翰墨畦徑,當時無能效者。樂府數十篇,雲韶諸工皆合之弦管。賀亦早逝,”

李賀的詩之奇詭,當時居然無人可以模仿,這得益於他刻意錘鍊後的奇雋語言,畢竟是“嘔心只為天驚句”的痴人。錢鍾書在《李長吉詩》中寫道:“長吉穿幽入仄,慘淡經營,都在修辭設色,舉凡謀篇命意,均落第二義”。

李賀的詩,修辭造句為第一,謀篇立意反而第二,這雖是他鮮明的個人特色,也是深厚文字功底的體現,卻不值得孩童們學習。一是幼童未必能明白李賀詩中的修辭技巧,二是世人都認為寫文著書,立意為上。所以,從詩歌風格來說,李賀的詩不適合收錄進《唐詩三百首》。

小結

無論是對象,還是語言、風格,都是針對李賀的代表詩作而言。其實,李賀的詩並不都在寫鬱悶悽苦、生死鬼怪。三葉草小學時代學的《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就明快熱烈,通俗易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讀這首詩,似乎能讓人穿越千年時光,觸摸到李賀那顆想要建功立業的熾熱之心。


三葉草青青


1,個人編選,不是教育部編選,總有個人喜惡偏好。2,李賀號詩鬼,詩歌題材怪異,措辭險絕,屬於劍走偏鋒的路子,不符合大眾口味 3,唐詩三百首編選規則偏於啟蒙,類似於編一個流行歌曲集,李賀搞歌劇的,不好歸類,4.杜甫能寫國破山河在,也能兩個黃鸝鳴翠柳,李賀總是黑雲壓城,或者天若有情天亦老。題材幽暗冷酷,有專家統計:中國詩歌史上,幾乎再沒有一個青年詩人那樣偏嗜描寫衰老、死亡的事物,翻開長吉詩集,這類意象觸目皆是,到處是老、死、衰等字眼,其他像殘、斷、墮、瘦、古、鬼、枯、頹、病、敗、朽、暮、弊、破、哭、愁、幽、折、荒、血、寒、泣、悲、悽、苦等字眼也隨處可見,統計結果表明,上述字眼在李賀詩集中共出現440餘次,平均每首詩出現兩次,出現最多的為“老”字(48次),其次是“寒”字(34次), “斷”字(33次),“愁”字(24),“死”字(20次)……

不過對一個27歲離世的天才詩人而言,進不進一個什麼詩選無所謂,喜愛他的自然愛到極致,比如毛澤東,直接用李賀的詩入詩,可謂千年知音。


一字一人一書


\r這跟 《唐詩三百首》選詩的標準有關。\r是清代一個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選編的,他從浩如煙海的唐詩中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詩家入選《唐詩三百首》只是他在序中如此寫道:“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其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飛翔之,白首也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從這可看出,《唐詩三百首》不過是家塾教材而也。杜甫的“三吏三別”和白居易的諷喻詩也沒有被選入。這大概是因為 《唐詩三百首》本身是給小孩子讀的,是給家塾做教材用的。另外作者還要照顧到所選的詩最好要能體現儒家的“詩教”,所謂“溫柔敦厚”.編者說“錄少陵詩,止就其綱常倫紀間至性至情流露之語,可以感發而興,使學者得其性情之正,庶幾養正之義雲”。\r《唐詩三百首》與四書五經都成了科舉制度讀書人博取功名的工具書了,可能出於這個原因,“蘅塘退士”認為“詩鬼”之詩不合符科舉致仕的標準,從而打入冷宮。


權謀才智


《唐詩三百首》的性質是啟蒙讀物,所選的篇章都是一些通俗易懂之作。

關於《唐詩三百首》的選取標準有三:

1.取正不取變

必須遵循儒家思想,因為是啟蒙讀物,所以思想必須純正。

2.取易不取難

(1)選取“膾炙人口之作”,無艱澀難懂之句

(2)選取當時一般學童易於理解的

(3)不選歷史背景過於複雜,典故本事過於廣博,文理過於艱深,用詞過於隱晦

(4)選取藝術形象能為一般讀者所欣賞領會的,不選怪怪奇奇、質木無文,缺乏審美價值的

(5)選取音節和諧,富於音韻感的,語言方面較為通俗的文字,不選詰屈聱牙,不便吟詠、難於記憶的

3、取情不取理

一般認為,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唐詩多以丰神情韻見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取勝。當時的科舉考試,頗為崇尚唐詩。選詩時當然以表現唐詩主情的特點為主。

結合《唐詩三百首》的選取標準,不難明白李賀的詩為什麼沒有入選。李賀的詩艱澀難懂,對於初學者來說偏難,也不適合啟蒙,而且李賀的詩有“劍走偏鋒”之感,不適合考科舉的人學習。總而言之,《唐詩三百首》要力求思想純正(儒家思想)且通俗易懂,李賀的詩並不符合入選要求。






樹於藤


唐朝是詩歌的盛世,整個唐朝歷史中出現無數出色的詩人,他們也都創作出眾多不朽的名篇,後來雖然經歷戰亂,但唐朝大部分的詩篇還是能流傳下來。現在我們的教育裡面,也是要求去學習唐詩,很多人在接觸唐詩的時候,都是先從《唐詩三百首》這種總集裡面開始學習,這裡收錄唐代諸多名家的詩篇,可讓人有些不解的是,這部作品裡面沒有收錄李賀的詩篇,在唐代歷史上,李賀絕對是一個不世出的奇才,他被稱作詩鬼。

唐朝詩人李賀的詩文風格如何,為何《唐詩三百首》不收錄他的詩?

李賀的詩歌對於後世很多人都產生巨大的影響,毛主席本人也非常欣賞李賀的詩歌,在創作詩歌的時候也受到李賀的影響。這麼出名的一個詩人,他也有諸多佳作傳世,為何這部作品裡面就沒有收錄他的詩歌呢?

其實這就與李賀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李賀這個人一生不得志,由於避諱,他一直都沒有辦法在仕途上有什麼發展,出身李唐宗室的他,曾經有著非常好的理想,也有這個才能去做出一番事業,可現實非常殘酷,被封建禮制嚴格束縛,他只能靠著祖輩的關係做個從九品的小官,升遷無望。

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讓李賀活得非常苦悶,他與李白這些豁達灑脫的人不一樣,李賀性子異常剛烈,心胸也沒有那麼豁達,現實對他不滿,他就必須要發洩出來。

李賀的詩沒能入選,最大的因素就是這種性格讓他的詩文風格非常詭異,他被稱為詩鬼就與自己的行文風格有關,後人總結李賀詩歌的特點,發現他最常用的四個字就是“鬼,泣,血,死。”光是看到這幾個字,估計人背後都會發涼,很多人把李賀詩歌讀完,內心是非常壓抑絕望的,估計心裡都在琢磨這個作者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心裡扭曲變態的人。

因此李賀他的這個風格,確實不適合進入到《唐詩三百首》中,這部作品就是用來給兒童或者是初次接觸唐詩的人來啟蒙的,那麼李賀這種風格,上來估計就能把孩子們給嚇死,就算是有些孩子承受能力比較強,可學習李賀的詩歌,長期下來也會變得非常壓抑,這不利於兒童的成長。

要想學習李賀的詩,必須是要有一定的詩文功底,並且要有成熟的心智,否則容易被他的這種風格給帶進溝裡。還是李白,白居易這些人的詩歌更加適合孩子,初學者們來學習,還有一點,李賀的詩文主旨過於叛逆,違背傳統的儒家思想,這種詩歌收錄進來,會對這些封建統治者產生不利的影響。

李賀本人深受封建禮制的迫害,他利用自己的詩歌來諷刺批評,這種詩歌註定無法成為封建社會里面的主流,因此在收錄詩歌的時候,是有意要忽略他的詩。當然,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李賀想象力異常豐富,不過他身上滿滿負能量,想象出來的也大多都是一些恐怖的東西,而且要是不能理解李賀的心境,是沒有辦法讀懂他的詩歌,因此學習他的詩歌難度確實是非常大。在歷史上詩歌風格與李賀相似的人也沒有幾個,除非是有非常好的天賦或者理解能力,否則其他人在學習詩歌的時候接觸李賀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還有,他在詩歌裡面非常喜歡去用一些生詞,有的時候光是讀完他的一篇詩,裡面都有很多的字是不認識的,這些生僻字並不常用,要是人們來學習的話,估計光是查字典就要費很長的時間,而李賀在用詞方面也非常另類。學詩主要是品味用詞格式,以及詩歌的思想情感,李賀在這些方面都太過另類,實在是不適合用來學習。當然,編錄《唐詩三百首》的作者自己也是一位文學大家,他就非常喜歡一些溫和清新的詩歌,像李賀這種風格的確實不是他喜歡的類型,由於這些因素,現代人對於李賀確實是不太瞭解,他的才華在唐朝文壇中絕對是頂級的,否則後世諸多大家也不會這麼欣賞他。

我認為,李賀的詩歌沒有被選中,確實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因為李賀雖是一個充滿負能量的人,可他一生也創作出不少的詩篇,並不是所有的詩歌都不適合被錄入的,比如他的詩歌裡面就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這樣慷慨勵志的詩句,李賀也是一位充滿少年豪情的人,要說他的詩歌一點都不適合學習,那還是有些誤解他了。

但編錄唐詩的人再厲害,那麼多的唐詩也不可能都很好去理解,一個人的眼光與格局是有著一定的侷限,在編錄的過程中不可能照顧到所有地方,因此李賀沒有入選,是很可惜,但這不會影響他的偉大,好的作品無論在哪裡,都會受到人們的重視追捧,喜歡李賀的人不會因為他的詩歌詭異悽慘而放棄,討厭他的人也不會因為他的才華而改變看法。

李賀是一個用生命在寫詩的人,他的詩歌大部分都脫離現實,沒有足夠想象能力的人很難去理解。關於李賀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典故就是“嘔心瀝血”說他在寫詩的時候廢寢忘食,自己原本身體就不是非常好,卻還是在勞神去專注寫詩,這也讓他只活了27歲就早逝。

李賀一生確實是非常悲劇,他留下諸多佳作,自己現實中卻過得非常不如意,甚至他死後留下的詩篇,也是過去很久才被別人給拿出來發表,後來很多人談到李賀,就不禁想到另外一位天才王勃,這倆人都是英年早逝的天才,也都有傳世佳作。人們一直在猜想,要是他們沒有那麼早死去,會有什麼樣的成就,我認為李賀他在死前就已經自成一派,要是他繼續活著,肯定能有更大的成就,相比之下,王勃的成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自己一生的傳奇經歷。

人們去讀《唐詩三百首》更多還是要開始學習瞭解唐詩,李賀的詩歌確實更適合學成之後再接觸瞭解,學詩也是有著很多講究的,不是說誰的名氣大誰就適合去當教材,比如在《紅樓夢》裡面黛玉去教初學的香菱來做詩,就明確表示不要去學陸游這些人的詩歌,先從王維等人的詩開始學起。確實,像李賀這些人能成功,都是有著非常出色的天賦,他們的風格與思維和常人是不一樣的,因此學他們的詩歌,很有可能讓自己走歪路,總得來看,這部作品裡面收錄的大部分詩歌,對於初學者來說幫助是非常大的。

參考文獻:

《唐詩三百首》

《李賀詩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