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編《唐詩三百首》收錄杜甫詩最多,但杜詩為什麼在唐時並不受推崇?

鵝叔的小木屋


原因一:他的詩大多的讀書人不愛看。

以前的讀書人多為有錢有勢的人,剩下為數不多的才是有志向的寒門學子。杜甫的詩多為老百姓喊冤而作,所以少數人的寒門學子才懂欣賞,才有共鳴。有錢有勢的讀書人不愛看,甚至鄙視。

原因二:老百姓又不識字,所以很難推廣。再說,老百姓一心要種地,沒心思聽他瞎嚷嚷,也不懂欣賞他的詩文。

原因三:杜甫為人比較清高,雖然後來官至左拾遺,不善交際,所以幫他宣傳的人也較少。

原因四:唐朝經濟繁榮的時候,主流不歡迎他唱反調;經安史之亂後,國家百業待興,也不歡迎他發牢騷,影響士氣。

所以杜甫的詩當時不是很受推崇。


遁川



在清乾隆年裡這本《唐詩三百首》,從四萬多首唐詩裡選入杜甫的38首詩作,確實有些非常驚人。

這裡有一個文學史問題,就是杜甫詩歌確實不是在唐代被推崇的詩人,起碼不是在杜甫活著的時候,就受到推崇的。而是經歷了不同尋常的一個過程,才從“詩史”詩人成為一個“詩聖”的。

杜甫真正受到推崇是從宋朝開始的。

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王洙編輯的《杜工部集》是自從杜甫死後,第一個最全面註釋和編輯杜甫詩歌的杜甫詩集,詩集收錄了杜甫的詩篇1405首,還有杜甫的一些文章。這個詩集也是宋代研究杜甫詩歌的一個母本。


嘉佑四年(1059)蘇州知州王琪雕版印刷了王洙編輯的《杜工部集》。據說,當時王琪是挪用公款雕版印刷《杜工部集》的,但是,印刷以後,杜甫的詩集《杜工部集》非常受歡迎,王琪不但賺回了挪用公款,還有盈利,可想杜甫在北宋時代的地位有多高

到了南宋,對杜甫詩歌研究再次達到高潮,有兩個變化:第一個變化是研究的數量特別多。據說,當時研究杜甫詩歌的著作達到了“千家”,可見,研究杜甫有多麼熱烈了。

就在杜甫研究“千家”的時候,也難免副會穿鑿,魚龍混雜,研究的質量有相當多的問題。


這時候,有一個學者叫黃鶴,他廣泛採取了杜甫研究的百家之長,經過研究考證出了杜甫詩集《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這個杜甫研究著作,學術水平相對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好水平,所以,黃鶴註釋的《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一直影響了元明清三代學者學習和研究杜甫。

第二個變化是對杜甫的詩歌真偽做了研究,補充了一些遺失的杜甫詩歌作品。

這樣,從南宋開始,杜甫的詩歌數量就保持了固定的1432首作品。

杜甫詩歌的研究這麼熱烈,當然與杜甫詩歌地位的提高是分不開的。

事實上,杜甫的詩歌並不是唐代人就沒有推崇過。

杜甫死後大約三十年,今天的九江市,唐代叫潤州的一個刺史叫樊晃,他在南方發現了杜甫的詩歌以後非常震驚:他認為,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偉大的作品。

樊晃可能很早也見過杜甫的一些作品,但是,這些作品可能也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這樣的作品,至於像“三吏三別”,反映安史之亂的寫實主義之類的作品他沒有讀到過,所以,也不覺得杜甫有多厲害。


可能因為他讀了杜甫的這些作品以後,確實感動了他,於是,這位潤州刺史樊晃就編輯了一個《杜工部小集》之類的杜甫詩集,以表達對杜甫的敬意。

就在樊晃編輯了《杜工部小集》大約十年以後,杜甫的孫子杜嗣業把杜甫的詩稿,交到大詩人元稹的手上了。

元稹讀了杜甫的詩歌以後,讚不絕口,還給杜甫寫了一篇《墓誌銘》。元稹是當時著名詩人,又是白居易的好朋友,所以,杜甫也在元稹、白居易、韓愈這些大腕詩人群裡轟動起來了。

這時,唐代的皇帝也知道杜甫了,第一個讀杜甫詩歌的唐代皇帝是唐文宗李昂(829----839在位)。

除此之外,晚唐筆記作家的著作中也出現了杜甫的名字和故事。例如《酉陽雜俎》、《歷代名畫記》、《云溪友議》等等。這些著作對五代和宋朝研究杜甫,起到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出版了杜甫的詩歌全集,這是最早的杜甫詩歌全集。

北宋王洙的《杜工部集》就是根據後晉的杜甫詩集編輯註釋的。

宋代大詩人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都是杜甫詩歌的崇拜者。

此時,杜甫已經經歷了唐代韓愈、元稹、白居易、杜牧、韋應物這些大詩人的推崇和宋代大詩人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這些大詩人的推崇了。

那麼,南宋元代明朝已經沒有理由不推崇杜甫了。因為,這已經是一個詩歌欣賞傳統了。


尤其是明代晚年有一個詩人、學者叫王嗣奭,他寫了一部書,叫《杜臆》,記錄了王嗣奭一生對對杜甫詩歌的體會,而且,王嗣奭讀杜甫的詩歌,好像是鑽進了杜甫的肚子裡一樣。我們不妨把王嗣奭的閱讀方法叫做“體驗派”吧!

王嗣奭每讀一首杜甫的詩歌,都能以自己就是杜甫的方式去體驗詩歌之寫作和用意,他對杜甫不但而愛,也非常崇拜了。

我們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詩聖”這頂桂冠,正是在王嗣奭的《杜臆》中提出的。

應該說,王嗣奭的《杜臆》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個杜甫研究和文學理論著作。可惜,這部書沒有在王嗣奭活著的時候出版。

這部書在清代康熙年,被翰林學士仇兆鰲所得,仇兆鰲研究了王嗣奭的《杜臆》很感興趣,就決心要為杜甫的詩歌,再次做一些貢獻。於是仇兆鰲經歷20年時間就編輯了《杜少陵詩詳註》書刻成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仇兆鰲的《杜少陵詩詳註》廣泛吸取了杜甫研究歷史上的一切有點,拋棄了缺乏真憑實據的不足,因此是影響很大的一部杜甫研究著作,至今,仇兆鰲的《杜少陵詩集註》仍然是杜甫詩歌研究的必讀參考。

就在仇兆鰲的《杜工部詳註集》於康熙二十四年出版的前後。杜甫研究在清代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一些大學者都研究杜甫,例如,錢謙益的《錢注杜詩》、朱鶴齡的《杜工部詩集輯注》(康熙元年)、楊倫的《杜詩鏡銓》以及後來蒲起龍的《讀杜心解》等等。

那麼,在這樣濃厚的杜甫詩歌崇拜之風下,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1765)選入38首杜甫的詩歌作品,真的一點意不意外了。


千千千里馬


因為唐朝把詩寫的好不好,作為考取進士的一項主要科目進行測試的,這就極大促進了學人士子們學詩、作詩的積極性。最終使得唐代寫詩的高手如雲。杜甫也是其中之一。但他在當時不受推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當時官員詩人多,把杜甫的詩才、詩名遮蓋了。

比如:王維、張九齡、王昌齡等很多人都是進士出身,官員詩人。作為官員,本身就具有影響力,加上詩寫的好,影響就很大;而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前,基本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維持生計,要考取功名,自然被紛紜的人事所淹沒和纏繞,就不太出名;

二是杜甫的詩作,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主要是在安史之亂以後,才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是安史之亂豐富了杜甫創作的素材;另外他到成都定居時間較長,生活上有好友嚴武資助。相對安定的生活,給杜甫提供了較為寬裕的時間和精力。包括後來到湖南,杜甫詩的質量數量才有一個質的飛躍。

三是杜甫詩在他生前,已經開始在江南流傳了。

但因為他詩作體現的沉鬱頓挫的風格,在當時不是很受歡迎;加之沒有人推崇他,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比後世就小多了。

這三點是杜詩在唐時不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詩壯中華


問題:清人編《唐詩三百首》收錄杜甫詩最多,但杜詩為什麼在唐時並不受推崇?


前言

說杜甫在唐時不受推崇並不太準確。

杜甫在中唐時,已經頗有名聲了。在中唐時期,最負有盛名的三位詩人都對杜甫有過極高的評價。

這三位詩人是元稹、白居易、韓愈。

一、元稹認為,杜甫強於李白

無論生前身後,李白都是唐朝詩人中的天皇巨星。但是杜甫的地位提高,元稹功不可沒。

程千帆先生說過:

在文壇上,作家的窮通及作品的顯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這種作用,有的甚至具有決定性”。

杜甫的是一匹千里馬,可惜伯樂來的比較晚。《舊唐書·文苑傳》中記載了元稹的一段評價:

予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總萃焉。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則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元稹的這一段話出自於他為杜甫撰寫的墓誌銘:《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

元稹認為,綜合來說,李白高處與杜甫差不多, 杜甫高處,李白不及。

元稹是第一個對杜甫做出高度評價的人, 奠定了杜甫在中國詩詞中的"詩聖"的地位。

二、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宋代大詩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說 :

元微之作李杜優劣論,謂太白不能窺杜甫之籓蘺,況堂奧乎?唐人未嘗有此論,而稹始為之。至退之雲:“李杜文章在……那用故謗傷”,則不復為優劣矣。

周紫芝說韓愈對元稹尊杜貶李很不滿,但是韓愈並沒有說杜甫不如李白,反而說到: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韓愈不滿的是,大家任意臧否李杜,因此韓愈刻薄的嘲諷道: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韓愈把李杜並稱,其實也肯定了杜甫的詩壇地位。好比一個無名的歌手,元稹說她唱歌比王菲強,韓愈說她和王菲一樣強。

三、白居易 把杜甫和李白一起貶低

白居易也罷李白和杜甫放在一起比較,從側面也肯定了杜甫的地位。他在《與元九書》中寫到:

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古今,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關》、《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

白居易最愛自己的諷喻詩,這類詩多反應現實社會,因此他說李白的風雅比興作品:

十無一焉。(十篇挑不出一篇)

說杜甫的作品:

亦不過十三四。(十分三四)

杜甫雖然被後人認為是現實主義詩人,但是在白居易眼裡,做的似乎還不太夠。

白居易還有一句話:

杜詩.......貫穿古今,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

杜甫規規矩矩的五律、七律、排律等近體詩詩,無論數量還是質量,確實有些強於李白,不過李白的近體絕句要強於杜甫。

結束語

白居易評價”詩之豪者,世稱李、杜。“

既然有”世稱“李杜之說,看來在他們評價之前,其實杜甫已經名聲甚廣了。韓愈直接說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也能看出這一點。

無論之前如何,在中唐這三位大詩人一起打call的情況下,杜甫應該在當時的熱搜上佔據不短的時間。從此真正奠定了他的詩壇地位。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總而言之就是,主要受當時人們對詩歌主流審美的影響,唐人並不推崇杜詩,不過這並不影響杜甫在我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

以下為詳述。

詩歌自誕生之初,其主要作用是抒情、言志、狀物等。在唐詩盛行的唐朝,詩歌更是被提到在文學裡重要的地位。

按道理來說,唐人重視詩歌,而杜詩的水平也無須贅述,但是在後世發現的唐人編著的詩選中,卻少有提及杜詩,這是為什麼呢?

這還要從杜甫的詩風以、唐朝詩歌主流審美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說起。

01 沉鬱頓挫的詩風,以律詩寫“時事”的現實主義風格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被後人譽為“詩聖”。

和盛唐時詩仙李白詩風的俊逸豪邁不同,處於中晚唐的杜甫,目睹了大唐的由盛轉衰,在戰爭中顛沛流離,見慣了生活在水深火熱百姓的民生疾苦,心中憤慨萬千,這些現實處境造就了他沉鬱頓挫的詩風,也造就了他以詩寫“時事”的現實主義風格。

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別,以及我們中學時就有所接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都是杜詩現實主義代表的名作。

杜甫鍾情格律詩,他大部分詩歌都是七律和五言排律,他的詩歌對仗工整,煉字精到,同時也夾雜著典故,而要讀懂典故,則對讀者的文學素養就有要求了,涉獵少的人可能就讀不懂這些典故。

02 唐朝絕句詩的主流審美,詩歌多通俗易懂,篇幅短小

唐代唐詩盛行,上層階級壟斷文學的局面逐漸被打破,底層階級也有機會接觸到詩歌。

詩歌的傳播除了依靠書籍編選傳播外,更多的時候還是依靠口耳相傳。

為了方便傳誦,詩歌多通俗易懂,而且篇幅短小,而絕句詩正符合這一要求,在那個時候絕句詩是主流的詩歌形式。

比如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樣的五言絕句,音韻流暢,朗朗上口。對比之下,杜詩在口耳傳誦方面就沒有這樣的優勢了。

比如杜詩的五言排律之作三吏、三別,篇幅長不便於吟誦,而且其中夾雜典故,普通老百姓大多讀不懂。

03 杜甫不善交際,朋友少,也不受統治者待見,對詩歌傳播不利

比起大多唐代詩人的廣交友而言,杜甫一生交友極少,他的好友幾乎屈指可數。而在唐朝詩人間常互相推薦朋友的詩歌,這也就增加了詩人詩歌的傳播。但杜甫卻因為沒什麼朋友,所以詩歌被人推薦的幾率也小。

而且由於杜詩多為抨擊當時的現實社會,杜甫不受統治者待見,他雖然有短暫的為官經歷,但人生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路上獨自漂泊。


野草筆記本


清人編《唐詩三百首》收錄杜甫詩最多,但杜詩為什麼在唐時並不受推崇?

清朝的詩人應當說還是比較有眼光,畢竟杜甫在唐朝眾多的詩人中,顯得與眾不同,並不是說他才華如何如何力壓群雄,而是他身上那種高尚的品德,只要讀過杜甫詩作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他就是一位老好人,一輩子憂國憂民,儘管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很不如意,可是他始終是關心底層的民眾,僅僅是這一點,便是足以令人感動。

那麼說起《唐詩三百首》這部經典的詩集,它是由清朝一位名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編撰,而這部詩集一出版便是迅速地成為了經典,成為了很多的啟蒙的讀物。整部詩集一共收錄了311首詩,一共有77位詩人,杜甫的詩收錄最多,達到了38首,多了李白11首,排在了第一位。除了編者可能比較偏愛杜甫之外,還有就是他的影響力的確是不容小覷,作為唯一一位能夠與李白一較高低的詩人,他的每一首都是經典。

雖然杜甫在唐朝並不是很出名,甚至於還不如當時的王維,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當時的杜甫的作品不被主流所接受,那個時代人們要參加科舉考試,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那就是寫詩,可能一個人詩寫得好,那就有可能做大官。但是很顯然杜甫的詩太過於悲苦,以至於不被當時的主流所接受。

直到杜甫逝世之後,人們迅速發現了他的價值,但這個時候詩人早已逝世,後人為了褒獎他在文學上所取得的成就,還給予了他“詩聖”的稱號,對於杜甫來說,也算是一個安慰。儘管他生前顛沛流離,名氣也不是很大,當時的李白第一次還不願意見他,不過後來我們知道杜甫的詩是影響了後世的文學的創作。

杜甫最受推薦的時代是宋朝,這一時期很多的詩人都學習他的風格,從而形成了“江西詩派”,這一個詩派就是把杜甫奉為祖師爺,其中也是有誕生了很多著名的詩人,例如領軍人物黃庭堅,還有南宋時期的曾己、陸游、楊萬里等人,那都是歸屬於“江西詩派”,可見杜甫對於後世的影響力,那是遠遠要超過李白。


品詩讀詞


《自由體詩》

——(杜甫)

唐代一個小文人,如同今天“天風”身。

身在底層無誰問,空有“驚天動地”文。

動地文,卻沒權,詩象“狗屎”世上存。

有朝一日時運到,光輝燦爛照“紅塵”。

——):註解。小文人,指,杜甫。杜甫,乃是唐朝時期的詩人。天風,指,如若天風。“如若天風”,乃是當今的“自由體詩”詩人。



如若天風


杜甫的詩在唐朝並不受推崇,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

杜甫生前,也是小有名氣的

準確的說,杜甫在他生活的時代,並沒有後來這麼崇高的地位,但是,那時的杜甫也是小有名氣的詩人。

杜甫生前就有一個狂熱的粉絲,名字叫任華,他寫了一首詩《寄杜拾遺》對自己的愛豆杜甫也是極盡刷榜:

杜拾遺,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與君別,別來已多時,
何嘗一日不相思。杜拾遺,知不知?
昨日有人誦得數篇黃絹詞,吾怪異奇特借問,
果然稱是杜二之所為。勢攫虎豹,氣騰蛟螭,
滄海無風似鼓盪,華嶽平地欲奔馳。曹劉俯仰慚大敵,
沈謝逡巡稱小兒。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個。
諸人見所作,無不心膽破。
......

詩很長,足以表達任華這個小粉絲對杜甫的迷戀。

大曆五年(770年),杜甫去世了。他的粉絲樊晃整理的《杜工部小集》序中說"君有大雅之作,當今一人而已",對杜甫的詩作評價已經相當高了。

但是他不算大V,粉絲量也不多,因此他生活的時代,編選盛唐詩歌的詩集《河嶽英靈集》、《中興間氣集》、《國秀集》等這些詩集都沒有把他選進去。

其實到了中唐,杜甫已經很受大家的推崇了。

中唐時,杜甫的地位迅速提高,和李白的地位並列。

推崇杜甫的都是些中唐時期文學界的大V,比如元稹
他就寫詩讚道:"李杜詩篇敵,蘇張筆力均"這樣的話,說明那個時代他和李白已經齊名了。而且元稹還直接放言聲稱李白樂府詩與杜甫比肩,但律詩遠不如杜甫,在當時引發了給李白杜甫誰排第一的爭論。

中唐時期另一個文學界大佬韓愈,也極力推崇杜甫。韓愈在《調張籍》中寫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到了晚唐,顧陶編選《唐詩類選》,在序言中則直接說言"杜李",從此尊杜為第一,李為第二。杜甫的地位高過李白。

唐朝之後,杜甫的地位屢次創下新高

到了宋代,杜甫的詩壇地位再創新高。南宋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評價杜詩"微而婉,正而有禮","乃聖賢法言,非特詩人而已";南宋楊萬里在《江西宗派詩序》中稱杜甫"聖於詩"。

而到了明代,詩壇領袖陳獻章一句"子美詩之聖,堯夫更別傳",正式將杜甫推上"詩聖"神壇。

為什麼杜甫生前不受特別推崇,死後會受到這麼多的推崇呢?

杜甫生前為什麼不受推崇?

杜甫生活的時代,篇幅短小,通俗易懂,不受約束是詩歌的主流。因此寫絕句和五言律詩是詩壇的主流體裁。形式自由的古風也受到人們的喜歡。人們不太喜歡受約束太多的七言律詩和五言排律,而這個剛好是杜甫的強項。

為什麼會這樣?杜甫比李白、王維、孟浩然等這些盛唐的詩人都要小十多歲,那些人經歷的是大唐盛世,而杜甫經歷的剛好是大唐由盛世轉向衰敗的過渡時期,在杜甫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杜甫見到的是戰亂,是離散,這些事件,只有用七言律詩和五言排律,才能寫得沉鬱頓挫,才能把詩人的感情很好的表達出來。

中唐之後,為什麼杜甫就突然受推崇了?

中唐時期,盛世不在,社會黑暗,杜甫詩中對現實的關注,對人民疾苦的關心,更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這也就是到了晚唐,杜甫更受推崇的原因。

到了宋代杜甫的文字風格更符合宋人的氣質。“草閣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飛初。”(《解悶十二首》),“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然。”(《絕句二首•其二》),工整的詩句,嚴整的格律,幽深的意境,都得需要認真仔細地推敲、琢磨,更符合宋朝士大夫們追求的精緻的詩意的生活。

另外,杜詩憂患意識更符合宋朝時代特徵。宋代雖然文化昌明,然而國勢不振,內憂外患,宋代士大夫一直存在強烈的憂患意識。而杜甫詩作裡每每可見用憂患:“國步猶艱難,兵革未衰息。”(《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因此更容易引起宋人的共鳴。

至於明清,杜甫詩中的憂患意識,在文人心中同樣引起共鳴。

總結

杜甫詩歌的嚴格、工整、委婉、幽深,符合中國知識分子的審美愛好,杜甫詩歌的憂患意識,高尚的人格,正是千年以來儒家推崇的意識。中國歷史,盛唐之後,多是多災多難的苦難史,而杜甫的詩歌,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剛好符合人們的心裡和需求,因此,在後來越來越得到推崇。


煙花三月09


唐代有很多的歌姬酒樓,供達官貴人,文人雅士消遣,這也催生了詩歌的創新繁榮。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因反映盛唐氣象而被樂工歌唱,遠播四夷。又如王維寫成昂揚樂觀的《陽關三疊》,被當時的音樂家譜曲演唱,都擴大了詩人的名聲和影響,作品引人矚目,被廣泛傳播。

反觀杜甫的詩歌,不少是反映統治者的醜惡和勞動人民的疾苦。如《麗人行》對於統治者的腐敗惡行有所揭露和諷刺;《三吏》《三別》》寫戰爭的殘酷,安史之亂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由於不合時宜,不合統治者的口味,所以,當時選本不收,歌姬不唱,社會影響力自然要小多了。

杜甫的詩歌是“史詩”,無論思想境界還是文學藝術性,都達到了“集大成者”的地步。是珍珠總會發光。杜詩到了宋朝,受到廣泛重視。先被寇準譽為“文章冠天下”,接著是受詩人王禹偁的推崇。宰相王安石作詩極力稱美,黃庭堅稱頌,秦少游稱杜浦是“集詩之大成者”。還有不少詩人學者,蒐集杜詩,評點,校注,形成了研究杜詩的第一次高潮。元明清時再次形成研究杜甫的高潮,其中論著不下二三百種。以仇兆鰲《杜詩詳註》,浦起龍《讀杜心解》今人蕭滌非《杜甫詩選注》為著名。

杜甫的詩之所以受到極大重視,是因為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嚴重對立時刻,杜甫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給人們極大鼓舞。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又給人們深刻啟發與借鑑。


卜甲院人


謝謝。

唐朝是中國詩歌走上巔峰時刻的代表者,同時也是將中華文化推向高潮奠基石。唐朝人在大唐盛世的華庭裡,思想是開放的,生活是優遇的。

然而杜甫所遇到的時代,正是大唐帝國即將沒落的時候。唐人的心目中還幻想著大唐再度崛起,可是歷經了(安史之亂)的唐朝,如風燭殘年的老人,已沒有什麼回天之力了。

杜甫的詩為什麼在唐朝沒受到重視呢?原因如下;

一。杜甫的詩歌是寫實派的,把現實中事實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試想唐朝統治階級是喜什麼樣的詩歌!不得而知呀!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

當然杜甫這樣的詩歌很多很多,感謝杜工部為我們提供了真實的唐朝。

二。唐朝的人們思想陳舊,封建主義根深蒂固。他們喜歡安逸瀟灑的田園詩歌,愛情詩歌,邊塞的,友情的,譽文的詩歌。盡力維護統治階級的臉面。又如杜甫的(望春)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三。杜甫之所以不招待見,是因為他說了實話。在一個問題就當時亂世,百姓能有幾個靜下來讀詩歌啊!忙於顧命還不及呢。所以杜甫失去了當局的支持,民眾讀者。他的詩歌沉睡在詩海里了,沒多少知道他的存在。

可惜一代詩史大家,命運交錯顛沛流離。一生詩歌大約1500多首,彙集在(杜工部集)中。以致後人發現了這顆明珠,將他大部詩歌發表出來,我們才知道他原來是如此的偉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