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共性》片解佛经。——真智,真我,真爱之真佛性。

对佛的敬仰,应该是摆脱迷信之后的。

所谓,人人都是佛。意思是人人都可以通过修行往而成佛。所以真正的佛应该是自己,那么我拜的又是谁呢?我们拜的是圣贤,而不是神。

所谓迷信,偏信则迷,迷入痴道,与佛相去甚远。凡迷信者,都与自私脱离不了关系,因为你是有求的,是向内的,与佛理背道而驰。又怎么能明心见性?

“佛”不会渡众生,是佛理在渡众生。心灯是用智慧的共性之爱点亮的,请参悟什么是爱,真爱为什么会无敌,无我为什么会无敌。真爱与无我的关系。佛不是神,也不单纯是理论。参透了去做就是了,也可叫做修行。


第一柱香,开光,明心见性。

“第一柱香”的时间,地点无从考究,我也不懂。为什么要求第一柱?

所以就从“开光”开始说吧。所谓“开光”只是一种仪式,全称应该是“开启智慧之光”(注,这里有“智慧”两个字),凡指信徒们在新的佛像前参悟到法门,开启了智慧之光。而那些非要给“佛珠”和“新车”这等无智慧的东西开光的,不知怎么个开法。也搞不明白,也就不细究了。

去除迷信方能明心见性。

反观自我,推己及人(我想即他想,他想如我想)方可明心见性。

明心,是明晰方向,见性,是看到智慧。明心见性,就是看到智慧后懂得了发展的方向。

要了解明心见性,还要知道以下两个词,“大”智慧(人性本空)“小”聪明(昧)

“大”智慧(人性本空)。1、虚怀若谷,只有空而可容,方才显“大”。2、智慧是共性的(真智慧是没有区别的),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普遍的。因为广,所以“大”。

人性本空,这里的“性”指的是智慧。“空”不是空洞,虚无。指的是空灵。人性本空是指人的智慧的空灵性。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宽广的,博大的,有深度的。他甚至可以穿越时空到达宇宙的边缘。(其实动物也有,只是语言不通,沟通不畅。但因智慧共性,你是可以感知的。即使窗边找不到出口的苍蝇,那真的不是每天寻找出路的自己吗?)

小聪明(昧),人不明了大智慧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这个字“昧”,昧,特指昧掉心智。人一出生就要面对这个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自然会被各种外物所昧。(昧,被吸引,迷恋而失去本我)。

这里又出现一个词“外物”。外物对人来说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即使是锦衣玉食,黄金万两,死后什么都带不走,可见除了衣食之外的贵重器物多是无实际用处的。

迷入痴海,也就失去真我了。多少贪官污吏还不一样利欲熏心,无法自拔而身陷囹圄。要知道欲望和自私属于边缘性思维,这并不是智慧的核心。

大智慧,小聪明。一正一反。也希望大家不要像《心经》里说的一样“颠倒梦想”……


明心见性,智慧与真爱。

智慧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是共性的。他们可以穿越语言的界限而相互交融,如你置身于壮丽的自然景观或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产生的共鸣。(智慧:其实这点喜好,佛理也是不赞成的,因为有喜好就可能有偏爱)。

这里说下智慧为什么有共性?什么是共性?

共性就是本质上一样,而没有你我之明显区别的。

为什么有共性,是因为生命的向上性(?)。其实每个人自己的向往都是好的,顾妻儿老小,亲朋好友。及左邻右舍……。这也是自然不变的真理。

明心见性,智慧让你看到人智慧的本质,知道智慧的共性以后,也就会去顺着他的方向去帮助别人。大智之下必有大爱,爱是无私的,爱是付出不求索取。帮助别人也是先知帮后知

智慧:其实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因为智慧的共性,其实他们是一个人,一个是自己,另一个只是自己的反映。

智慧:假设世界只有两个人。你要跟另外一个人要保持什么关系,是朋友还是敌人?要不要沟通?(人与人之间相互需求,那个才是最重要的)。至少得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相互照顾直到终老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吧。

其实人活着就只是为了活着。是因为真爱,生命才显的有了意义。

我自生来无一物,何为外物累其身。

远古的经书告诉我们。真爱无敌,无我无敌(只有舍弃小我,才能成就大我)。或者说更多的时候少考虑我们自己,而多考虑一下他人,反而可能会双赢。所以“无我无敌”这并不是句空话。

真智,真爱,真我。爱是灵魂的发动机。真爱无敌。真爱会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可以加强你的力量,驱使你去做好每一件事情,照顾好与你之外的任何人。真爱(去真心付出):你真爱家人,家人就是你的。真爱公司,公司就是你的。真爱国家,国家就是你的。真爱全世界,那么全世界就是你的。格局使然,就看你有没有这么大的爱(或者说是能力及公信力),有的话想必早已众星捧月,功到垂成。(

注:真爱是建立在真智的基础上的,明心见性就不可能无谓的付出。一个贪婪之人或他的门店,你还要为他无谓的付出,何以见得你己明心见性?)

因为智慧的共性,本质的无区别性。所以,其实世界上就只有这么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是与我之外的那个人。而那个人就是我的反映,让我照顾好他(另外的那个自己)。


佛教不是单纯的自我解脱,他须有渡己渡人的修为,识得真智后的责任感。修行之路就是做好智慧之内的事。

佛经也提到“不起分别心”。

如:没有偏爱就不会有恨。没有自我(自私的,个人的)的“爱”,便不会生恨意,也就不会生气。

《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理与此同。

智慧本无大小之分,也是我在“大”,“小”之上画引号的原因吧。剩下其余不做叙述。

修行,识的智慧,智行合一。真智,真佛性亦。

我自知,佛不可说,理不可讲。不是不能说不能讲,而是至玄妙处,言语无法表达,如智慧之彼岸(一个比方,彼岸并无岸。是一种境界。由于智慧的共性,共性是不分你我他的,也很难拿高低深浅来形容。所以说出来都有可能是错的,也很难拿一个度来衡量)。“不要住”(住,停留)。不要住就是不要停留在字面上,更不能停留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仍需(行动)修行。亦如茶水香醇,品过自知吧。


<告旁门左道。认知本我,识的人性用的是真智慧聪明浮浅之极,用不得。否则自取其辱>

如有谬误,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