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剛:我再怎麼打再怎麼罵,兒子都和我特別親

在孩子能不能打罵的問題上,人們有較大爭議。有人覺得被打罵的孩子比較容易產生懦弱的心理,也會變得敏感、易怒、焦慮,甚至會有性格上的缺陷,所以不能打罵孩子。但也有人覺得,適當的情況下可以揍孩子,因為“有些孩子不打不長記性”。

關於這個問題,《吐槽大會》主持人張紹剛曾在一個接受採訪的視頻中提到過,張紹剛表示自己是很嚴格的父親。他說“有時候自己很殘忍,也打也罵,但我再怎麼打再怎麼罵,我兒子從來都和我特別親”


張紹剛:我再怎麼打再怎麼罵,兒子都和我特別親

張紹剛在視頻中也提到朋友對他的“勸說”,他的朋友們覺得孩子不能打,可他認為自己打罵孩子的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妥,他說“我的一些男性朋友經常跟我說,‘哥,不能打’,我就告訴他們你們不能打,我說知道咱們的區別嗎?因為你們天天不陪,你們回家你憑什麼打?你有什麼資格打?我說我天天陪,我就有資格打。”


張紹剛:我再怎麼打再怎麼罵,兒子都和我特別親

看完這個視頻,我想到了自己的一位朋友,由於他對孩子很嚴格,孩子一做錯事,他就對孩子動手動腳,導致孩子與他的關係非常緊張。在他孩子初一的時候,還曾因此離家出走過。

與張紹剛不同的是,我的這位朋友很少帶孩子,也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只是在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發發脾氣。很明顯,朋友就是張紹剛口中“天天不陪孩子,就沒有資格打孩子”的那個人。

確實,作為父母,不陪伴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的生活毫不知情,卻對孩子提出各種嚴苛的要求。看上去,他們好像是嚴格的父母,實際上,他們是非常失敗的父母。他們根本沒有盡到父母應盡的義務,他們對孩子發脾氣,要麼是控制不住情緒,要麼只是洩私憤。


張紹剛:我再怎麼打再怎麼罵,兒子都和我特別親

父母不陪伴在孩子身邊,就很難與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沒有感情的依託,父母的打罵只會招致孩子的憤恨,對孩子的成長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其實在孩子的內心裡,他也會認為不陪伴自己的父母,沒有資格教育他。孩子有天然的牴觸情緒,父母不去緩解孩子的這種情緒,反而火上澆油式的予以打罵,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筆者比較認同張紹剛所表達的意思,如果你與孩子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礎,對孩子進行一定程度的責罰,甚至對孩子動手,孩子也不會記恨於你。或許孩子在一定時間裡會有情緒,但過不了多久,你仍會與孩子和好如初,因為你在孩子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張紹剛:我再怎麼打再怎麼罵,兒子都和我特別親

當然,無論與孩子的關係有多好,打罵都不應該經常發生。也就是說,孩子可以打,但不能隨便打。打罵不能成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而只能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策略,打或罵都應該是有技巧的。

首先,打孩子要“手舉得高高的,落下時輕輕的”。有些家長打孩子不注意分寸,隨手拿一個工具就是一頓揍,這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身體,也有可能會發生一些意外情況,到那時候,後悔可就來不及了。打孩子更多的是威嚇,不是真的要把孩子打成什麼樣。

其次,打完了孩子,要及時予以關愛。孩子捱打,無論家長下手重不重,孩子肯定會受到驚嚇。父母應該在責罰之後撫慰一下孩子的情緒,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愛他的”。


張紹剛:我再怎麼打再怎麼罵,兒子都和我特別親

有時候,孩子接受了懲罰,家長同樣也要進行“自罰”。因為某些孩子所犯的錯誤,與父母有一定關係,最起碼,父母負有教育的責任。不過,家長“自罰”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只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的錯誤父母也有責任,父母是不會逃避的,就可以了。

打罵孩子是懲罰的一種,目的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讓孩子有所畏懼,使得孩子以後不敢再輕易犯同一種錯誤。如果家長是因為太生氣了,必須要打罵孩子才能解氣,就會讓懲戒走偏,很可能既無法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又會讓自己成為孩子心中的“噩夢”。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打罵孩子好比“雙刃劍”,用好了,會讓家庭教育更成功;用的不好,就會讓家庭教育更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