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和華為代表了對員工兩種價值觀:以奮鬥者為本和以員工為韭菜

昨天的文章發出來之後看到有不少蘇寧的水軍:

蘇寧和華為代表了對員工兩種價值觀:以奮鬥者為本和以員工為韭菜

蘇寧和華為代表了對員工兩種價值觀:以奮鬥者為本和以員工為韭菜

也有對朋友對蘇寧的做法表示理解:

這也是企業的一種自救手段;

對員工也是一種鍛鍊;

不僅蘇寧,很多行業都有全員營銷,尤其是地產很常見;

問題是,蘇寧不是因為這次疫情出現了經營困難,才開始搞全員營銷,而是已經搞了好幾年。

在某些特殊時刻,號召員工全員營銷自救不是不可以,而是這不能成為一種常規的銷售手段。

全員營銷的正確方式,應該是激勵和引導,做增量,而不是強制和考核,去壓榨。

至於說對員工是種鍛鍊就更可笑了,職場上對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提升核心競爭力,而不是啥都會一點,想鍛鍊員工不會自己去找銷售工作嗎?

更何況,蘇寧可沒說自己經營多困難,這幾年蘇寧到處擴張大動作不斷倒是大家都看得到:

從2017年啟動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以來,蘇寧明顯加大了對外投資的力度。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11月以來,蘇寧累計完成了十多個項目的投資,投資總規模接近700億元。其中,不乏萬達商業、迪亞中國、萬達百貨和家樂福中國這樣的“大手筆”案例。

從2017年底,蘇寧易購的掌舵人張近東就提出了“智慧大零售”戰略(可以理解為“新零售”的另一種說法),並公佈了“兩大”——蘇寧廣場、蘇寧易購廣場、“兩小”——蘇寧小店、蘇寧易購縣鎮店、“多專”——蘇寧易購雲店、紅孩子、蘇鮮生、蘇寧體育、蘇寧影城、蘇寧極物、蘇寧易購汽車超市的智慧零售業態產品族群。

這兩年雖然蘇寧的財報依然很好看,但對於目前主要依靠外部股權投資獲取收益的蘇寧易購而言(比如2018年出售阿里股票收益佔全年淨利潤的80%),主營業務持續虧損依舊是一座邁不過去的大山。

對了,蘇寧小店已經從財報中剝離出去了:2019年6月,蘇寧易購最終決定以人民幣7.45億元出售蘇寧小店100%的股權。

蘇寧和華為代表了對員工兩種價值觀:以奮鬥者為本和以員工為韭菜

聽在蘇寧工作過的朋友說:

蘇寧的全員營銷,從剛開始的一個人一個月10單到60單,從不要求金額到層層加碼;

全員營銷不分崗位不分層級,本職工作幹得再好賣貨不行也是白搭;

不分青紅皂白的運動式營銷,很多時候門店銷售人員比顧客多;

朋友還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某蘇寧高層說過:“能堅持住剩下來算你有本事,這叫剩者為王。”

這句話的後半句其實是:反正中國不缺人,蘇寧也不愁招不到員工。

可以看出,蘇寧的外部策略就是不斷買買買,佈局商超、百貨、購物中心、便利店等,並與線上的蘇寧易購整合;內部策略就是不斷搞運動式全員營銷,把員工價值最大化。

就像有人評論的那樣:蘇寧賺錢蘇寧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無限制搞全員營銷的根本原因是:

1.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絕大多數崗位的工作複雜度不高,員工可替代性強;

2.目前中國還有著充裕的人力資源;

所以蘇寧不在乎員工受不了全員營銷而離職,反正絕大多數崗位換個人幹也一樣;而且現在一年800萬高校畢業生,作為知名企業蘇寧不愁招不到人。

那些搞全員營銷的地產公司也一樣是這個邏輯。

他們的反面教材是誰呢?

是去年口碑崩塌的“血汗工廠”華為。

3月5日消息,有華為員工網絡發帖稱,武漢研究所現場辦公的人員每人補助2000元(從1.23開始算,以湖北發佈疫情終止之日截止),湖北以外其他地區1000元,海外每天150美元。

蘇寧和華為代表了對員工兩種價值觀:以奮鬥者為本和以員工為韭菜

雖然爭議不斷,也有華為離職員工總結過:“華為是有狼性卻缺少人性,對’艱苦奮鬥’相當程度的扭曲,對個人尊重的缺失。”

但華為也真正做到了給員工高回報。

個人認為,目前的國內公司,願意給做出貢獻的員工高回報,就是對員工最大的尊重。

但高回報不是憑空得來的,高回報來自聚焦和研發,通過技術創新獲得高利潤。

自成立以來,華為沒有做過資本化的運營,既不是上市公司,也沒有做過任何規模性的併購。

華為也沒有做過多元化運營,沒有做過一寸房地產,沒有在資本市場、二級市場上有任何經營。

世人皆知華為研發投入高,從2009年到2018年的十年華為的研發投入合計4851億元人民幣,從2009年到2019年的11年時間,華為的研發投入合計將超過6000億元。

鉅額的研發投入不僅為華為築成了又寬又深“護城河”,也為華為帶來了高額的回報來激勵員工。

蘇寧和華為代表了對員工兩種價值觀:以奮鬥者為本和以員工為韭菜

專注投入一個賽道,通過研發創新獲取高回報激勵員工,這是華為的以奮鬥者為本;

多元化大而全,通過擴張試錯收益歸公司風險由員工分擔,這是蘇寧的以員工為韭菜。

這是兩類公司運營的底層邏輯,也是企業對員工的兩種不同價值觀。

當然,企業文化不是道德標準而是行為規則,所以不存在好壞對錯, 只需要在意是否有效。

蘇寧的這套邏輯目前來看還是有效的,因為人口紅利雖然小了,大學生紅利依然還在,但這種把員工當韭菜拼命把員工價值最大化的價值觀的確讓人反感。

華為的這套邏輯雖然也談不上有人情味,但起碼員工的付出都能獲得應有的回報(而且這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但不是所有企業所有行業都適用都能學到的。

輕輕鬆鬆就把錢賺了當然是每個人的理想,但起碼現在中國企業還做不到,也許未來可以;但如果可以辛苦一些賺到錢,絕大多數人也會選擇同意;最慘的就是沒少辛苦沒少付出,最後反而被收割了,那就真的太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