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永壽縣的“澆湯麵”,過年過節早飯待客不可缺少的主食


家鄉永壽縣的“澆湯麵”,過年過節早飯待客不可缺少的主食

永壽人素來愛吃麵食,其種類也是五花八門,其中有一種特別美味的麵食—永壽澆湯麵。在永壽每到逢年過事,都會吃到澆湯麵,這種麵食,只吃面,不喝湯;剩下的湯倒回鍋裡,燒煎以後,再盛入撈有面條的碗裡,端到桌上,供客人食用。

澆湯麵,也有些地方稱“哈水面”、“口水面”。澆湯麵最正宗的地區在乾縣、永壽、扶風、武功交界等地。在當地,澆湯麵在過去只有在結婚喪葬的重大日子以及過年時才有的吃。現在雖然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但是這個習俗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每碗麵的麵條很少,只有一箸頭的量。一箸挑盡後,就有專人把碗端走,把湯回鍋,再撈麵,再盛湯,再往桌上端。一般飯量的人,要吃一二十碗;吃幾十碗的也有。

據說,澆湯麵的來歷也不平凡,從時間上說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姜太公時期。姜太公從西歧發兵打仗,在如今的周公廟捉到一條巨蛇,於是犒賞三軍,將蛇肉切為小塊,做成臊子稱為臊子面,這是今天歧山臊子面的前身。只是今天的蛇肉,早改為豬肉了。吃飽喝足,大軍前行,走到扶風和興平地界,蛇肉所剩不多,就在蛇肉里加上蔬菜,那一帶的居民吃麵仍保持了那時的風格。到了永壽、乾縣一帶,則演變為澆湯麵。肉沒了,菜也沒了,所剩只有肉湯,便用現有材料,將肉湯用大鍋煮。加入佐料,鹽、醋、辣子,剁碎的菜葉,經熬製的湯燒熱,再將面煮好,撈到碗裡。

澆湯麵的做法也比較講究,工序繁多。湯要肉湯,經文火久熬,使所放香料融入湯中,料湯合一。醋要好,是糧食醋,湯好不好,全憑醋的味道,辣子要用油潑過的。將雞蛋攤成薄餅,與白菜葉一起剁碎放入湯中:辣子紅、雞蛋黃、菜葉白,成色非常好。手工做的面事先煮好,過水冷卻,撈成雞蛋大小的一小團一小團。吃的時候,將面挑入細花碗裡,澆湯即可享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