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楊宗志家種植的柳條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剝了皮曬乾的簸箕條

手工簸箕是正寧縣名聞遐邇的地方名優產品,數百年來傳承不息,為人稱道。

盛產手工簸箕的地方在周家鎮核桃峪村。該村以楊姓為主,其編織簸箕的手藝是楊姓祖上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縣侯馬鄉移民時帶來的,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了。核桃峪簸箕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它有其獨到之處。該村三組的楊宗志老人,他年近70歲了,依然手編不輟。老人從十四、五歲開始學習編織到現在,來養家餬口,這一編就是大半輩子。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裝簸箕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結掌子

該村編織簸箕用料極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細。做簸箕用的主要原料是柳條,以前去子午嶺山麓的轉角、馬蘭、龍嘴子和東店頭一帶及陝西省的麟遊山區去割,後來也有人到合水縣的太白、大山門和陝西富縣一帶找尋,過去大多數人都是採用天然野條。現在是自己栽植柳條,自割自用。簸箕條有芽條、秋條、蒸條之分。三月割的條子,也就是春季草木發芽時割的條子,皮利容易剝,叫作芽條;六七月割的利皮條子叫秋條;凡皮不利,需要蒸後方可剝下的條子,叫蒸條,這種條子是簸箕條中的上等品,用其製做的簸簸柔韌性強,經久耐用,色澤清白,受人喜歡。在蒸條時火候、溼度都尤為重要,隨時要掌握,不可掉以輕心,蒸得太老了,色澤不白亮,蒸得太嫩了皮不利。作簸箕時除了條子而外,還需要麻繩和簸箕舌頭。麻繩的粗細要適度,一律要用上品麻捻繩,否則會影響簸箕的使用壽命。大簸箕的舌頭長1米左右,寬4至5釐米左右,厚4至5毫米,小簸箕的舌頭大小根據需要和材料而定,沒有定規。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將掌子弓起結角子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結角子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削茬子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捋篾子

做簸箕需要陰溼、避陽光、不見風的環境。農家一般都在地下打地窯,猶如我們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地道,當地人稱簸箕窯,也有戲稱為冬暖夏涼、溼潤恆溫的“神仙洞”。做簸箕用的工具主要有鐵鐮(推刨)、方錐、槽錐、鉤針、撥停、繩錘、捋篾刀、量舌、尺子等,鐵鐮用以刮簸箕舌頭,要颳得平整、薄厚適中。近年來多用推刨推,推刨推下的舌頭要比鐮刀刮的效果好多了。方錐,用於在簸箕舌頭上鑽眼。槽錐,用來纏簸箕沿子。鉤針,在簸箕舌頭上用來鉤繩子,用針是循環往復、錯落有致、一氣呵成的一整套動作,針腳密疏、綴條粗細平整都是在瞬間完成的。撥停,是打繩用的,有的也叫脫螺子。繩錘,用於纏繩,既省力,纏下的繩子鬆緊又合適。捋篾刀,刮纏沿子的篾子。量舌,用於丈量簸箕舌頭上所鑽孔眼的距離。簸箕尺子,有大小之分,是量簸箕條長短的。還有踏板子、捋篾棒、墊尺和刀子等。編織簸箕時,先將條子裝在簸箕尺上,編結一片,叫做結掌子。然後將掌子弓起結角子。結角子和做茬子以及捋篾子、纏沿子,最耗時間,技術含量也最高。做的簸箕是否美觀大方、實惠耐用,關鍵在這些工序上,所以編織簸箕者緊張時一圪蹴就是半天。有時為了結好角子或做好茬子,連吃飯、上廁所都顧不上。只有這樣,才能編成一張成品簸箕。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彌補樑條子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纏沿子

由於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地處正寧腹地的核桃峪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科技變化,現代科技和礦業深入到全村,手工作坊工藝已受到市場經濟嚴重衝擊。曾經在歷史上顯赫一時的簸箕編制,卻遇到了極大的挑戰,漸呈衰落趨勢。再說藝人,年輕一代已不願長期蜷縮在陰冷潮溼的簸箕窯幹這種有苦又累的手工活,放棄上輩人的傳承手藝。要傳承這一優秀的民間技藝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成品簸箕


正寧縣一絕:手工簸箕

賣簸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