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教师向15岁儿子下跪!丨零陪伴和无效陪伴,带来的是绝望

2月9日下午4点半,在贵州安顺西航某派出所,一名43岁大学女教师为断绝母子关系,向15岁的儿子下跪。 “求求你放过我!” 她不停地对儿子说。

原来李女士出生于农村,后来通过努力在当地县城成为一名初中教师,并与当地一男子结婚。因感情不和,双方不久离婚。孩子由李女士抚养。

离婚后的李女士努力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到安顺一所大学任教,并成立了新的家庭。

读书深造的6年期间,李女士将8岁的儿子小志托付给一位亲戚。只有每年寒暑假,她才会陪陪儿子,进行为数不多的沟通。

随后,她发现自己的儿子变了。

在这6年的时间里,小志渐渐内向、冷漠,开始沉迷手机游戏。和李女士之间,从不理睬,到发生矛盾,最后小志开始殴打母亲。

2月9日,小志找不到自己手机,便质问李女士。李女士称并不知道,但小志不依不饶,一番争吵后,小志开始对李女士进行殴打,导致李女士身上多处受伤。

万般无奈下,李女士选择报警,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零陪伴,让孩子陷入绝望

从李女士的视角来看,这是个励志故事,通过自己努力考研究生当老师,拥有全新的生活,赢来一个HAPPY ENDING。

但从孩子的视角来看,似乎这是一段“黑暗之旅”。有观点认为,7---12岁左右,是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这段时间里,小志先后遭遇父母离异、孤独留守。很不幸,单就其中的一项,都足以给孩子带来一生的负面影响。


大学女教师向15岁儿子下跪!丨零陪伴和无效陪伴,带来的是绝望


这让人想起前几年,毕节的留守儿童自杀事件。4兄妹,最大的哥哥13岁,三个妹妹分别为9岁、8岁和5岁,他们在自己空荡荡的家中,一起服农药中毒死亡。

孩子们留下了一封遗书:“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孩子们并不缺吃穿,因为打工的父母每月会寄去700元的生活费。孩子们也并非没人理会,邻居和老师们都时不时关照一下。

但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绝望?


著名学者季羡林在晚年曾经这样写道:“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过早离开了母亲,如果有可能,我宁愿什么都不要,也要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也许孩子们什么都不缺,只是缺一个父母温暖的拥抱。

毕节的4个孩子,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有暴力倾向,且常年在外务工。从小在与爱绝缘的环境中生活,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河北某大学在校150名大学生,接受过一次成年前父母陪伴缺位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成年前,有过父母陪伴缺失经历的占比65.55%。不少大学生表示,自己受到了相关经历的影响,表现出了心理、性格等方面的问题。

缺乏陪伴的孩子,最常遭遇以下的问题:

1.缺乏安全感,感情大多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容易自卑。且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难以与人沟通。

2、此类父母大都通过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的爱,容易导致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孩子因缺乏引导,容易沾染不良习气,以此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3、因为缺乏稳固的感情基础,孩子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不服从父母管教,自以为是,很容易走上歧途。


“无效陪伴”,刷手机带娃更不靠谱

父母在身边陪着,就够了吗?

今年1月,四川一位父亲玩手机弄丢4岁儿子,10天后在300米外找到已身亡。

2019年12月30日,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宴席结束离开时,他站在马路边,回起朋友的短信,可当他再次抬头时,儿子已从视线中消失了。

之后是长达十天的寻找。1月9号,这位父亲接到派出所的电话,称在一家工地上发现一具男童的尸体,掉进了一个很深的桩孔里。该男子当场崩溃痛哭,悔不当初。

手机和电脑,带走了年轻父母的注意力。家庭陪伴机器人、学习机、动画片,开始扮演代理父母的角色。

这些“黑科技”,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冷冰冰的“无效陪伴”。


大学女教师向15岁儿子下跪!丨零陪伴和无效陪伴,带来的是绝望


同事老李的孩子小林,是个沉默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他向来很少说话,很容易就莫名紧张。

前不久一次家庭聚会中,小林异常紧张,居然哆嗦着把碟子碰到地上,摔得粉碎。这让老李感觉很没面子。

“怎么孩子性格这么怪?!”老李感到十分苦恼。

老李在单位是个大忙人,平时都忙于单位的往来应酬,再要不就是加班。他觉得带孩子是一种负担。“带孩子,尤其是辅导孩子写作业,让我觉得是受罪。”老李说。于是他选择将孩子丢给了各种辅导班、培优班。“老师教的比我们专业,孩子也喜欢,不如就让他在那呆着。”老李说。

乍一听,似乎没毛病。实际上,父子、母子亲情正在推脱中一点点流失,并给孩子带来了诸多心智缺失、性格缺陷。

一项统计表明,97.2%的家长都十分愿意花时间陪孩子。但在实际陪伴过程中,他们却时常“开小差”

。不少家长在陪护过程中,往往在:做家务、刷朋友圈和微博、读书、和朋友打电话聊微信、忙工作、戴耳机听音乐……

“无效陪伴”让陪伴质量下降,很多所谓陪伴,只是陪着。


给予“精神陪伴”,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杀死一只知更鸟》告诉我们,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父亲阿蒂克斯每天都陪着兄妹两人,他们一起在客厅看书,一起吃饭,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互相说晚安。

在陪伴中,阿蒂克斯言传身教,让子女懂得了尊重与倾听,谦虚与低调,公平和责任。他耐心地教孩子们要勇敢:“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经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最好的陪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大学女教师向15岁儿子下跪!丨零陪伴和无效陪伴,带来的是绝望


“我们要去参加一个最棒的旅行!”电影《美丽人生》中,面对惊恐的儿子,父亲奎多这样安慰。

当奎多和儿子被关进集中营时,他告诉儿子,这里的人们在做一个游戏——集到一千分的人,能获得一辆坦克。

临别前,父亲用卓别林式夸张和滑稽的方式,对着躲在铁箱子里的孩子搞怪,挤眼睛,暗示着儿子游戏仍在继续,不要轻易放弃。孩子因此坚持着,直到美国大兵开着坦克拯救了他。

——也许你可能不在,但你的爱要时常环绕。最好的陪伴,是一种无时不在的关心和守护。


大学女教师向15岁儿子下跪!丨零陪伴和无效陪伴,带来的是绝望


由此看来,要引导孩子开启幸福人生,比起物质满足,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

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压力大、难以融入新环境、人际关系紧张以及青春期特有的烦恼等,家长要学会倾听和发现,引导孩子享受阳光人生。

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父母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过一种健康、有秩序的生活。

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朋友,进行平等沟通,通过爱与鼓励,而非责骂和惩罚,来教育培养孩子。

用心陪伴,用爱浇灌。然后静待花开的那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