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我們常常用一些經典成語故事教育孩子。

但對於父母而言,這些故事也有需要深思的地方。

——虎媽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曾子殺彘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兒子哭著不讓她走。

妻子對兒子說:“別哭了,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

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

妻子馬上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

曾子說:“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他的母親了。”

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了。

育兒誤區:

曾子殺彘的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識?

你正在忙家務,孩子在一旁哭鬧,你焦頭爛額之際,扔給孩子一句承諾:“你先自己去玩,等我忙完給你吃巧克力。”

娃不哭了,乖乖地等在一旁,盼著巧克力。

然而,忙完家務如釋重負的你,早已忘了剛才的允諾:“吃什麼巧克力,看看你長了多少蛀牙了?”

你為孩子即將到來的考試而焦慮,奈何娃卻不急不慢。

軟硬兼施無果,只好允諾:“等你考過95分,就讓你痛快玩手機。”

成績下來,孩子剛好考了95分,你說:“看看你們班多少100分,考了95分就滿意了嗎?玩什麼手機,先去學習!”

且不說用物質獎勵孩子的方法是否合適,但是作為家長,我們常常犯的錯誤就是“善意的哄騙”和“出爾反爾”。

大人總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能哄一時是一時。

待到無計可施時又擺出一副家長權威,實行一票否決。

卻不知,我們卻在無形中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

他們對於“承諾”一詞的理解變了味道,覺得那也不是什麼堅不可摧的東西。

耳濡目染中,他們學會了如何撒謊哄騙,同時,生命之初也感受到了被信任之人傷害的滋味。

一言九鼎,言而守信,這些成語故事為什麼會出現在兒童書籍或者教材裡?

正是因為,誠信要從小抓起。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教他什麼,他就一定會學到什麼。

假如你一邊欺騙他,一邊告訴他做人要誠實。

在這樣分裂的教育之下,他們如何長成誠實的孩子呢?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孔融讓梨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拿來一盤梨子,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吃起來。

爸爸問起孔融為何這樣做,孔融回答說:

“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育兒誤區: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它是父母教孩子謙讓的經典素材。

你知道美國卻有一個“約翰爭梨”的故事嗎?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寫信邀請他們談談自己的母親。

一位叫約翰的成功人士來信說,他的故事也是由幾個大小不同的蘋果展開。

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說:“孩子們,這個最好的蘋果只有一個,你們都有權利得到它。誰能最快地把門前的草坪修剪好,誰就有權得到它。”

結果約翰幹得最好,就贏得了最大的蘋果。

反觀孔融讓梨的故事,懂得謙讓的孔融確實具有超凡的美德。

但是,那個想爭取大蘋果的孩子就該批評嗎?

大小蘋果放在你的面前,直覺告訴你,是大的好?還是小的好?

答案一目瞭然。這是審美,是本能。

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曾說:“道德品質不來自於道德自身,而來自於人類最早期建構的審美。”

以孔融的美德去要求所有的孩子,無視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卻是不妥的。

在另一封罪犯湯姆的信中,也提到了相似的故事。

看到大蘋果,弟弟搶先一步說:“我想要!”。

媽媽嚴厲地責備他:“要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聽到這話,湯姆馬上改口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個大蘋果“獎勵”給了湯姆。

從此,湯姆明白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要學會說謊。

長大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他,最終被送進了監獄。

無論年齡大小,都是擁有獨立人格和意志的“人”,不該任由成人意志驅使所安排。

懂得謙讓的孩子,值得讚揚他們的友愛精神。

而那個爭取大蘋果的孩子,也該稱讚他們勇於追求的勇氣。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按圖索驥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春秋時,秦國有個名叫孫陽的人,善於相馬,被稱為伯樂。

他把自己積累多年的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取名《相馬經》。

孫陽的兒子熟讀了這本書後,以為自己學到了父親的本領,便拿著《相馬經》去找好馬。

一天,他在路邊看見一隻癩蛤蟆,前額高高的,眼睛鼓起,和《相馬經》上好馬的特徵相符,孫陽的兒子就以為找到了一匹千里馬。

他告訴父親:“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和你書上畫得好馬差不多,只是蹄子稍差些。”

孫陽聽後,哭笑不得。

育兒誤區:

昨晚,跟朋友聊起她剛上小學的孩子,她向我連連訴苦。

原來,因為整天宅在家,孩子煩躁得待不住,偶爾只能用電視來安撫。

但是,考慮到孩子的視力和習慣,朋友提出規定時間。

可是,每次時間一到,孩子就撒潑打滾。

我曾給過她意見,孩子長大了,需要尊重,要讓孩子願意聽話,一味用家長權威是不夠的。

可以讓孩子做選擇:是現在關電視,明天再看一小時?

還是現在多看半小時,明天不再看。

朋友照做,可是,她家神獸壓根不理這一套,依然是一場大戰才能解決。

很多人在育兒時有這樣的誤解:育兒書籍看不少,家庭教育的講座課程也積極參加,為什麼就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這時候,我們總會懷疑:莫不是天生就是油鹽不進的熊孩子?

其實不然,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如何描摹,他就如何呈現。

我教給朋友的招數之所以不靈,不是方法不對,也不是孩子不對。

而是因為,他們在日常教育中長期不修邊幅,孩子已經習慣了家長的縱容與強權矛盾結合的教育方式,因此,孩子根本不相信媽媽的選擇題會是真的。

教育孩子,決不能按圖索驥,更不能“拿來主義”。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天使,他們各有所長,各具特點。

“好孩子”並沒有固定的模板,而是在尊重“出廠值”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地優化,讓他們比原生狀態更加優秀而已。

育兒書上的一些理論,尚且還有待商榷。

倘若我們在實踐中一股腦地按照育兒的“圖紙”,妄圖尋找自己家的“好孩子”,結果往往會讓人失望,兩敗俱傷。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亡羊補牢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從前,有個人養了一圈羊。

一天早上,他發現少了一隻羊。

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從窟窿裡鑽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

第二天早上,他到羊圈裡一看,發現又少了一隻羊。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

從此,他的羊再也沒被狼叼走了。

育兒誤區:

亡羊補牢的故事,結局是好的,成語的後半句是“猶未為晚”。

它告訴我們羊丟了,只要補上窟窿,接受教訓,就能避免更多損失了。

但是,假如我們把這個故事放在育兒上,是否還會收穫一個完滿的結局呢?

我曾經教過一個叫小嘉的學生,他爸爸是社會閒散人員,整天不務正業。

在外酗酒打架,回家就家暴母子。

在這樣的糟糕的家庭環境中,本來膽小怯懦的小嘉,逐漸變得暴躁易怒。從9歲開始,常在班裡挑起鬥毆事件。

究其原因,有時是同學不小心弄壞了媽媽買的東西,有時是語言上有對他和他媽媽不尊敬。

他揮舞的拳頭,是耳濡目染了爸爸的暴力,而內心驅使他這麼做的原因,是從小缺乏安全感,想用暴力自保,或者保護傷痕累累的媽媽。

後來,媽媽鼓起勇氣跟爸爸離了婚,帶著孩子離開了這個惡魔。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他的不端行為再也沒有發生過,成績日漸進步,終於擺脫了“小霸王”的綽號。

在某種意義上講,小嘉的故事是“亡羊補牢”的最好體現。

媽媽困在錯誤的婚姻關係中,懂得及時止損,讓孩子的成長環境有了改觀,像是那個補了窟窿不再丟羊的牧羊人。

可是,這段痛苦的回憶不會因此而消失,就像那些被狼咬死的羊,不會復活一樣。

在我看來,亡羊補牢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為什麼要在損失慘重之後,才懂得及時修正錯誤呢?

為什麼不在鄰居勸告的時候,就正視自己的問題,及時補救那些生命呢?

與羊的生命相似,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可逆的,他們不會等著父母成長起來,再繼續自己的成長。

當然,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即使善於學習,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難免錯過一個個重要的瞬間。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這個故事永遠記在心裡,提醒自己:“不做亡羊人,守好小羊圈”。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這些成語典故伴隨著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長,而這些故事背後隱藏的育兒誤區,卻暴露了我們在路上所走過的每一條彎路。

教育孩子,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場實時直播的獨角戲,臺下沒有觀眾為你喝彩。

但是一旦出錯,卻永遠無法回放重播。

原生家庭,就是一個孩子的命運。

孩子能飛多高,走多遠,密碼都在我們父母的手裡。

做個善於反思的父母,這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