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来越淡,怀念儿时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呢?追忆篇

北风呼啸,大雪小雪不停地下。看着看着,忙着忙着年就近了,出去遇见熟人相同的话题就是,你回去过年不?什么时候回去?放假多少天?这都变成了口头语。逢人便问,商场卖衣服的热闹非凡,人挤着人,颇有些许年味。只是如今雪渐渐小,年味的鞭炮声渐渐消失,记忆中的年味逐渐变了模样。

年味越来越淡,怀念儿时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呢?追忆篇

记忆中的年味,最高兴的是那些外出务工者,外出务工者那一张张文字恳切可又满含心酸、思念的请假条,再加赶货加班的那张疲惫的脸。还有捧着手机熬夜抢票那一声声叹息,售票处顶着寒风购票的几个来回,大包小包佝偻着身体赶车的返乡人流。这里有焦急、有喜悦、有开心、有烦恼,特殊时间特殊的场所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有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回家过年,你只有是其中的一员才能明了那份情感。这些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闻到了年的味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都成了经典。

年味越来越淡,怀念儿时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呢?追忆篇

在老家,到了12月就已经有了年味。12月16杀年猪,腌制的地道腊肠晒满小院,早晚的冷风吹一吹,暖阳一晒油直滴。想想就咽口水。同时开始挂挂面,晒鸡肉,挂鱼肉,谁家墙上肉挂得多说明今年挣到了钱。家家户户去集市准备年货,满街上商家的堆货,精美吉祥的年画和对联,品种齐全的食材,年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邻里乡亲见面都问年货办好了没有?都在有条不紊地准备着过大年!

除夕夜前两天贴门神对联是一种年味表现。春节贴门神表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种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民俗,最能体现年味,也最能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

年味越来越淡,怀念儿时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呢?追忆篇

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唐代,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

犹记得儿时的春节,那激动的心情,腊八节后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了。打扫卫生、采购春节要用的东西,张灯结彩挂灯笼,迎接春节的到来,可是现在呢?是不是发现“年味”淡了许多,春节邻居们也很少相互串门,拜年,相互唠嗑了。如今大家仍然是大包、小包拎着回家,看父母长辈,童年的回忆,总是可以浮现大家一起贴春联,放烟花鞭炮一起守夜,用粗糙的红纸包着压岁钱,各自都会主动地分担家务活,不分你我,都是一家人。

年味越来越淡,怀念儿时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呢?追忆篇

年夜饭是年味的重要体现,在河南的农村里,村民都是轮着吃饺子的,除夕吃饺子,是河南人的习俗。在除夕吃饺子,有“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在河南人的年夜饭里,“饺子”绝对是重头戏,没有饺子的年夜饭是难以想象的。即使现在很多人年夜饭安排在餐厅、酒店,但在河南人的除夕团圆饭桌上,没有哪一道菜可以盖过饺子的风头!将饺子从外围一圈一圈地摆起,直到摆满为止,民间俗称为“圈福”。

年味越来越淡,怀念儿时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呢?追忆篇

还有一种特色吃法:饺子和面条会放在一起煮,取名“金线穿元宝”,金丝与元宝的搭配,不仅听起来让人满心欢喜,吃起来更是口感丰富,让人端在手中爱不释手,吃的是吉祥,吃的是财富,从内到外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年夜饭有时候聚的不是美食,是人心,家人同心,亲人同德,其乐融融,那才是最开心、最珍贵的年味。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一起,有时候是围在电视机旁,看着春晚。桌上摆满了各种糖果、零食,然后边嗑瓜子,边唠嗑,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尤其家里有小朋友的一定拉着给爷爷奶奶辈拜年,然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

年味越来越淡,怀念儿时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呢?追忆篇

三十晚上要”守岁“,我们河南话叫”熬福“,谁熬夜熬得久谁最有福气,结果往往小朋友都兴奋的大半夜不睡觉,大人们早早就睡着了。然后到了半夜12点,一定要放上一挂鞭炮,作为新年开门红。

所以,一到春晚最后倒计时,新年的钟声要敲响的时候,就是我们着急忙慌地找鞭炮和打火机的时候了。

大年初一,大人们一般喜欢起得早,小孩子还在被窝里睡懒觉就会被拽起来,有些不用拽,直接一挂鞭炮给震醒了。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

年味越来越淡,怀念儿时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呢?追忆篇

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所以,最喜欢的就是大年初一,随便扔瓜子皮、糖果包,不用打扫,也不会被说。那真是一个惬意!

民间习俗 “走亲戚”

河南走亲戚规矩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平辈,先近邻、后远亲。

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


年味越来越淡,怀念儿时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呢?追忆篇

不过现在年数久了,有些也会商量着来,今年到你家来待客,明年就改他们家,这样就不至于家家都摆满了,到时候抢人大战。

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地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

传统习俗 偷灯头儿

正月十五河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

年味越来越淡,怀念儿时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呢?追忆篇

记得小时候,我们都会让家里人制作一些面灯,那时候没有条件买花灯,灯笼都是自己做的,用面蒸好,而且是一个动物形状,然后放点油,弄个灯芯,点着就是一个可爱的动物花灯了,不过没有灯罩,很容易被吹灭,就放在家门口自己玩。

年味越来越淡,怀念儿时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是什么样呢?追忆篇

结果就会有邻居小孩儿来偷灯啦。

不知道这些习俗,我们都还保留了多少。在这个年味越来越淡的年代,我们应该放下手机,回味同年过年的欢乐。没准,可以遇到我们想要的“年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