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都去哪儿了

几天前,和同事们聊起来过年的“年味”,大家也都一笑带过,似乎过年无非就是多了几天假期,能在家好好的睡一觉,不用加班,不用熬夜。可是在小编的记忆中,过年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需要贴春联,窗花,点面灯,祭拜祖先,年三十那天晚上爷爷会用高粱秆自己做一匹马,放在锅底下烧,说灶王爷会带着这匹马去天庭托许许多多的金元宝,第二天,家门口的门框前会用木桩拦住,说是灶王爷爷带回来的钱太多了,怕会流出来。小时候上学经常唱“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也就是说,过年的前十天左右就要仔仔细细的准备过年的事情,准备足量的烟花爆竹,瓜子糖果,,,,,

“年味”都去哪儿了

父辈的过年,看春晚是必须的,赵本山,陈佩斯,逛庙会,喇叭裤,看电影,包一锅热饺子,糊几个纸灯笼,不亦乐乎。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可以每天吃到大米面粉,鸡鸭鱼肉,海参鲍鱼,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可以好好的吃一顿,也更期盼着过年。

“年味”都去哪儿了

在上古时代,每逢过春节,人们牌要杀猪宰羊,祭祀神鬼,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南朝时期,春节开始拜年、饮宴以及娱乐活动的习俗。唐以后至明清时期的春节,人们逐渐始注重吃的方面。亲朋拜年,主人家必须要准备丰盛的酒宴来招待。《京岁时纪胜》记载,普通人家过年,要增添新衣服,还要祭祖祭神,出门迎参药庙,谒影堂,路遇亲友,还要说上几句祝福的话;并且,对于前来拜年的人,不管是关系好的还是关系不好的,都要和他们喝的酩酊大醉。汉族人过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等为主,并且十分吃年夜饭。一是,全家一定要聚齐,如果因为有事而不能来的,要留一个位和一副碗筷,以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守押“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等。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父辈居下。同时,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喝一些酒。吃饭时,关门闭户,闹尽兴而止。

“年味”都去哪儿了

春节习俗的重头戏——拜年,古已有之,秦汉以后流传开来,尤以明清时期为盛。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新年到来时,朝官见面,不管认识与否都要 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家中拜年颇有讲究:首拜天神地祇,次拜祖先影像,再拜父母尊长,最后全家人按长幼次序拜年。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俗名 压岁钱),平辈间拱手互拜。

“年味”都去哪儿了

看了这些,小编觉得“年味”根本就没有消失,时代在变,过年的方式也在变,但是过年的心从来就没有变。“年味”在哪,他们在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电话里。不管今年你有没有回家过年,小编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能开开心心的过一个好年、中国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