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服侍者、无实权的明朝权宦,为何会沦为皇权牺牲品?

皇帝的服侍者、无实权的明朝权宦,为何会沦为皇权牺牲品?

关于明朝灭亡的历史原因,有多种因素。宦官的干权、激烈的党争、皇帝的昏庸、制度的腐化等等,都是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对明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进行深度探索和发掘,足以创作出一本史学巨作,所以想要对明朝的灭亡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和比较清晰的了解,就需要对明朝宦官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阅读。

为了更好的诠释明朝宦官制度的改变,不得不对于万历年间的历史发展进行解读。因为万历年间是明朝历史兴亡交替的分水岭,在万历年间,明朝既获得了发展,还导致了衰败。

在万历年间之前,宦官作为皇权的附庸品,一直在暗中操作朝廷的政治势力,在万历年间之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正式掌握了明朝的政治大局。所以万历年间的历史发展走向,决定了明朝后期历史的发展走向。

在万历前期,朝政的主要操纵者不是万历皇帝,而是张居正。张居正一手掌握朝廷大局,绝不是意外,也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在张居正的背后,除了大臣的支持、李太后的支持以外,还有宦官冯保的支持。为何小小宦官,成为了政治高手张居正的政治资本,其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这便需要对冯保的历史进行探索,在其背后,究竟是什么制度发生了变质?又是什么,使冯保影响着明朝的历史发展?

明朝宦官权力的改变

在明初,宦官的职能只是皇帝的服侍者,并没有特别的权力,反而在身份上和生理上,都是低贱的代表。随着历史的发展,宦官的权力和职能却发生了改变,锦衣卫、东厂、西厂的相继设立,使宦官成为了皇帝直接操作的特务队,对全国进行监控权和审核权。

皇帝的服侍者、无实权的明朝权宦,为何会沦为皇权牺牲品?

但是这些厂卫的设立,并不是直接提高宦官地位的措施,而是在明初的盛世中悄然而生,宦官又悄然走上了皇权的政治舞台。其中究竟有何始末,以下是主要分析的三点。

1、明朝严禁宦官干权的措施

在明初,朱元璋开创明朝后,还亲自制定了各方权力制度。在对前朝对历史兴亡进行总结后,朱元璋也认识到了宦官的危害性,所以为了制止宦官干预政事,朱元璋立下了“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倘若违反,“违者斩”。这条看似严峻的法令,实则漏洞百出,对于身份低贱的宦官,只以斩杀立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宦官的曲媚奸邪,有时是难以定夺的,所以,这为日后的宦官干政,埋下了伏笔。

2、内书堂的设立

随着明朝政权的渐渐巩固,明朝迎来了

“仁宣之治”的盛世。作为盛世的开创者,明宣宗朱瞻基非常骄傲且自豪。可是作为明朝的大臣,他们为了明朝的未来着想,对于朱瞻基的功绩,他们却还处于否定态度。更有甚者,部分言官为了使自己青史留名,直言上谏,斥责朱瞻基贪玩误政。

这让朱瞻基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由此朱瞻基开始怀疑大臣的忠心。在几经权衡下,“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减轻自己的工作量,朱瞻基把宦官推向了政治舞台,同自己一起,来对抗大臣的权威。所以内书堂的设立,确定了宦官的最高职位拥有皇帝的部分权力。

3、宦官对明朝的历史影响

皇帝的服侍者、无实权的明朝权宦,为何会沦为皇权牺牲品?

内书堂的设立,使宦官掌握了皇帝的部分权力,倘若皇帝不问政事,那么宦官就掌握了皇帝的全部权力,这就使宦官成为了明朝政治的隐患。宦官的品行,开始决定明朝政策是否正确,倘若宦官为了自己的利益,谋取私利,对整个国家的毁灭无疑是巨大的。

而在明朝历史中,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就是明朝黑暗历史的代表。但是在明朝历史中,也有品行高尚的太监,促使了明朝历史的正向发展。

万历登基时的历史背景

1、宦官只是皇权的附庸品

虽然在明朝的历史中,宦官对明朝造成了很多影响,但是只要皇帝和宦官之中,两者之中有一位品行高尚的角色,明朝的历史就会保证向前发展。因为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在权力面前,宦官由于身份原因,其权威不如皇帝大,所以宦官只是皇权的附庸品。

在万历年号之前,是嘉靖和隆庆的年号,在此两个年号半个世纪多的历史时期内,宦官并没有成为明朝政权的操作者,所以万历年间应该不会造成宦官干政的局面。可是在万历年间初期,宦官的权力竟然大过了皇权。

2、皇权的分散性

皇帝的服侍者、无实权的明朝权宦,为何会沦为皇权牺牲品?

在明朝历史时期,为了防止后宫干政,明初制定了残忍的陪葬制度。但是到了明仁宗执政时期,其废除了此项制度,所以后宫也开始影响着明朝历史的发展。虽然在明朝时期,皇权的权威在不断提高,可是由于皇权的过于强大,使不少皇帝对皇权产生了压力。

所以皇权又渐渐分散,除了朝廷大臣掌握大部分以外,宦官和后宫妃子又间接掌握了部分皇权。由此,十岁的万历皇帝登上皇位之后,面对的不是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反而是各种权力的间接控制。

3、张居正的成功

在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之前,张居正还只是一位内阁大学士,此时的内阁首辅是高拱。为了获得内阁首辅的权力,打倒高拱,张居正做了不懈的努力。高拱的上位,离不开宦官的支持,所以张居正找到了冯保,使之成为了自己的政治资本,“与张居正深相结”。

在冯保的支持下,张居正又获得了李太后的支持,

因此张居正通过后宫的力量,斗倒了高拱,获得了内阁首辅的职位,开始帮助年幼的皇帝,管理国家大事。而张居正传奇的一生,也由此走向了顶峰。

冯保的生平

冯保作为万历年间的主要政治人物,这与他扶助张居正的事件脱不开关系。正是因为冯保正确的选择,使明朝原本走向颓势的政局重新恢复了生机,在张居正的改革下,明朝帝国的国力迅速上升。所以,在宦官这一个角度,冯保无疑成为了历史的推动者,为何冯保成为了历史的推动者,这便需要对冯保生平进行了解。

皇帝的服侍者、无实权的明朝权宦,为何会沦为皇权牺牲品?

1、“三朝老监”

冯保之所以在万历年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他的身份背景有关。“冯保,深州人。嘉靖中,为司礼秉笔太监。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在嘉靖年间,冯保是司礼秉笔太监,这个职位在太监职位中,是比较高的,基本属于太监中的“二把手”。

在隆庆年间,东厂提督掌御马监事亦是太监中的高官,所以到了万历年间,凭借冯保的身份地位,成为司礼掌印太监(太监最高职位),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2、善琴能书

在《明史》中记载,冯保除了善于政事的处理以外,在个人爱好中,还是属于高洁的。冯保没有像明史中其他险恶的太监一样,热衷于权势和财富,而是“善琴能书”

由此可以推断,冯保在事物的选择中,还是具有历史正向性的

。“又能约束其子弟,不敢肆恶,都人亦以是称之”,再加之冯保对于宦官集团的管控,足以证明冯保的品行还是属于高尚一类的,所以张居正的改革得以施行。

3、选择张居正的原因

张居正为何可以取代高拱,在品行上,高拱是不如张居正的。因为高拱执政期间,只是继续按照嘉、隆时期的固定方式行政,这对明朝历史的发展是具有遏制性的。而张居正在出士之前,就有治理国家的大愿望,这是冯保与张居正相谋而合的原因。

皇帝的服侍者、无实权的明朝权宦,为何会沦为皇权牺牲品?

但是真正促使冯保选择张居正的原因,是因为“高拱荐御用监陈洪代,保由是疾拱。及洪罢,拱复荐用孟冲。冲故掌尚膳监者,例不当掌司礼。保疾拱弥甚”。高拱选择排斥冯保,而冯保便选择了张居正,用以排斥高拱。

冯保的结局

冯保虽然在万历年间对明朝的历史起到了积极作用,可是昏庸的万历皇帝却并不这样认为,反而将冯保视为其“敌对者”。因为在万历皇帝幼时,冯保又成为了万历皇帝的教育者。

“保白太后,召帝切责。帝长跪受教,惶惧甚”,正是因为冯保对于万历皇帝的过于关心,使年幼的万历皇帝并不理解其苦心,反而将其视为“敌对者”。由此,冯保虽然在后宫具有较高的权威,可是其失去了对宦官权威的正确意识,在张居正逝世后,冯保也迎来了自己悲惨的结局。

张居正逝世,李太后还政,万历皇帝重新掌握了国家的政治大权

。而在宦官势力中,冯保几乎成为了“孤军”。在万历皇帝执政之后,万历皇帝对于冯保还是具有畏惧感的,可是在其他臣子的支持下,万历皇帝赶走了冯保。在南京的别院中,冯保幽愤而亡。

对于冯保的亡故,主要原因是皇帝的排斥、政敌的手脚和政治资本的流失,使冯保失去了宦官的权力。对这些原因进行总结,都是外部导致的,真正使冯保失去了权威的主要原因,便是冯保对于权力的过于乐观。正是因为冯保对于权力的过于乐观,使其无法应对一系列的变故,在政治斗争中,过于乐观,其结局往往凄惨。

结语:

明朝的历史发展,是以皇权为主线进行的,而皇权在明朝时期又获得了极大的权威,所以皇权又成为了其他权力蚕食的对象。躲在皇权背后的宦官集团,从服侍者成为了皇权的部分拥有者,由此在皇权背后,开始操纵政治的发展。在万历年间,冯保是明朝历史向前发展的推动者,正是因为其掌握了部分皇权,使其获得了权威。

皇帝的服侍者、无实权的明朝权宦,为何会沦为皇权牺牲品?

在政治发展的历史中,倘若手中的权威掌握不得当,那么手中的权威反而会摧残自己。对于宦官集团而言,更要把握住手中的权力,稍有不慎,便成为了皇权的牺牲品。

冯保正是皇权牺牲品的一大代表,其虽然促进了明朝历史的发展,可是在权力的选择与发展中,冯保并没有保护好自己。在皇权的是非之中,

冯保还曾试图教育皇帝,这对冯保而言,几乎成为了他的政治败笔。在明朝历史中,权阉的结局大都凄惨,不论品行是否高尚,因为在皇权面前,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不容他人觊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