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品聚: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知乎12万关注大V,文学、历史话题高赞回答者
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为人处世必然滴水不漏,但太聪明也不好,容易居高自傲,小细节上得罪人可能会不自知,要说历史上哪个人最精明,我脑海里第一印象冒出来的,就是唐睿宗李旦。
作为一个傀儡皇帝,能在武则天的眼皮子底下不动声色,任由武则天把持朝政,这份气度与隐忍对于帝王来说,无疑是出类拔萃者。
总而言之一句话,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这里面的事儿很多,十分跌宕起伏,李旦的每一步棋,都堪称步步惊险,且容我娓娓道来。
李旦,于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生于长安,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自幼性格温和,谦逊好学,自青年时期便受到唐高宗的重视,一路封王,到嗣圣元年,即684年,登临帝位,称唐睿宗。
《旧唐书·睿宗本纪》: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仪凤三年,迁洛牧。
然而时值武则天垂帘听政,李旦名为皇帝,却无实际皇权,身为傀儡,大事小事皆听从武则天的旨意,乃至于皇权分裂。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
到690年,武则天不再甘居幕后,而是走到台前,废黜唐睿宗帝位,降为皇嗣,软禁于皇宫之中,武则天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称武周,年号天授。
《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宝图”曰“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加位特进,并立庙。
这段历史,相信很多朋友都清楚,但最能体现李旦隐忍的,却是天授元年,即武则天称帝前的那段岁月,从684年李旦登基,一直到690年被废,整整6年时间,图谋大权的武则天不惜杀了一干皇亲国戚,却唯独放过这个儿子,期间经历过皇权动荡,乃至各地频发叛乱,这时的李旦经历了第一次生死抉择:
武则天让权。
何谓让权呢?
因为早在嗣圣元年,即684年,英国公徐敬业眼见武则天图谋李唐皇位,便在扬州起兵反抗,之后随着各路人马的纷纷响应,大有烈火燎原之势。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敬业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元年,开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旬日间得胜兵十馀万,移檄州县。
而当时的李旦在做什么呢?
他被软禁于宫中,名义上还是皇帝,但权力却一直被武后所掌握,而武则天正因为英国公徐敬业的举兵焦头烂额,武则天便找来宰相裴炎,问他该怎么办?
结果宰相裴炎趁此机会,上书武后,请求武则天还政于李旦,毕竟唐睿宗李旦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而徐敬业等人全都是为了唐皇李旦才起兵反抗,然而裴炎的请求太过“
实在”了,监察御史崔詧(chá)听说以后,便在武则天面前煽风点火,说“裴炎受到您的重用,又身为朝中宰相,已经拥有了很大的权力,如果没有异心,为什么还要让太后把皇权还给睿宗?”果不其然,听完崔詧的话后,武则天勃然大怒,当天便将上奏还政的裴炎打入大狱,扣上的帽子自然也是谋反之罪,未过多久,便将其斩首示众。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太后问计于炎,对曰:“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
监察御史蓝田崔詧闻之,上言:“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太后命左肃政大夫金城骞味道、侍御史栎阳鱼承晔鞫之,收炎下狱。丙申,斩裴炎于都亭。
李旦听说以后,立马采取了措施:
首先,他对宰相裴炎的死,并未表态。
可能有人会问,不表态也算措施?
当然,因为像宰相这种朝廷重臣,可不是说杀就能杀的,杀之前也必须得过问皇帝,但武则天直接越权把裴炎给办了,而李旦得知以后,却并未有任何言语,因为他知道这时候不论说什么,都有很大可能会忤逆到武则天,因此保持沉默,便是一种策略。
其次,又过了将近两年时间,各地叛乱如火如荼,武则天依旧忙的焦头烂额,但在垂拱二年的正月,武则天突然下诏,说要还政于李旦。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
这一招打的李旦猝不及防,于是他果断进行了第二项措施:
拒绝。
可能又有人要问了,之前武则天是紧撰着皇权不给你,想要都要不来,而今她主动说要给你,你为何又不要了呢?
这是因为李旦通过问题表面,看清了事情的本质。
他心知肚明,武则天权欲熏心,根本不可能会如此轻易的将皇权放还给自己,一方面当时的叛乱基本都是打着反抗武则天的旗号而为之,如果接过皇权,那起兵反抗的这些李唐宗亲,也就偃旗息鼓,可是武则天却仍旧毫发无伤,并且她还可以再度退居幕后,等天下打着复兴李唐正统的人们都消停了,继续垂帘听政,早已被架空,在朝中几乎没有亲信的李旦,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另一方面,李旦心知这是武则天在刻意试探自己,试探自己是否心怀复位,如果他接受了武则天的还政,基本活不到第二天的早上,当天便会被武则天用手段给谋害,但凡是有一丝能威胁到武则天权力的存在,她立马就会斩草除根,比如在垂拱二年,武则天下令,连杀南安王李颖等十二名宗室成员,几乎杀干净了李唐皇室内部能够威胁到她权力的皇亲国戚,就连刚刚被勒令自缢的太子李贤的两个儿子,她也没放过,为的就是防止自己的权力受到一丝一毫的威胁。
说到李贤,在他被武则天治罪后,李贤的二儿子李守礼,便和唐睿宗李旦一起被软禁在宫中,然而和李旦不同的是,李守礼因为其父有罪,三天两头便会挨一顿杖责,试想如下一副场景,李旦每天睁开眼,巧不巧就看见自己的亲侄子,被吏官拉出去,说着你父亲如何如何,然后三下五除二的打一顿,这心里怎么能好受?
所以见多了武则天的手段以后,李旦更心知肚明,如果不像自己的六哥,也就是太子李贤那般惨遭毒手,只能在武则天假意提出让权后,回以拒绝。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
且李旦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多次上书拒绝,变着法的说还是武后您老人家执政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总之不停的说好话,最后武则天一看李旦果然识相,便没有再动除掉他的心思。
可见《资治通鉴》里说的也很明确:“睿宗知太后非诚心”,着实为李旦捏一把汗,为了延续李唐宗室,而费尽心思的思考,怎么才能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活下去,堂堂一国之皇,却忍辱到这种程度,不可谓心不大。
这是李旦第一次明确的让权,既甘愿被软禁于宫中,紧接着又拒绝了武则天还政给自己,两次选择都处在武则天的威胁之下,然而李旦与其他执意要反抗武则天的皇子不同,他的选择都为自己争取到了生机,可谓明哲保身,聪明至极。
第二次选择,足以可见李旦的政治智慧,实非常人能比。
公元698年,即圣历元年,由于狄仁杰等忠臣的劝诫,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的武则天,终于决定将皇权归还于李唐,并将之前被她废黜的唐中宗李显召回。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狄仁杰)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三月,己巳,托言庐陵王有疾,遣职方员外郎瑕丘徐彦伯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诣行在疗疾。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戊子,庐陵王至神都。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壬申,立庐陵王哲为皇太子,复名显。
当时的李显人在房州,属于被半软禁,半流放的状态,不到一年,武则天便复立李显为皇太子,皇权内部的矛盾相对缓和,聪明的李旦此刻做出了明智的决定:
对外称病。
不等武则天过问,他便上书说自己“久病不可过问朝政”,而顺水推舟把皇位让给李显,即唐中宗。
我估计武则天当时听到李旦的决定,很大概率会勾起嘴角,缓缓点头,心里可能还得念叨一句“算你小子识相啊~”
虽然当时的李旦名义上是皇嗣,而且还是刚刚退下来的皇帝,李显则比李旦早登皇位,按照这个顺序来说,理应由李旦复位,但李旦心知肚明,武则天一直重视李显,所以他没有提出任何意见,直接了当的“
称病”,让位于李显,再不问朝政。这第二次主动让位,更说明了李旦的智慧,当得起聪明至极四个字。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三月,己巳,托言庐陵王有疾,遣职方员外郎瑕丘徐彦伯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诣行在疗疾。戊子,庐陵王至神都。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壬申,立庐陵王哲为皇太子,复名显。
原因除了上述一部分外,还有另一部分:
在李显回朝之前,发生了一档子大事儿,有多大呢?
大概就是朝廷重臣甘愿用刀将自己的五脏剖出,以此表明李旦绝无谋反之意。
很多人都知道,武则天在称帝后,任用了像索元礼等一大批生性残忍的酷吏,命他们掌管制狱,并放权给这帮人,要求他们在整个朝中挖出心怀异见者,且当时告密成风,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即使被告密者本身清白,但只要告密者揭发其私藏祸心,便会被抓入制狱,而索元礼等人就会对被告密者严刑拷打,经过他们一番审讯,几乎就没有能活着走出制狱的,如此在武则天称帝早期,朝廷中的告密之风尤甚,而制狱那种地方,也成为了人人谈及色变的活地狱,不少皇室宗亲便是被“告密者”揭发,就算没异心的,最后也被屈打成招,而惨遭屠戮。
李旦当时遇到的,便是这种状况,虽然已经是皇权稳定的阶段,但武则天曾经对告密者大加封赏,不少人整天就想着通过告密来升官发财,尤其是李旦这种敏感人物。
果不其然,武则天收到告密说李旦想要谋反以后,当即下令调查李旦,此时李旦命悬一线,是非曲直,全都由制狱那一帮人说了算,如索元礼,如果他一心想让李旦死,绝对有各种手段能达成目的。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又有告皇嗣潜有异谋者,太后命来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
幸亏李旦的亲信,也就是当时的乐工,即负责宫廷祭祀乐舞的乐工——安金藏,当场抽刀破腹,并当众大喊:“吾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则天闻之震惊,且大受感动,便立即命人救助安金藏,同时也放过了追查李旦,李旦则因此逃过一劫。
所以结合这一点,再结合前文所说,李旦跟李显有一点不同,是他每天都处在武则天的严密监控之下,可以说分分钟就性命攸关,而李显虽然也是被软禁被监视,但好在他身在房州,不在武则天的眼皮子底下,总归安全一些,而李旦既然能在如此复杂敏感的环境中,连续两次做出规避之举,不得不说他的隐忍与机敏,实属难得。
非我夸张,因为有不少李唐皇子,最初也只是被囚禁,武则天在杀还是不杀的问题上,也曾陷入纠结,但正因为是前赴后继的反抗与起兵,导致她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来他个斩草除根,为了皇权,即使李旦是她的儿子,也可以不惜一切的铲除。
毕竟算算武则天杀过的自己的孩子,简直令人发指,她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安定思公主,又毒死了自己的大儿子李弘,就是后来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又逼自己的二儿子李贤自杀,还是勒令自缢。。
接着又命人活活鞭死了孙子李重润,连她孙女李仙蕙、外加侄孙武延基也没放过,到最后整个李唐皇室的正统,只剩下李旦和李显两个子嗣。
甚至可以说一句,为了当这个女皇帝,她不惜大义灭亲,但凡有一丝能威胁权力的角色,一概不留。
所以李旦能在这种恐怖的环境中,存活到最后,和他个人的智慧以及策略是分不开的,外加一丝运气,比如遇到了金安藏这种“切腹明证”的死忠臣子,再比如有狄仁杰这些老臣为了李唐的国运而不断谏言,否则李旦但凡露出一丁点异心,也早在天授元年就被秘密处决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zz这一套,讲究的其实就是看谁活的久,所以李旦在神龙元年,在隐忍了将近整整二十年以后,才有东山再起的实力,最终联合太子李显,一起发动神龙政变,成功逼迫武则天退位,至此武周垮台,唐朝复辟。
《旧唐书·桓彦范传》:“太子(李显,之前被武则天复立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时则天在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昌宗于廊下。”
后来又通过一系列事件,先后经历了韦后之乱,即韦皇后把持朝政,想要复辟武则天那一套成为第二个女帝,在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杀死韦皇后之后,由李隆基提议李旦即位,李旦最终接过大统,再次登临帝位,距离他首次继位,已经过了整整21年。
这21年,李旦始终寄人篱下,作为一个傀儡,他每日所做的,就是不断念及兄弟姐妹们的惨死,还有他那些忘不掉的酬志,可以说,如果不是能忍,或许他会早李显一步发动神龙兵变,从而夺权。
但当时的大权皆在武则天一人手中,就算李旦起兵反抗,也跟琅琊王李冲一样,战到第七天就兵败身死,甚至以李旦当时并无实权的势力来看,他根本就没有起兵造反的机会,尤其是整日被软禁在宫中,能不能活着看到第二天的太阳都是问题。
所以如果说历史上哪一个人最聪明,能说他一句人精,我觉得数次抉择正确,数次明哲保身,最终还能再次称帝,并且在退位后仍旧能作为太上皇垂帘听政的李旦,绝对算一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难揣度的,仍旧是帝王心呐~
——————
声明:本文只讨论唐睿宗李旦如何精明,对武则天的政绩并未予以否定,武则天在位时的确有功,推出的各项举措也使整个国家大为发展,对武则天未予否定!未予否定!未予否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
参考文献:
·《旧唐书·睿宗本纪》: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仪凤三年,迁洛牧。
——————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敬业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元年,开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旬日间得胜兵十馀万,移檄州县。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
——————
·《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宝图”曰“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加位特进,并立庙。
——————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又有告皇嗣潜有异谋者,太后命来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又有告皇嗣潜有异谋者,太后命来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
——————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狄仁杰)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三月,己巳,托言庐陵王有疾,遣职方员外郎瑕丘徐彦伯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诣行在疗疾。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戊子,庐陵王至神都。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壬申,立庐陵王哲为皇太子,复名显。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三月,己巳,托言庐陵王有疾,遣职方员外郎瑕丘徐彦伯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诣行在疗疾。戊子,庐陵王至神都。
——————
·《旧唐书·桓彦范传》:“太子(李显,之前被武则天复立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时则天在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昌宗于廊下。”
閱讀更多 錢品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