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君篡位为何屡见不鲜?解析封建社会“皇权”与王朝命运的重要性

引言

"皇帝"一词,是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对统治者的称呼。

虽然早在上古时期便出现了三皇五帝的称呼,羲皇、娲皇、黄帝、炎帝等,虽然以皇、帝为名,不过都不是真正的帝王,只不过是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罢了。夏朝的君主,商朝的国君,周代的天子,乃至战国时期的诸多国家,都没有出现过皇帝的名号。中国历史上最早以皇帝自居的,还是嬴政。嬴政统一了天下,认为自己的功劳大过古时候的三皇五帝,所以创造了"皇帝"一词称呼自己,由此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以皇帝自居了。

"天子"在古代社会中是一种尊称,"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旧时的王或皇帝,为了保持威严性与神秘性,称自己是承天之运,受天命而立,所以是天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的称呼便已经出现,但是当时的诸侯国国君,依旧以王自称,"天子"并未成为正统的称呼,"天子"一词广泛流行,还是在汉代以后。

既然有了皇帝,皇帝还以"天子"来包装自己,那么"皇权"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所谓皇权,指的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下,皇帝对全国上下军事、财富、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控制。

封建社会中,皇权是最高权利的象征,是至高无上的。<strong>不过专制主义下皇权政治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渐趋加强的过程,在唐宋之前,皇权还没能达到鼎盛,唐宋之后,皇帝真正意义上坐到了独裁。

封建社会下,皇帝往往是独裁专断的,皇帝的意志便是最高的意志,天下苍生都要按照皇帝的指示行事,这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不满,于是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刺客"。<strong>分别是以鱼肠剑刺杀了吴王僚的专诸,为严仲子报仇刺杀了侠累的聂政,以苦肉计刺杀了庆忌的要离,以及大家最为熟悉的刺杀秦王未果的荆轲。皇权森严之下,总是会有刺客出现,但若是皇权势微,皇帝的位置也就坐不长久了。

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就解释了天子一词的来历:"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弑君篡位为何屡见不鲜?解析封建社会“皇权”与王朝命运的重要性

"始皇帝"嬴政

高澄:一个敢于当朝打皇帝的男人

东魏孝静帝元善,可能是历史上最窝囊的一个皇帝了,北魏末年时期,皇权衰微,当朝权臣高欢掌握了生杀大权,于是高欢逼迫元亶退位,扶植了元善登基,成立了东魏,而元善登基时只有十一岁,当朝大事便全部落入了高欢手中,元善虽然坐在了皇帝的位置上,但实则只是一个傀儡,真正做决断的还是高欢。

高欢去世后,长他的大儿子高澄承袭了职位,继续掌控着东魏朝政。不过与父亲不同,高澄并不喜欢扶植傀儡皇帝,他认为天下都是高家打下来的,所以皇帝也应该由他来做才对。<strong>废掉元善自立为王,一直以来都是他的目标。高澄派出自己的心腹到皇帝左右,时时监视皇帝的动向,自己上朝时,与元善之间也没有君臣的礼数,不仅如此,在一次饮宴时,高澄与元善发生了口角,竟然还打了元善三拳,古往今来臣子打皇帝的事情,还是第一次见。

元善虽然手无实权,但并非是感受屈辱之人,他与大臣荀济密谋潜逃出宫,集结天下的兵马讨伐高澄,但计划实行到一半便败露了,元善也被高澄抓住了。抓住元善后,高澄问出了一句震惊天下的话:"<strong>陛下你为什么要造反呢?",向来都是皇帝质问臣子,如今居然调换了位置,着实令人震惊。最后荀济落得了一个烹杀的下场,高澄之弟高洋毒死了元善,自立北齐。

《北史》记载:"帝好文,美容仪。力能挟石师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群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

弑君篡位为何屡见不鲜?解析封建社会“皇权”与王朝命运的重要性

东魏孝静帝

项羽:先立王后杀王

秦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农民百姓揭竿而起,讨伐秦王,项羽也是其中的一员。不过项羽并非如其他起义军一般鲁莽,起义之前,他先是寻找到了当时已然沦落为了平民百姓的末代楚王熊心,而后打着"兴楚"的旗号招兵买马,有了正统楚王的号召,项羽的军队迅速扩大,成为了讨伐秦王的起义军中,最强的一股力量。

项羽扶植楚王熊心,本意只是想借助他到名号来笼络人心,扩大自己的实力,哪料想楚王熊心在成为了起义军共主后,并没有重用项羽,而是将大将宋义封为了将军,在军职上高过了项羽,而后又立下了"<strong>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无论是起义军中的哪位将领,只要能率先攻克秦国的本土关中,其他人就会奉他为王。而后刘邦先行攻入了关中,按理应该是关中王。

不过刘邦称王,自然是引起了项羽的不满,项羽认为他的军队实力最强,本应称王,但是因为熊心的约定失去了王位。于是项羽好言上表楚怀王,表示王位不应给予刘邦,楚怀王只是回答了"如约"二字。楚怀王的回答彻底惹恼了项羽,撕破脸皮后项羽先是囚禁了楚怀王,而后率兵攻破了函谷关,入主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失去了利用价值到楚怀王熊心,也被项羽派人投入了江中,溺水而亡。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楚怀王的所作所为:"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弑君篡位为何屡见不鲜?解析封建社会“皇权”与王朝命运的重要性

"西楚霸王"项羽

司马昭:三代夺权,不料被手下抢了先

司马世家,自司马懿开始,就一直在谋划着夺取曹魏政权。曹操、曹丕、曹叡在位时,曹魏势力强盛,加之三位君主都是有为的明君,司马懿不敢下手。而当曹芳继位时,司马懿认为时机已到,加之自己受到了曹爽的排挤,于是便趁曹芳与曹爽出游时,发动了政变,控制了京都洛阳,诛杀了曹爽,将曹魏的军政大权握在了司马式的手中。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掌控了曹魏军权,曹芳不甘心就这样被架空,于是与大臣暗自谋划,夺回军权。不料想事情败露,除曹芳外,所有的参与者都被司马师杀死,曹芳也被逼迫退位,司马师拥立了高贵乡公曹髦为帝,<strong>作为一个被司马氏控制的傀儡

司马师病死之后,他的的弟弟司马昭接揽大权,司马氏所拥立的皇帝曹髦,并非如他们所愿,任自己摆布,曹髦在位的八年时间,几乎年年都要搞出事情,试图推翻司马氏。不过曹髦年纪尚小,算计不过司马昭,每一次都没能成功。

眼见朝中大权一点点落到司马昭的手中,曹髦决定亲自带兵,诛杀司马昭,不了想司马昭还没做表态,他府前的士兵成济,便一剑刺死了曹髦。司马昭假惺惺的哭了一场,又扶植了曹奂为傀儡皇帝。

《宋书》中便有相关记载:"甘露二年十一月,彗星见角,色白。占曰:"彗见两角间,色白者,军起不战,邦有大丧。"景元元年,高贵乡公帅左右兵袭晋文王,未交战,为成济所害。"

弑君篡位为何屡见不鲜?解析封建社会“皇权”与王朝命运的重要性

司马昭

评价

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后,将商鞅变法的成果与韩非子的理论相结合,付诸实践后便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既能使皇帝加强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可以控制地方的官员以及百姓,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当朝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大兴儒学,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想要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历朝历代都不可避免的便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把原本集中到丞相一人身上的权利分交给三省六部,从而防止了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唐代继承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并进一步发展,科举选仕不仅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水平,还为平民百姓入朝为官提前途径,稳定民心。

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为了防止藩镇割据等现象再度发生,通过一系列到措施,将朝中将领的兵权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到了元朝,再度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国土范围内各民族混居难以管理。为了保证国家政权,元朝对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开发出了中书省、行中书省的新制度,效果拔群。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明朝不再设立宰相,而是设立了六部承担宰相的职务,同时在地方上废除了行省,设立了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权力,设立特务组织监察官员和百姓,科举制改用八股取士,束缚文人的思想。清朝没有什么新的发展改编,除军机处外,其余大致沿用的都是明朝的制度,不过<strong>中国的专制制度的确是在清朝发展到了顶峰。

由此看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君主,都在想方设法的将权利收归中央,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也有情可原,因为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是保证国家平稳发展的前提,也是皇帝维护自身安全的保证。

毕竟一个个历史事迹证明了,如果皇帝丧失了皇权,那么被赶下皇位,只是迟早的事情。

参考文献:《宋书》、《孟子·告子上》、《北史》、《史记·高祖本纪》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