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如何巧用算法思維,改善日常生活,警惕認知陷阱?

(一)我們全面迎來大數據時代,算法無處不在。

科幻電影《永無止境》,讓一個設想成為了可能:

人類通常只使用了20%的大腦,如果將剩餘的80%潛能激發出來,會怎樣?

主人公艾迪·莫萊(布萊德利·庫珀 Bradley Cooper 飾)是一個缺乏靈感,潦倒頹廢的作家。許久不聯繫的前小舅子給他一種正處在試驗階段的藥物--NZT。服用一次之後艾迪發現自己精力充沛,思維清晰,行動敏捷,甚至能在瞬間把一些平時不易留意的細節和信息重新組合和整理並得出推論——這款名為NZT的新藥物能使人發揮大腦100%的能力。藉助NZT,艾迪重獲靈感並進入上流社會,但大獲成功之餘也有致命的作用:身體不適和情緒失控。而此時埃迪已不能離開這種藥,這使他進入了一個黑暗領域,而來自神秘勢力的殺手也在暗處監視他……


大數據時代:如何巧用算法思維,改善日常生活,警惕認知陷阱?

我們未必需要冒著生命危險,用藥物去改造大腦。我們不見得比古代人智力超群,但我們一定比他們認知更深刻——因為我們掌握的信息量更大更全面。

因為算法,主人公具備的敏銳的辨識、牢固的記憶、縝密的推理、全面的分析、廣博的知識面……都可以實現。

電影《永無止境》還提出一個問題:

隨著海量數據爆發式增長,數據又得到更有效的應用,世界會怎麼樣呢?

於是我們迎來了大數據時代:

單個的數據並沒有價值,但越來越多的數據累加,量變產生質的飛躍。通過整合和挖掘的數據,體現出巨大的價值。數據無孔不入,誰掌握了數據,誰就能享受當下風口帶來的紅利,實現巨大的商業價值。

(二)作為非專業人士,非從業者的普通人,如何巧用算法的基本邏輯,指導生活?

就算不會專業編程,就算從事完全不相關的行業,對大數據處理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的基礎邏輯的掌握,很可能成為未來生存的一種剛需。積極地看待這些新的挑戰新的認知,也可能對我們現有的思維方式和日常生活,有所啟發。

我們人類的日常生活總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存在一系列難以抉擇的選擇和問題,日常為什麼會糾結和選擇困難,焦慮和費心,不就是因為時時刻刻要不斷權衡和取捨。

誰都想直達目標,抓主要矛盾,提高效率,可是不得不去處理許多雜亂無序,多做無用功。

其實計算機也存在這些問題,算法就是設計出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

算法本就是人設計出的方案,其實完全可以翻過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以下這本書,就是在用生活的實例去淺顯易懂的介紹一些基礎的算法邏輯,然後,巧用這些算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很多問題。

《算法之美——指導工作與生活的算法》



大數據時代:如何巧用算法思維,改善日常生活,警惕認知陷阱?

那麼算法中,有哪些我們可以借鑑的結論和方法呢?

1.最優停止理論,如何選擇停止觀望的時機?

大家都還記得蘇格拉底問老師柏拉圖愛情是什麼,伴侶怎麼選,柏拉圖讓他去撿麥穗的故事吧,

不要太早,不要太晚,中間選一個差不多大的就可以了。在“走馬觀花”和“見好就收”中,學會利益相對最大化地“隨時停止”。

歷史是相似的,智慧是相通的。最優停止理論就是把這個故事具體化量化到一個具體值。

請記住一個關鍵的數字:當有一系列選擇等待著你的時候,請至少看完所有選擇的37%以上再去做決定,不要著急。

這個結論,適用於事業上選合夥人,生活上選伴侶,財務上選房子。


2.在不斷探索新事物和沿用習慣且喜歡的舊事物之間,如何掌握這個平衡?

結論很精簡:贏留輸變。

結果是好的,就一直堅持。如果出現問題和失敗了,至少證明需要開始考慮改變了,這個時刻,要學會判斷回落和下降的趨勢,果斷些,勇敢些,走出舒適區,擁抱變化。


3.選擇困難症怎麼辦?無法排序帶來的煩惱怎麼處理?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抉擇,需要為日程,為工作進行排序,因為我們必須有輕重緩急,而且大量的事是不能多線程同時進行,必須專心致志。

所以在我們不自覺中,其實產生了大量的排序工作。不僅佔用時間,耗費心力,糾結焦慮,容易導致情緒低落和畏難情緒。

隨著排序工作規模越大,難度越大,要求越高,時間越緊張,排序所帶來的損耗也只會越來越大。

我以前是習慣用四象限法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事,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

算法提示的解決之道,可以向計算機學習“插入排序”的流程可以這樣簡單理解為,將大量繁瑣的事分組,在組內分散排序,在組合起來,多線程同時完成排序工作,通過快速比較,將排序工作量降低下來。


4.如何解決 “多餘冗雜”

計算機緩存大家都很熟悉,我們定期總需要清理緩存,提高電腦處理速度。

但計算機之所以有緩存這個步驟,其實是為了提高效率,可以快速啟動所需要的常用的程序,但事物的兩面性就是,不常用的緩存就成為了“多餘冗雜”,反而拖慢速度,降低效率。

這個概念很清晰,也很容易理解。投射到我們的日常工作,我們也要不斷反思:

計算機可以一鍵快速清理不需要的“緩存”,我們雖然不能做到,失敗後快速投入狀態,毫無負擔,乾乾淨淨地重新開始,但我們自己要經常去覆盤和控制:怎麼樣努力,忘掉不良情緒和工作壓力失敗帶來的“冗雜”嗎?


5.安排時間是一門科學。

計算機之所以慢慢取代人去高效能完成一些事,就是因為效率高,可以節省時間。

我們的人生,要怎麼節省時間呢?

算法關鍵點:

  • 尋找多線程處理事情的最佳時間方案,將可以同時進行的事無縫連接好;
  • 事情小而多,雜亂無章的時候,不如先解決最短時間就能處理好的事,或者完成很快就能做好出成績的事。減輕心理負擔和惦記成本。按每個任務的完成需要的權值的重要性排序。
  • 學會優先級反轉和優先約束。動態地調整事情的緩急,人為地放棄一些不重要的事。
  • 適當留有減速帶。我們始終不是計算機,何況電腦還有累死機的時候。


6.注意“顛簸”狀態。

計算機裡的“顛簸”的定義,大概就是為了快或者為了節能等某一個目的,電腦會停止運行一些基本功能,但同時就導致計算機的反應能力低於正常水平。

對人類來說,就是你忙到想停下來手頭上的事,梳理一下應該做的事,但是沒有多餘的時間。

當你覺得你已經忙到沒有時間休息的時候,恰恰是你最應該休息的時候。

思考雖然很必要,你也很清楚它的重要性,但是必要步驟卻變得很費時間,害怕得不償失,所以就不知所措了。

解決之道:

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減少中斷,但是可以慢下來;

不能為了圖趕時間,放棄做事質量,要充足保證在每一件事上所花費的最低時間;

儘可能長時間停留在一件事情上,不要跳躍思維,導致不必要損耗,而不是將你自己的反應降低到最低可接受的限度之下。

大數據時代:如何巧用算法思維,改善日常生活,警惕認知陷阱?

(三)我們的日常生活經常被算法安排得明明白白,我們也要知曉並注意由此引發的弊端。

《算法之美》深入淺出地介紹,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思考,如何像算法學習更理性,更有效的思維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數據時代,我們享受算法帶來的便捷,也勢必要承受由此引發的新時代的問題。

1.過度的數據崇拜。

大數據是大量、高速、多變的信息,它需要新型的處理方式去促成更強的決策能力、洞察力與最佳化處理。數據處理速度上,人類確實無法比擬。

但數據模型不是萬能的,它很可能會存在某種邏輯漏洞;存在傾向於更高效率,但不兼具人性化和公平的各種冰冷無情的殘酷選擇。

算法是替我們提高效率的一種工具,做決定的還應該是我們自己。算法是講究效率的,人則會存在人性,溫情和憐憫。


2.潛在排名機制,帶來的特權與焦慮——算法壟斷。

大數據能為企業獲得更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與潛力。藉助大數據及相關技術,我們可針對不同行為特徵的客戶進行針對性營銷,甚至能從“將一個產品推薦給一些合適的客戶”到“將一些合適的產品推薦給一個客戶”,得以更聚焦客戶,進行個性化精準營銷。

所以作為消費者和信息獲取者,我們隨時都要清醒,我們看到的,搜索到的,未必都是正確的,需要的。很可能只是算法機制想讓我們先看到,先入為主的。

以上營銷套路或者“殺熟”的商業行為,尚能覺察和有意識拒絕;

它們遠不及,數據操控來的可怕。這也是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非常需要重視的“科技倫理”問題:如何去約束這些有巨大權力和高精尖技術的一小部分精英。


3.過度擬合,把毫無關聯當作必然的經驗談。

計算機算法中一定會注意避免過度擬合,即把直覺型的偶然現象當做必然規律,非要解釋清楚,精準預測一切可能性。搞盲目的數據崇拜,會導致物極必反。在《黑天鵝》《反脆弱》等暢銷社科類書籍裡,已經詳細揭示,唯一不變的規則,就是萬事萬物都具有不可確定性。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可以參考,但不能完全迷信其中的因果關係。

所以,在算法的世界裡,不能想太多,更不要過度聯想。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尤其是面對這種不可阻擋,必然來臨的新趨勢,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具備最起碼的常識,才能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裡,尋找到自己需要的,正確的,放大算法帶來的便捷,警惕潛移默化中的“被安排”,擁有清醒的認知,儘可能保留自己獨立思考和自主抉擇的能力。


作者:小冒,熱愛閱讀,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的野生寫作者。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