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來:失能人口問題日益嚴峻,長期護理保險亟待更快發展

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16658萬人,佔總人口的11.9%,老齡化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界前所未有。老齡化加劇還帶來了失能人員數量的不斷增加。然而在此背景下,我國護理險佔健康險市場份額還不到1%,處於一個相對空白狀態。以社保為基礎的長期護理保險並不足以支撐老年人的長期護理費用,長期護理問題在我國老齡化過程中愈發凸顯,甚至成為國家和個人都將面臨的嚴峻挑戰。

2019年11月15日,在2019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發佈會暨養老金融發展論壇上,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保險學系教授、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先生 就“長期護理保險養老保險的新挑戰”的主題發表演講,吸引了大眾的關注。


長期護理險與醫療養老保險差異 其風險承擔特殊性更需政策扶持


長期護理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於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朱銘來先生解釋道,從經濟學基本理念來看,長期護理保險,包括救助、保險、福利等形式,核心職能是為護理服務的費用開支提供融資機制。長期護理保險在多個發達國家被作為公共保險義務繳納,從國際經驗來看,有助緩解全社會由於老齡化帶來的護理服務支出壓力。

但從實際運作中來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議還面臨諸多問題。首先,如果單純從商業市場化的角度去運作,保險企業能不能有效地控制風險,將會是非常大的挑戰。

以全球長期護理保險市場化運作經驗最豐富的美國為例,2018年商業長期護理保險保費規模達到114.12億美元,但在具體的實施上,由於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導致市場供給不足,產生所謂的市場失靈甚至出現大面積的虧損。

第二,鑑於長期護理保險在應對風險方面的獨特性,需要對其進行單獨運營、獨立核算。朱銘來先生指出,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保障受益面廣,屬於純普惠式,長期護理保險的受眾人群多為高齡老人,且享受該險種前需要經過評估,獲得待遇的方式除了政府直接採訪護理服務,還有直接補貼護理的行為。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對長期護理服務的需求規模也會不斷的膨脹,需保持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建立規範化的籌資體系和基金管理模式。

第三,比起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直接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離不開四方力量:供給、監管、支付、服務對象。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責任體現在制度的頂層設計以及具體實施的方方面面,如在建立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多渠道且獨立的籌資機制,建立水平適度的補償機制,培養護理人才、重視非正式護理人員的勞動價值,積極引入市場機制,保障服務的有效供給等方面都發揮著關鍵作用。為推動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近七年,中央共發佈了32項政策,其中有18部由國務院頒發,民政部、人社部、衛健委等相關單位也發佈了2、3項。政策由探索、倡導,到加快、加強。其中,所有政策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即2016年人社部頒發的《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該政策對我國近幾年長護險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失能老年人問題日益嚴峻 建設長期護理險刻不容緩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且我國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年輕人無論時間還是精力都無法有效承擔家庭照護責任。“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已經成了不少家庭面臨的現實問題。傳統家庭養老模式漸見睏乏,老年長期護理需求呈高速增長趨勢,不難預見長期護理保險的市場前景非常遠大。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中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000萬人,其中重度失能老人佔相當比例。

然而,有調查發現有需要長期護理的老人,目前實際接受的護理絕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親戚提供,第三方機構服務佔比極低。究其原因,一方面,由於養老照護體系尚不成熟,不少老年人在需要護理時寧願選擇長期住院,不僅消耗了大量醫療資源,也加重了家庭負擔。另一方面,我國家庭承擔護理風險的經濟能力明顯不足,一旦老人出現疾病、失能狀況,將會極大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2017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顯示:60~69歲年齡段的低齡失能老人,有一半老年人月護理費用超過每月900元,佔月可支配收入35.6%左右。70~79歲佔月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上升至50%。80歲及以上高齡失能老人大幅上升至1510元,50%以上老年人的費用負擔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超過80%。

對此,朱銘來教授指出,結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為控制成本問題,長期護理保險的保障核心,應是護理服務本身,而不是相應的藥品器械。而且,服務跟保障機制應該是一個配套的產品組合,這樣才能體現出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的優勢。在這點上,日本護工隊伍建設上充分發揮AI技術的優勢,搭建長期智能化體系的案例,值得借鑑。如日本的Logic公司為了讓護理一線的工作更省力,自2010年起開始面向護理服務企業開展運用ICT(信息通信技術)的業務支援系統。在智能手機上安裝專用電子標籤,以此確認護工的工作安排表、工作進行情況和服務對象的信息,目前每年可收集到來自接受護理服務的約7萬名高齡人士的,一千萬份匿名保護的護理計劃書數據。

面對大量失能人員對於長期護理保障的客觀需要,2016年全國15個城市和兩個重點省份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探索建立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考慮到各地的經濟水平差異,朱銘來教授對此持謹慎態度。他指出,長期護理險,相當於在五險的基礎之上,增加一個第六險,需重新徵繳。即使新險種確定徵繳了,將來護理產業跟長期護理保險如何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達到專款專用的效果,需要經過長期的論證和考察。


籌資困境產品設計影響銷售 長期護理保險問題亟待解決


“從搖籃到墳墓”,以高福利為主要特徵的西方社會保障體系一度被視為“均富社會和避免衝突的理想模式”。但伴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凸顯,面對巨大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壓力,西方的高福利制度越來越行不通,且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目前,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共同參與的“三支柱”構成,且存在較為嚴重的不平衡現象,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一枝獨大”,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都很薄弱。尤其是商業養老保險的體量,在整個養老體系中的佔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養老保險不僅可以使養老保障體系架構更平衡、立體化和多元化;同時,商業養老保險通過積累長線養老資金,能有效減輕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障產生的壓力,重要性日益凸顯。

目前,作為商業養老保險重要一環的長期護理保險,從各地試點情況來看,雖然有效提升了廣大失能人員的生活質量,並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化經辦、市場化服務供給”的基本格局,但在運作上也面臨諸多問題。從大環境政策層面來看,缺少可靠的籌資來源,影響到可持續和待遇標準。目前,社會保險費用、政府比例性負擔,以及服務受益者的個人負擔,構成長護險的三大資金來源。其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保險費和政府負擔都不明確,目前的長護險試點方案中,資金主要依靠醫保基金的轉移支付。由於資金供給有限,不僅會威脅到長護險的持續發展,而且有可能會給醫保基金帶來壓力。

從產品設計和運營來看,缺乏精算管理能力,缺乏失能統一標準,產品違背本質成為儲蓄險等問題,都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我國的實施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要真正做到資金的專款專用,在政府的採購外,長期護理保險的實施主要還要靠商業保險公司來進行,這樣才能滿足不同人群的差異化需求。比如機構護理、居家護理、社區護理等高質量的服務體系建設,和針對老人及年輕人的養老理財規劃方面的教育,就需要通過商業的力量專款專用,把這筆資金對接好,促進產業鏈的建設。另外,儘管2006年《健康險管理辦法》出臺的時候就明確了長期護理保險,但產品設計上的缺陷和為了迎合一些保險公司的特殊需求,長期護理保險最終變成了一個單純的中短存續期的儲蓄險,最終影響到該險種在市場上的認可度和銷售情況。

養老問題的核心是養老金的保值、增值問題。新版《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就規定,長期護理保險保險期間不得低於5年。對此,朱銘來先生建議,要把長期護理保險做成一個長期性的產品,並且通過確立失能的鑑定標準等對其進行規範。另外,保險公司在給客戶給付年金的同時,還要為客戶提供護理等增值服務,這樣才能讓消費者感受到險種的價值所在,才能推動長期護理保險的真正落地實施和可持續發展,惠及更多老齡化人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