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整個火神雷神都在說東北話,整個荊楚大地都在吃東北米,東北卻還上不了熱搜?

“上啥熱搜上熱搜,看你長得像個熱搜!”

電影《鋼的琴》中東北下崗工人陳桂林如果看到如今熱議的“欠東北一個熱搜”,大概率會歪著腦袋,彈彈菸灰,吐出上面這句話。臨了還得加一句——“瞎整。”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當年手工造出一架“鋼琴”的他們,不也照樣沒上“熱搜”(電影票房僅6百多萬)。換做今天發快手上,分分鐘漲粉幾十萬,手工耿見了都要抱拳說一聲:失敬!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電影《鋼的琴》講的就是這樣一個荒誕又溫情的故事——下崗工人陳桂林為了讓女兒有一架鋼琴,與工友們重返鋼廠用鋼鐵打造出了一架鋼琴。

影片有著極強的東北屬性,東北籍導演張猛,王千源秦海璐等一眾東北演員主創,有著東北往事的肌理,又有香港黑幫片的構圖與蘇聯式理想主義殘片。看懂它,能看懂東北老鐵的前世今生。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一】工程師文化


如果說新中國有工程師文化,應該最早誕生於東北。

儘管提起東北大家就會想起趙本山小瀋陽,但他們只能代表東北的一部分,一種出土於農耕文明的文化形態,只能輻射到田間地頭。

新中國成立後,最能代表東北精神面貌的,是新中國第一代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以及誕生於這片土地的工程師文化。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什麼是工程師文化?簡單說,就是今天我們說“買它”時,工人階級會說,做它

它是十八線農村的爺爺舉全村認知之力給孫子做鼓風機佩奇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是身懷車、鉗、銑、鉚、電、焊十八般技藝的產業工人在廢墟中給女兒造鋼琴。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工人階級,天然認為一雙手可以解決地球上所有問題。這個認知牛逼到天際——女媧補天時,不自己煉五色石,難道還拉著耶和華一起上聚划算上居然之家?

正是這種原始驅動力,使人類下了樹,生起火,蓋起房,開上車,造出了原子彈,發射了特斯拉跑車。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所以,當代表資本力量的賣假藥致富的新爸爸來跟陳桂林搶女兒時,無產階級陳桂林為留住女兒,即使買不起鋼琴,本能地造也要造出一架來。

這是父親對女兒的一片深情,是工人階級的最後浪漫,是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荒誕的是,陳桂林們拼盡全力要造的鋼琴,誕生於法國路易十四時代,本身就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象徵。


【二】東北式幽默


東北人的幽默是大自然和歷史的饋贈

寒冷的氣候減少了東北人戶外活動的機會,在漫長又寒冷的冬季,強烈的娛樂需求和有限的娛樂種類倒逼出東北人練就出一套自娛自樂的看家本事——能聊

片中陳桂林這樣給女兒講貝多芬:“爸爸不給你講過貝多芬大爺的事麼?貝大爺耳朵就背,他就聽不見。”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這樣給工友解釋品位:“啥是有品位,就是忽悠他。”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有別於周星馳對權貴階層的無情嘲弄,不同於馮小剛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溫和揶揄,東北幽默的內核,是消解。消解意義、消解矯情、消解高大上。

不把自己當回事,不把世界當回事,反倒形成了對世界的降維打擊。你跟東北人氣勢如虹的一通發洩後,你會發現對方眼神裡真誠飄來一行字:

憋生氣,老妹兒,多大點事兒。

如果一種文化有邏輯,這或許就是東北幽默的底層邏輯。如果科學的盡頭是哲學,那麼哲學的盡頭在東北。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三】廢墟工業美學

蕭索的廠房,荒涼的街道,廢墟般的城市,煙囪下的靈堂,各種獨特的美術和構圖,本片為中國電影貢獻了一種新的審美範式——廢墟工業美學,第一次有人把廢棄工廠拍出一種荒蕪遼寂之美。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而音樂卻始終或歡快或高亢,混搭之下,有一種契科夫式的黑色幽默,真實又戳心。

開頭二人離婚的對話,夫妻二人身後的街景,一邊是破敗,一邊是簇新,像是新舊世界的對立。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煙囪下葬禮的片段,更是一個大型隱喻現場。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家屬:這曲子太痛苦了,不行,老人聽了步伐得多沉重啊!

女:知道了,叫老人加快步伐!

陳桂林:走那麼快去哪兒啊?

女:你管她去哪呢。

陳桂林:好,那咱來個《步步高》,降B啊。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遼闊厚重的俄羅斯歌曲《三套車》立即被急促歡快的《步步高》取代,一種忍俊不禁的荒誕。城市、國家各方面建設都要加快步伐,但走那麼快去哪兒呢?

賈樟柯說:“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向前趕路時,不要因為向前趕,就忽視那些被撞倒的人。”在這一點上,山西籍導演賈樟柯和東北籍導演張猛完成了一次靈魂交互

在表現工人們的勞動場面時,又是另一種氛圍,死寂的工廠像是得到了片刻迴光返照。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高度專業化的分工,每一個工序都給足特寫,放大了儀式感,搭配斯拉夫民族粗獷遼闊的蘇聯歌曲,充滿了勞動的原始力量和野性之美。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特別是季哥澆築的鋼板最終交付時,澆築車間的鐵門鏗鏘有力的打開,鋼板從縱深向鏡頭中推移到眼前,那種完工的氣勢和噴薄而出的職業自豪感,令工人階級的勞動尊嚴躍然銀幕。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賈樟柯曾說:“越老的工人越在維護這個體制,絕不是他對這個體制沒有反省,沒有批判,而是他很難背叛他過去青春的選擇。”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就像片中所說,這裡是他們成長的記憶,是回家的座標。當時代的發展進程要求它離開時,東北將會怎樣回視自己的過往與跌宕?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若干年後,東北人或許已不再糾結這個問題,消化了“重工業烤串、輕工業喊麥”的定位,變成一個啥啥都看得開的老鐵了。

只是喝酒這一點永遠不會變,那是對情緒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一缸子老白乾兒下肚,只有上不了的熱搜,沒有化不開的離愁。

《鋼的琴》丨前快手時代,東北老鐵的文藝復興

都在酒裡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