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九年讓一段枯木長出新枝

盆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它將色彩繽紛的大千世界,濃縮在咫尺盆缽之中。在我們身邊,也有這麼一位盆景大師曹季德,他幾十年醉心盆景創作,多次榮獲大獎。今年,他的名字更是出現在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的名單上。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最得意的一部作品——《傲骨凌雲》,看他如何將一盆枯木培育出了新枝。


他花九年讓一段枯木長出新枝

曹季德在修剪盆景枝條。


  九年培育終獲得意之作

  曹季德培育的這盆《傲骨凌雲》曾在第八屆全國盆景展上斬獲了銀獎,說起這盆得意之作,曹季德有著一段長達九年的故事。

他花九年讓一段枯木長出新枝

曹季德創作的《傲骨凌雲》

  多年前,曹季德去安徽山區尋寶時,意外發現了這棵榆樹,當時樹樁瘦得只剩下薄薄的一層樹皮,其他部分都枯萎了,但樹形卻神似骨頭,曹季德看中了這棵象形榆樹的前景,將它帶回了泰州。

  雖說這棵帶回來的榆樹為落葉喬木,生命力比較強,但其樹齡已有上百年,能不能成活成了最讓人擔心的問題。曹季德像照顧老朋友一樣精心照料,一天要去看好幾遍,高溫的夏季給它遮陽、補水,發現蟲害及時處理,每天觀察新出的芽葉的狀態。經過2年的地栽培育,原本老態龍鍾的榆樹居然煥發了新意,不但發了新枝,還長出新的根系。

  上盆後,曹季德根據新枝條的生長進行造型擺佈,開始最為關鍵的手工剪扎,“揚派”盆景以扎為主,以剪為輔,一把小剪刀、一把破枝鉗以及幾縷棕絲,靈活運用傳統九種棕法來實現。新手行彎時,稍不注意就可能弄斷枝條,曹季德花了10天時間扎完《傲骨凌雲》的初坯,靠的就是積累多年的手上功夫。

他花九年讓一段枯木長出新枝

  初坯造型修完,盆景打造才剛剛開始。雲片枝條稀稀落落,枝條的骨子要硬朗才有味。曹季德說,此後每年他都會進行重新整扎,用棕絲將伸展出的枝條在水平方向上做蛇遊式彎曲,每根枝條的頂端做到“一寸三彎”。經過9年的用心培育和剪扎,《傲骨凌雲》終於有了飽滿、瀟灑而飄逸的雲層,並在第八屆全國盆景展上驚豔四座。

  “它就和我的性格一樣,有執著和堅持,也有不服輸的骨氣,哪怕需要經過九年的等待和坎坷,所以我給它取了‘傲骨凌雲’這個名字。”


  開辦工作室望傳承手藝

  曹季德醉心盆景創作已有四十年,退休前在泰州市園林管理處工作,其間跟隨盆景大師王壽山先生學習“揚派”盆景剪扎技藝,練就一手扎片拿彎的好功夫,多次代表泰州在全國盆景展上獲獎。

  今年年初,退休後的曹季德在稻河古街區的牛市巷73號創辦了“泰雲堂”盆景工作室,大部分時光都是在盆景前度過的,即使是盛夏時節,他也常汗流浹背地修剪樹條、構思創作。

  “松柏榆楊這些樹種耐寒耐高溫,是泰州人適合養的盆景;最近三伏天要用遮陽網降溫。”曹季德說,從上盆培養到製作定型,每一盆都需要十多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成型之後,還要時時修剪、養護,為了照顧這些寶貝,他經常忙活到後半夜。

  2014年江蘇省文化廳發佈的《關於命名第四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中,曹季德榜上有名。今年,曹季德的名字更是出現在了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的名單上。

他花九年讓一段枯木長出新枝

  “揚派”盆景發源於明末清初的泰州,上世紀80年代初,被確定為全國五大流派之一,隨著不斷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如今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揚派”盆景非遺傳承人,曹季德覺得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現在,“泰雲堂”小有名氣了,常常有遊客進來參觀,曹季德也樂意當“講解員”,他還定期舉辦盆景展邀同行好友們一起交流學習。

  接下來,曹季德還計劃在“泰雲堂”開設盆景剪扎和欣賞課程,邀請孩子們來學習。市民有任何關於盆景上的疑問也可前往工作室,與他交流經驗。曹季德說,希望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來普及盆景知識,推廣盆景藝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