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之死的真相,劉備談及就淚流滿面,其實他是主要責任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龐統被稱為“鳳雛”,並且有“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得天下”的說法。諸葛亮和龐統都投靠了劉備,但是不幸的是,龐統在三十六歲那年便死了。《三國演義》中提到,龐統是太自負,從而中了敵人的埋伏,死在落鳳坡。但文學畢竟帶有藝術色彩,並不是真正的歷史。

龐統之死的真相,劉備談及就淚流滿面,其實他是主要責任人

據《三國志.龐統傳》中記載,龐統是在劉備進益州時,攻打雒縣,在城下不小心被亂箭射中而亡。那麼,為什麼說龐統之死,劉備是主要責任人呢?

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劉備把的盧馬借給龐統,的盧馬克主。注意,這些都是《三國演義》為了塑造文學色彩而杜撰出來的,實際上並非如此,不是龐統輕敵,也不是劉備的馬克死了龐統。不過,龐統的死,劉備仍然是主要責任人。這還要劉備進軍益州,龐統出的幾條計策說起。

龐統之死的真相,劉備談及就淚流滿面,其實他是主要責任人

我們知道,龐統是劉備下面僅亞於諸葛亮的謀臣,劉備要奪天下,益州是必爭之地,而當時的益州歸劉璋管轄。為了得到益州,龐統曾經為劉備出過四條計策,其中兩條上策,一條中策,一條下策。劉備最終放棄了兩條上策,選擇了中策,這是導致後來龐統圍攻雒縣,被流箭射中而亡的重要原因。那麼這幾條計策又具體是什麼呢?

第一條上策,龐統建議劉備趁著劉璋在涪陵約見他時,抓獲劉璋,然後益州就得到了。不用過多動用兵將,也有利於保存實力。但是劉備覺得這樣做恩德威信無法建立,拒絕了。

龐統之死的真相,劉備談及就淚流滿面,其實他是主要責任人

第二條上策,就是在劉備拒絕第一條,並和劉璋會面後,承擔起替劉璋征討北方張魯的使命時,龐統再次建議,趁著劉璋沒有防備,可以選一些精兵,日夜兼程抄小道襲擊成都。如此,劉璋也沒什麼帶兵經驗,又無準備,一定能順利一舉奪下成都。但是,劉備還是覺得不夠仁德,拒絕了龐統。

其實,龐統也知道劉備很可能會拒絕自己,但是,軍隊來益州的目的是奪下益州,不能拖延過久,如果一再拖延,進退兩難,兵將匱乏,損失將會非常慘重。所以,龐統在提出這條上策時,也同時給出了中策和下策。

龐統之死的真相,劉備談及就淚流滿面,其實他是主要責任人

中策就是假稱荊州危急,要趕回去,劉璋手下的兩位名將楊懷、高沛一定會前來送行,到時候把這兩名大將抓起來,益州也就容易攻打多了。

下策就是退回白帝城,和荊州兵馬一起入蜀,以後再慢慢設法攻打益州。只是這樣,戰線會拖得很長,亦不知何時能夠拿下益州。

最終,劉備選擇了中策。在這裡,龐統給劉備總共出了四條計策,可是劉備因為優柔寡斷沒能把握機會,放棄了兩條上策,卻偏選了中策。許多人可能會說,劉備是因為仁義道德,所以放棄前兩條計策,但是,這真的是仁義道德嗎?

龐統之死的真相,劉備談及就淚流滿面,其實他是主要責任人

因為他的選擇,本來只需要抓劉璋一人就可以,但現在必須由兩方軍隊開戰,要死傷多少士兵,這種因小失大,因仁義之名而害更多人性命,不能算是大智慧,也更不能稱得上是真的仁德,你覺得呢?

並且,最終他採用了第二條計策,把劉璋手下的兩位名將都殺了,這又怎麼能算是仁德。其實,在亂世當中,許多時候,都要做到當機立斷,亂世中要想還百姓一個安定,就必須以亂制亂。過於的優柔寡斷只會害死更多無辜的人。龐統就是被劉備這種所謂的仁義害死的。

龐統之死的真相,劉備談及就淚流滿面,其實他是主要責任人

選了中策,雖然比下策順利,但是還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攻城的,與擒賊先擒王的上策相比,自然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在圍攻雒縣時,龐統被亂箭射中而死,可惜了與臥龍齊名的鳳雛,就這樣早早的死在了劉備優柔寡斷的仁義道德中。

龐統之死,雖然是在戰場上英勇捐軀,但是他的死,劉備應負主要責任。後來,劉備一提到龐統之死,就會覺得心中特別難過,淚流滿面,其實,除下傷心,筆者認為,他心中多少是有些後悔的。後悔當初沒有采納龐統的上策,造成了兵將折損,最終損失了一位能為他開國安邦的謀士。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