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珠芽魔芋葉面球莖豐產技術

實用:珠芽魔芋葉面球莖豐產技術

魔芋以葡甘聚糖為其特有的主要成分,僅在亞洲有規模化種植,我國在全球魔芋市場中排名第一。因種植週期長、繁殖係數低、病害嚴重,傳統種植的魔芋品種屬典型的低產作物。而珠芽類魔芋是染色體屬三倍體的極少數魔芋種(約有16個品種) 之一,其與國內傳統種植品種花魔芋和白魔芋染色體組為26或28截然不同。珠芽魔芋植株外觀獨特,葉面上長有大小不一的棕色扁球形或長形氣生葉面莖,是主要的繁殖用材料。珠芽魔芋葉面球莖獨有的多苗接力生長特性,突破魔芋是獨苗作物的現有概念,可大幅度提高植株的葉面積指數,巧妙延長植株的生長週期,顯著增加魔芋的生物產量。用葉面球莖作為種植用種,植株具有抗性強、耐高溫高溼、優質高產等優勢,且其繁殖係數比傳統白魔芋、花魔芋提高8~10 倍以上,改變了花魔芋、白魔芋僅能以小球莖或繁殖根作為種芋的傳統低效途徑。

因珠芽魔芋葉面球莖最高膨大系數約達100倍,是地下小球莖膨大率的20倍以上,且儲運方便。因此,成本低廉且能豐產葉面球莖的方法成為提高珠芽魔芋生物產量的關鍵技術之一。對珠芽魔芋植株進行化學矮化,可達到大幅度增加葉面球莖數量及其成熟度的目的,能顯著增加魔芋繁殖係數,方便獲得批量生產用種。現將珠芽魔芋葉面球莖豐產技術介紹如下。

珠芽魔芋生長需要廕庇環境

珠芽魔芋適宜在低海拔、高溫高溼環境中生長,否則其生物學特性難以充分展現。在無廕庇環境下,魔芋球莖生物產量最低,隨著廕庇度增加,地下球莖個頭亦增大,在廕庇度75%時達最大,之後球莖生物產量會隨廕庇度的進一步增加而呈現下降趨勢。這是由於在較強光照環境中,葉片易出現日灼傷害,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導致幹物質量減少。與花魔芋不同,缺乏高溫高溼條件的較高海拔區域不適合珠芽魔芋生長,而要滿足其在低海拔生長的氣候特徵,適當廕庇成為不可或缺的環境要素。因此,上坡入林尋找適宜的廕庇環境是種植珠芽魔芋的理性選擇。若無高稈作物廕庇,可利用遮陽網輔助。

高廕庇度導致的問題及其控制

1.植株較高易倒伏。魔芋獨特的生長方式是,新植株的長出必然伴隨母體球莖的“換頭”過程,即母體在供養過程中原球莖快速萎縮並與新植株脫離,完成“新老交替”生長循環。在此進程中,因外部環境的溫溼度參數已適宜魔芋頂芽的萌發生長,母體中養分開始快速分解,從而使得魔芋頂芽出現生長優勢;而一旦頂芽出土後,新植株根系所覆蓋的面積亦開始快速延伸,促使“魔芋筍”葉柄急速向上生長,即使在無廕庇的環境,魔芋亦多呈現高植株的外部特徵。由於在高廕庇度環境下高大植株頻現,葉片的蒸騰作用亦會顯著加快,極易出現植株失水倒苗現象,尤其當遇到大風天氣時,植株成片倒伏造成生長中斷,致使魔芋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

實用:珠芽魔芋葉面球莖豐產技術

2.養分分散致葉面球莖數量少、幹物質含量低。珠芽魔芋高植株對應的是偏小的葉面積,葉面球莖數量稀少且個頭偏小。相反,一些葉柄較細且高僅50~60釐米的植株卻長有較多葉面球莖,有些甚至出現葉柄無法承受過多葉面球莖的現象。從能量守恆原理方面分析,營養物質過多地耗費於植株長高,致使用於葉面球莖生長的養分不足,導致葉面球莖數量稀少(一般不超過10 枚)且個頭較小,其中往往幹物質含量不足,在儲存期間葉面球莖易發生脫水乾癟,致使種芋數量進一步受到制約。

3.廕庇度的控制。在0~700 米低海拔高溫高溼環境條件下,魔芋植株具有旺長特性。因此,需在利於魔芋生長的林下廕庇度(40%~60%) 環境下對其進行矮化,使植株長勢達最佳狀態,並延長其生長期,最終獲得最大生物產量。若廕庇度大於75%,植株矮化效果不佳,亦不利於地下球莖生物產量的積累。若位於1100米以上海拔環境,雖可進行淨種而不必廕庇,但過多的光照不利於地下球莖生物產量的積累。

珠芽魔芋矮化種植方法

植物矮化多采用生長延緩劑如多效唑(PP333)、烯效唑(S3307)、矮壯素(CCC)進行,以抑制植株體內赤黴素的生物合成,達到控制植物細胞伸長、縮短節間距、促進分櫱及矮化株高的目的。由於珠芽魔芋繁殖材料多樣,植株矮化方法及特點差異頗大。

1.不同種芋採用差別化矮化方法。對較大地下球莖(500克以上) 應採取去頂抑制與化學抑制結合的方法。即對500克以上的球莖,先進行人工“打頂”,即將頂芽扳掉,再將其浸泡於50毫克/升多效唑溶液10小時;對500克以下的球莖,將其浸泡於80毫克/升多效唑溶液中10 小時,取出後置於15~35℃的蔭涼乾燥處存放,這樣可抑制球莖頂芽過快生長,利於側芽葉芽的萌發及生長。當室外夜間最低溫度高於15℃時即可將球莖下地種植。

魔芋的頂芽優勢過強,大球莖尤其如此。因此,需對500克以上球莖進行人工“打頂”,以利側芽分化,去頂後的球莖一般會長出3~6 棵側芽植株,當側苗長出後,以多效唑抑制植株葉柄的過度生長,並適時加蓋遮陽網以保護葉片免受日光過度照射;將大球莖按株行距80 釐米×80 釐米種植於30~35 釐米深的土壤穴壇或起壠種植;在魔芋筍出土後的展葉期,以100毫克/升多效唑溶液對整個植株進行噴施,即可抑制植株葉柄的過度生長,得到矮化的利於葉面球莖生長的株型。

實用:珠芽魔芋葉面球莖豐產技術

對中小地下球莖採用化學抑制。選用100~150 克地下球莖作為種芋時,可保留其頂芽,按株行距60釐米×60釐米種植於25~30 釐米深的穴壇或起壠種植。化學抑制劑應在新苗出土展葉時即時噴施,矮壯素噴施濃度為250~300毫克/升。因頂芽出土後生長極快,矮化處理需在葉片展開前即時進行。

以葉面球莖為種芋時在出苗後進行抑制。採用葉面球莖作為種芋時,植株具有2~3苗接力生長特性,前後苗展葉間隔一般為2~3月之久,應在每一苗植株葉片從鱗片伸出但尚未展開前,用100 毫克/升多效唑溶液噴施整體植株,以達預期矮化效果。

2. 抑制劑種類及其濃度的選擇。選用多效唑、烯效唑及矮壯素3種化學抑制劑對珠芽魔芋植株進行矮化處理,只要抑制劑使用濃度適當,植株高度皆可得到有效控制。其中,多效唑100毫克/升、烯效唑50毫克/升即對植株有明顯矮化作用,而矮壯素200 毫克/升方可表現出明顯的抑制效果。矮化劑濃度過高則會導致植株葉片打卷,即抑制過度。

3. 矮化時機的選擇。魔芋在廕庇環境下植株具趨光特點,出現高腳苗較多。用化學抑制劑促使頂芽植株儘可能矮化,抑制葉芽葉柄的生長高度,這樣方可利於側芽長出多棵植株,從而實現葉面球莖豐產的目的。矮化劑施用時機十分關鍵,應在葉片伸出鱗片1~2天但尚未完全展開時即用100~120毫克/升多效唑溶液噴施植株,以有效控制植株高度,防止葉柄因過快伸長而消耗母體球莖養分。

4. 矮化後需施肥輔助葉面球莖生長。因矮化植株在短時期內供葉面球莖生長所需的養分量大,所以需加施足夠農家肥及高鉀複合肥,以利葉面球莖組織中幹物質積累,增加飽滿度。

實用:珠芽魔芋葉面球莖豐產技術

植株矮化後所具備的優勢

1. 植株矮化後抗倒伏效果顯著。魔芋屬淺表根系作物,葉片覆蓋面較大,極易出現倒伏甚至葉柄折斷的現象。在高溫高溼低緯度地區,風災天氣相對頻繁,植株矮化後可顯著降低風災對其造成的損害,可確保足夠的生長週期及生物產量。

2. 植株矮化後葉面球莖數量顯著增加。

多效唑、烯效唑及矮壯素3種化學抑制劑皆對珠芽魔芋植株高度有明顯的矮化效果,矮化後植株上葉面球莖生長數量大幅增加。

3. 延長營養生長期,提高生物產量。採用化學抑制劑矮化後的珠芽魔芋植株為繁殖材料,葉面球莖數量顯著增加,繁殖係數也因此得到提高。種植試驗表明,葉面球莖越多的植株,其地下球莖亦越大,外觀更飽滿,地下球莖生物產量亦會同比增加。

4. 矮化植株葉面球莖飽滿、成熟度增加。在印尼、緬甸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林下珠芽魔芋產區,據當地魔芋種植大戶統計,從柚木林、橡膠林下采集的自然脫落葉面球莖,經4~5個月存放,平均脫水乾癟率約37%,即1/3以上難以作為種植用種,能作繁殖材料的葉面球莖脫水率也在25%~30%。而經矮化後的魔芋植株,其成熟脫落的葉面球莖飽滿度顯著提高,球莖在經約6個月的儲存後,完全乾癟率低於5%,平均脫水率僅在13%~18%,這表明葉面球莖組織中幹物質含量明顯增加,組織持水能力有效提高。

(張東華、汪慶平/文;網絡/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