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終結漢朝,還結束了漢朝的這一風氣,挽回了大量財富

東漢結束於曹丕稱帝,他獲取了劉氏江山,還終結了另外一個風氣,那就是厚葬。

厚葬之風源於秦代,來自“事死如生”觀念。為了糾正這種風氣,西漢的漢文帝推行簡樸之風,堅持不以金、銀、銅等貴重物品作為陪葬品,甚至只用瓦器。這位皇帝還下遺詔不準厚葬。但他的後輩並沒有遵從這種命令。到東漢光武時,下詔說:“世以厚葬為德,薄葬為鄙“,從這時起,就開始轟轟烈烈追求厚葬了。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曹丕才被明令禁止。本文從隨葬品的角度來談談當時的厚葬之風。

曹丕終結漢朝,還結束了漢朝的這一風氣,挽回了大量財富


厚葬,從人剛剛去世就開始了。

人剛剛離世死,要給他沐浴以及飯含。飯含的意思是把珠、玉、米、貝等物放在死者口中。

《白虎通・崩薨》:“所以有飯含何?緣生食,今死,不欲虛其口,故含。用珠寶物何也?有益死者形體,故天子飯以玉,諸侯飯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貝也。”

給過世的人殮裝,要穿上專門的衣物,蓋上被子。貴族要用高級的東西:錦衣、錦被。如馬王堆漢墓中的貴婦殮裝,僅各類繡花絲綿袍就有十餘種,而平民只是一般常服。在葬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各種玉衣。玉衣也被稱為“玉匣”、“玉柙”,只有皇帝和高級貴族才有資格用玉衣,因為玉衣要用金線穿起來,所以被稱為“金縷玉衣”。

曹丕終結漢朝,還結束了漢朝的這一風氣,挽回了大量財富


根據身份高低,由皇帝到大小貴族,分別著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玉衣形制,過去屢見於文獻。然而直到1968年才由於劉勝墓的發掘,得以使今人見其實物。到目前為止,全國陸續出土玉衣的西漢墓穴有18座,東漢墓穴有16座,其中縷線有金縷的、銀縷的,金銅縷的、銅縷的,還有絲縷的;玉衣片有玉質的、石質的,還有琉璃的。劉勝所穿的玉衣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玉衣分頭罩、臉蓋、上衣、褲、手套和襪等部分組成。玉片大小和形狀按照人體各部分形狀而設計,分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多邊形等。玉片角上有孔,用金絲編綴,共用金絲1100克。

曹丕終結漢朝,還結束了漢朝的這一風氣,挽回了大量財富


秦漢時期,有厚葬的風氣。達官貴人墓穴中的殉葬品很多。

據《漢書・貢禹傳》載,武帝陵“金錢財物,鳥獸整牛馬虎豹等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除金縷玉衣外,玉箱、玉杖及雜經30餘卷皆盛入金箱,一併埋入。劉勝墓中的殉葬品4200多件,馬王堆1號墓中殉葬品近千件。殉葬品種類很多,除大量禮器、生活用具、奢侈品外,還有一種特殊器物,即明器。明器,又稱冥器,是專為隨葬而製作的並無實用價值的各種器物模型,如陶瓷、竹木製的車,舟、倉、房屋庭院以及人或家者鳥獸等。這是一種供死者在另一世界使用實物的代用品。漢中經常發現有木俑、陶樓、陶製莊園塢堡以及百戲陶俑等。魏晉以來實行薄葬,殉葬之物更多的是以明器代替實物。在大中型墓穴中出現大量象徵奴妽、侍從衛士、倡優的人俑,雖然仍反映社會上層人物至死不忘奴役他人的陰暗心理,但畢竟比殺人殉葬有了進步。當然,個別時代個別人物如秦始皇、孫權和北魏前期仍有以人為殉葬者,而且就多數情況而言,明器隨葬與實物隨葬仍是並行的。

曹丕終結漢朝,還結束了漢朝的這一風氣,挽回了大量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