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三路伐吳”

曹丕——“三路伐吳”

222年六月吳蜀夷陵之戰後,魏國君臣堅持要求已稱臣歸順了的東吳送太子孫登來洛陽做人質,曹丕在九月整頓軍隊,對此表達了強硬態度,但孫權雖然恐懼於魏國的軍事要挾而卑謙地表示友好,最終還是拒絕太子入朝,魏吳雙方的友好隨之發生反轉。《資治通鑑﹒魏紀二》《三國志﹒吳主傳》等處記述了曹丕組織魏國大軍討伐東吳的作戰過程及其結果。

曹丕——“三路伐吳”

這年九月,曹丕安排三路大軍討伐東吳:第一路,派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擊洞口(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岸邊),出軍後東吳建威將軍呂範統領五路軍隊,以水軍與曹休對抗。第二路,派大將軍曹仁出擊濡須(今安徽巢湖),東吳裨將軍朱桓領軍隊到達濡須拒敵。第三路,派上軍大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包圍南郡(治今湖北江陵),東吳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領軍救援南郡。孫權針對魏軍的進攻派出三支防守部隊,同時派使者恢復了與蜀漢的關係,他自己臨長江據守。曹丕從許昌出發,親自指揮大軍南下征討。史書上介紹了雙方作戰的大致經過,可以從中看到三處交戰的某些片段與情景。

曹丕——“三路伐吳”

在洞口戰場上,當年十一月颳起了大風,曹休在洞口向坐鎮宛城的曹丕上書表示:“願率精銳士卒猛撲江南,從敵人那裡獲取物資給養,一定可以成功,如果不幸戰死,陛下不必掛念。”當時暴風吹斷了呂範船隊的所有纜繩,船隻一直漂向曹休的營壘,魏軍斬殺俘獲敵軍數千人,吳軍潰散。曹丕得到報告,下令各軍迅速渡江。魏軍尚未進兵,吳軍救援的船隻已經趕到,招集潰軍退回江南。曹休派臧霸領著敢死隊萬餘人,乘五百隻輕船襲攻徐陵(約今江蘇鎮江),戰鬥不利,將軍尹盧被吳將全琮、徐盛追斬。

魏軍在洞口的交戰中佔了上風,但並沒有能夠過江。雖然曹休為此下了必死的決心,而隨軍出征的侍中董昭向曹丕分析說:“現在渡江,困難重重,即使曹休有此意,他也不能單獨行動,還要得到其他將領的支持。臧霸等人擁有大量財富,又有尊貴的地位,已無更大的奢望,只希望終老至死保住祿位而已,不會冒險投身險地。如果臧霸等人不支持渡江,曹休也會失去信心。”董昭的分析也許是洞口戰場沒有實現突破的微妙原因。

曹丕——“三路伐吳”

在濡須戰場上,曹仁率步騎兵數萬人在223年二月進軍逼近吳境,聲稱要向東進攻羨溪(今安徽無為東北的中洲),吳將朱桓分派部隊增援羨溪。援軍已經離開,曹仁即率大軍直撲濡須,朱桓得知後,派人追回增援部隊,這支部隊尚未返回,曹仁突然殺到。其時朱桓的守軍僅有五千人,將領都驚慌有畏懼之心。朱桓對他們說:“兩軍交戰,勝負決定於將領,而不在人數多寡。大家認為曹仁指揮作戰的能力比我朱桓如何?兵法上說,‘進攻的軍隊要超過防守軍隊的一倍’,這是就平原之地沒有城池而言,同時也需雙方戰鬥力相同。現在曹仁智勇不足,加上所率兵將膽怯,又是千里跋涉,人困馬乏。我和諸位高據堅城,南臨長江,北靠山嶺,以逸待勞,原地堅守以制伏遠來之敵,這是百戰百勝的形勢,就使曹丕親自來,我們也無所憂懼,何況來的是曹仁!”。朱桓偃旗息鼓,外示虛弱以引誘曹仁。曹仁派兒子曹泰進攻濡須城,又派將軍常雕、王雙等人乘牛皮油船襲擊附近的中洲。中洲是朱桓的親兵部隊及妻子兒女的居住地。蔣濟對曹仁說:“敵人據守長江西岸,船隻停泊在上游,而我軍卻進攻中洲,這如同步入地獄,自取滅亡。”曹仁不聽,親率一萬人留駐橐皋(今安徽巢縣西拓皋),作為曹泰的後援部隊。朱桓分派將領嚴圭進攻常雕,自己抗擊曹泰,曹泰燒燬對方營盤後退走;朱桓斬殺常雕,生擒王雙,臨陣被殺死淹死的魏軍有一千餘人。

曹仁在進攻濡須時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朱桓的軍隊被其調遣,但朱桓充分利用主場防守戰的優勢,調動起五千將士的士氣,堅持以少敵多,竟然不致大失,且有斬獲。曹仁以絕對的優勢兵力不能攻下濡須城,後來又分散目標,多路出擊,竟然沒有重點目標上的突破,反而遭到敵方的殺傷,足顯指揮員戰術水平的低劣。

曹丕——“三路伐吳”

在南郡戰場上,當時吳將朱然鎮守江陵。曹真於223年初率軍將其包圍,打敗了孫盛,孫權派諸葛瑾等人率軍前來解圍,再度被夏侯尚擊退。江陵城內外被隔絕,城中士兵浮腫患病,能夠參戰的只有五千人。曹真命士兵堆土山、挖地道,靠城立起高臺樓櫓,向城中放箭,箭如雨下,守城將士驚恐失色;朱然卻泰然自若,毫無恐懼,他激勵將士,尋找魏軍薄弱之處而出擊,攻破了魏軍兩座營壘。魏軍包圍江陵長達六個月,江陵縣令姚泰率兵防守北門,見魏軍力量強盛,守城吳軍兵少,又糧食將盡,擔心城被攻破,於是謀作魏軍的內應,被朱然發覺後處死,江陵吳軍在艱難地堅持著。

魏軍沒有攻破江陵,卻在附近的江島上節外生枝。當時長江水淺,夏侯尚想乘船率兵進入江陵中洲駐紮,於是在江面上架設浮橋,以便南北往來。董昭認為,作戰中進軍容易退軍難,部隊在中洲駐兵,屬於深入進軍;架設浮橋往來是最危險的事;且只有一條狹窄通道行走,易被敵人攻擊而阻滯。因為三者都是兵家所忌,建議立即撤出。曹丕覺得很有道理,於是立即下詔命令夏侯尚領軍迅速退出中洲。不久吳軍兩面攻擊,魏軍只從一條通道退卻,擁擠難出,最後勉強撤回。吳將潘璋已制好蘆葦筏子,準備燒掉浮橋,因為魏軍已退,未得實施。過了十天,江水大漲,魏軍在南郡戰場已難有作為。

曹丕——“三路伐吳”

從222年十月到次年四月,魏國三路大軍沒有實現過江和破城的預期作戰目標,曹丕覺得戰場上一時不易突破,加之當時出現了流行的瘟疫,於是命令各路軍隊全線撤回。這次魏國伐吳,出兵規模不小,聲勢頗大,但由於行動之前在戰與和的政治目標上游移不定,軍事準備倉促,看來是沒有形成整體的戰爭規劃;同時軍隊士氣上沒有守衛本土的東吳一方堅強英勇,將領中的輕敵與懈墮思想制約了戰鬥力的發揮,加之長征天塹的阻隔,使大軍的半年征戰勞而無功。曹丕應該是懂得軍事的人,早年跟隨父親多次出征,221年曾為曹真制定過顯美(治今甘肅永昌東)平叛的戰術策略並大獲成功,也曾準確預料過劉備連營七百里的戰術錯誤,但在親身統帥大軍出征時,他並未發揮出自己預想的軍事才能,這是曹丕首次獨立統帥軍隊作戰,無功返回的結局中包含著他用兵和用人上脫離現實的不少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