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要殺張廷璐為什麼一定要等張廷玉的摺子,張廷玉不說話就不殺了嗎?

紅雨說歷史


就著電視劇《雍正王朝》來分析,與史實無關。

本來,張廷玉在這件事上,應當迴避,因為當事人是他的親弟弟張廷璐。但是特殊情況之下,張廷玉的態度又十分重要,故,也可認為是雍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次考驗和利用。

大家知道,雍正的即位充滿了非議,尤其是在八爺黨眼中,雍正簡直就是篡位,在老八胤禩的暗中鼓動下,朝廷上下,有多少大員都將槍口對準雍正,總是希望雍正栽跟頭,鬧笑話,掌控不住朝局,這樣,就能給八爺黨上位製造條件。

新帝上任三把火,要是火燒不好,就有可能讓八爺黨的人鑽空子。雍正上臺後的首要問題,就是解決人才匱乏的問題,並非是雍正朝廷真的沒人可用,而是屬於雍正班底的人沒有,雍正急需一批自己班底的人起來,以替代八爺黨這些頂著他乾的舊臣。

開恩科,是雍正的主要招數。在允祥的建議下,雍正決定開元年恩科,招錄新晉人才,但這事兒總得有具體的人來負責啊。張廷玉作為內閣大臣,為人持重老練,在康熙朝深受重用,在雍正朝會怎麼樣呢?對於雍正皇帝而言,不僅僅是張廷玉,還有很多舊臣重臣,都是他要倚重抑或考驗的人,馬齊、允祥、隆科多、允禩都是如此。

可能在他們當中,除了允祥之外,其他的人,以雍正刻薄多疑的性格,他都不太放心,畢竟他們都是康熙的老臣,而不屬於自己的班底。選擇從張廷玉開刀,只不過是他倒黴而已,其實人人都逃不過。

我們來看看雍正即位時的內閣班底。老八允禩封廉親王,為總理王大臣。雍正將死對頭允禩封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總理王大臣,並非是真正看重允禩的才幹和能力,而是將他拔高架空,一方面用來穩定朝內八爺黨勢力,以免打擊太急“兔子咬人”,另一方面是讓內閣其他成員將他監視起來,讓他無所遁形,主要是讓怡親王允祥將他看起來。這是雍正的主要目的所在。

封老十三允祥為怡親王,允祥當然是雍正的鐵桿兒心腹,手中掌握兵權,這是雍正安插在內閣唯一獲得信任的人。

馬齊,是滿清貴族的代表。要知道,滿清王朝的政治基礎就是貴族,如果內閣沒有滿清貴族,那麼他的統治基礎就會有意見,雍正就很難駕馭朝局,讓馬齊入閣,是要獲取滿清貴族的支持。

隆科多,雍正繼位的“擎天保駕”之臣,也是康熙皇帝的託孤之臣,雍正剛剛繼位,不可能一開始就將隆科多踢開了,將他放入內閣,也是體現雍正的知恩圖報之心,也算是一種拉攏吧。

最後就是張廷玉,內閣唯一的漢臣。這是一個很特殊的身份,滿清以10%的人口統治90%的漢族人口,本身就是一種奇蹟,如果他們捨棄漢人或者漢族文化,那麼,根本就不可能統治得了泱泱華夏。

雖然皇帝們口中沒有“滿漢之分”,但是滿漢之分始終存在,無論是滿清政府的官職設計還是任用,都充滿了滿漢之分的色彩。

張廷玉作為內閣的漢臣,在康熙朝備受重用,那麼,到了雍正朝,此人是否還是可用不得而知,歷史上前朝的重臣後朝“殘次”的情況大有人在,況且,內閣需要一位雍正真正信得過的漢臣來籠絡漢族士人的心,這成為關乎雍正統治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張廷玉就是這樣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的。

八爺允禩為什麼要推舉張廷璐為主考?也並非允禩看中了張廷璐真有什麼了不起的真才實學,諸位一定還記得,張廷玉大清早碰見張廷璐在弘時的帶領下去校筆鋒的事兒,這實際上已經透露出張廷璐已經和弘時勾連上了。

像老八這樣城府極深的人,是不會輕易推舉一個人的,這個人必須要能為他所用。張廷璐有個哥哥張廷玉才是允禩推舉他的主要原因,而弘時自小與允禩關係要好(諸位也應該記得弘時小時候生病了,胤禛江南籌款去了,老八允禩去看望弘時,對他說:等你病好了,八叔帶你去放鷹去。)。老八允禩是否已經在為以後的棋局做準備難以肯定,但是至少老八胤禩已經透露了張廷璐為主考官的信息給弘時,這是一定的。

換句話說,老八允禩推舉張廷璐為主考,是因為他要同時利用弘時和張廷玉兩個人,一方面,將張廷玉拉下馬,讓雍正失去得力助手。另一方面,可能為以後逼宮,推弘時上位創造條件。張廷璐迫於弘時的身份,不得不做出搞夾帶等有違法紀的事情,這樣順帶讓張廷玉下馬,讓雍正難堪,失去對漢人的信任,從而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這是朝廷的內鬥,無關滿漢,在老八那裡,只要可以利用,便大加利用,手段倒是次要的。

從雍正皇帝的角度來看,他正好藉助這件事情,一來看看這件事的深淺程度,到底是張廷璐本人的意思,還是與其他人有關,比如老八允禩,張廷玉等。二來考驗張廷玉在這件事上的態度。

皇帝並不是關心張廷玉的弟弟,他關心的是如何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張廷玉是漢臣的代表,舉足輕重,是大義滅親還是維護兄長,必須在忠與孝中作選擇。同時,對於漢臣的未來,張廷玉的選擇也是舉足輕重的,這也才有了孫嘉誠代替張廷玉寫奏摺,作出一番大義滅親的舉動,實則是保證了漢臣在雍正一朝的地位和形象。

無論如何,張廷玉都不好選擇,因為他已經落入到老八允禩的圈套,老八允禩抓到了張廷璐的口供揚長而去。可是,張廷玉心裡就算再怎麼明白,也已經於事無補了。

雍正在後來殺弘時的時候說“張廷璐是受了誰的指使?當時朕就懷疑上了你,也怪朕一點愛子的私心,沒有追究你。事情敗露以後,張廷璐西市問斬,你整天圍著朕轉,連一句減刑的話都沒有,還一個勁兒的勸朕將他滿門抄斬......”

你瞧,雍正其實早就知道了,卻還要玩轉張廷玉一回,其實就是讓張廷璐背鍋,張廷玉作表率啊,其帝王之心何等的狠毒。

現在,你大概可以明白了,雍正皇帝位什麼一定要等張廷玉的奏摺來了吧?看似是關心關懷,實則是想利用一把張廷玉,考驗一把張廷玉,是為了更好的駕馭漢臣,讓漢臣一心為滿清統治者服務。


青燈問史


張廷璐是張廷玉的弟弟,張英的第三子。他的父親張英是雍正的老師,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的二哥就是大名鼎鼎的康雍乾三朝老臣張廷玉,在雍正朝曾出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



山西巡撫諾敏是隆科多舉薦的,其中意義不用多說,隆科多有擁立之功,是大清的肱骨重臣啊!而此次恩科主考是廉親王允禩舉薦的,自己的弟弟,朝廷的“八賢王”。但舉薦的這個主考恰恰又是另一個有擁立之功的張廷玉的親弟弟。



背後還有更深一層意思,雍正皇帝也是在試探張廷玉。雖然案情在審理過程中,張廷玉迴避了。但在案情明瞭的時候,雍正皇帝還是想試探一下張廷玉的心。



雍正帝等著張廷玉對殺他弟弟張廷璐的態度,這並不是雍正帝自己決定不了,而是張廷玉的態度能證明雍正皇帝對推行新政是堅定不移的,證明雍正皇帝不是一位糊塗的帝王。張廷玉最終奏摺來了,殺了諾敏與張廷璐不但震懾了大權在握的隆科多,也讓以八阿哥胤禩為代表的八爺黨及其貴族官僚資本感到雍正帝的治國方略堅定不移,所以張廷玉的態度意義重大。


達人餃子哥


張廷璐案本來是個單純的科場舞弊案。後來,老八利用了此案,想借此案將張廷璐、弘時和張廷玉綁上八爺黨的戰車。

張廷玉上摺子就是向雍正表明心跡,絕不接受老八的裹挾。雍正接到摺子後,心中釋然,更加敬重張廷玉這位前朝老臣,成就了君臣的一番風雲際會。

下面,圍繞著張廷璐案,來剖析一下每位涉事者內心深處的打算。

第一,案件本身很簡單







在張廷璐的案件中,考題是弘時洩露的,張廷璐本身也不乾淨,他私自夾帶了七名考生。

因為心虛,當科場舞弊案爆發以後,張廷璐利用職權阻撓過李紱查處伯倫樓的考題販賣者。

第二,八王爺借題發揮

老八是個嗅覺很敏感的人。案件發生以後,他覺得裡面有隱情,就偷偷前往監牢探視張廷璐。

老八起先恫嚇張廷璐,他說:你是主考官,你哥張廷玉是皇帝身邊的重臣,那麼,考題洩露必和張廷玉有關。






張廷璐害怕張廷玉受到牽連,就向老八坦白了案情的真相。

老八應變極快。他首先拿弘時逼迫張廷璐閉嘴,威脅說一旦攀咬出弘時,張家和張廷玉都會有危險。




然後,他說自古破壞國家的掄才大典,主考官必死無疑。這是告訴張廷璐,咬出弘時,你也難逃一死。

最後,他安慰張廷璐,自己會在皇帝面前盡力保全他。

那麼,老八為什麼費盡心機地力保弘時不漏和保全張廷璐呢?

老八的用意很深。

1,力保弘時不漏,是為了拿住他的把柄,便於日後要挾他。

2,保下張廷璐,把科場舞弊案的真相掩藏地下,一旦張廷璐起復,自然會上八王黨的賊船。

3,藉此賣人情給張廷玉,今後利用上了賊船的張廷璐來影響張廷玉。

第三,朝臣們輿情洶洶





以孫嘉淦為代表的清流,是主張嚴懲張廷璐的。他們這群人雖然人少,但態度堅決,甚至不惜用辭官來威脅。

有了科舉制度以後,作為國家選官的重要渠道,考場舞弊案歷來是萬眾注目的焦點。再加上涉案人張廷璐與朝廷重臣張廷玉的兄弟關係,清流們擔心雍正不能秉公處理,商量著用各種方法來施壓,最終保證案件得到公平的審理。

第四,雍正帝顧慮重重





雍正很明白當時的國情:國家表像很好,但官場貪腐、貧富分化日益嚴重。他的措施是推行新政,並且態度堅決。推行新政得靠官員的執行,所以整肅官場勢在必行。

但是,他登基不久,重臣隆科多首鼠兩端,八王黨蠢蠢欲動。

當時,擺在他御案上有兩件大事待處理,一份是諾敏的山西虧空欺瞞案,另一份是張廷璐的科場舞弊案。

依照他的秉性,他是一定要嚴辦這兩案,以達到殺雞駭猴、震懾官場的目的。而張廷璐,卻是他的左膀右臂張廷玉的親弟弟。

這樣,雍正就犯上顧慮了。

如果後來張廷玉不上拆子明確支持他,他可能會把張廷璐案擱置一段時間,作出相應的鋪墊以後,再選擇合適的時機從重辦理。

雍正的確很顧慮張廷玉的態度,一方面是因為朝局形勢並不樂觀;另一方面,張廷玉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張廷玉秉承康熙遺詔、輔佐雍正登基,同時,張廷玉謹慎為官、老成謀國。

雍正是多麼希望張廷玉能夠旗幟鮮明地支持自己啊!

第五,張廷玉忠親兩難

張廷璐案東窗事發,張廷玉選擇了深居避嫌。





這一招是官場的慣用手段,一方面遵循了迴避制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儘量少地被攪和到案件的是是非非中。

更重要的是,張廷玉躲在了案件背後進行偷偷地觀察。

他是懂得雍正的決心的。因為親情,他也希望奇蹟在張廷璐身上發生。

然而,張廷璐認罪了,清流們鬧騰起來了,最後,老八居然死保張廷璐。

“糟糕!”

張廷玉暗道一聲。

老八和張廷玉是政敵,按照慣性思維,老八應該往死治理張廷璐。反常即妖,張廷玉似乎覺察到其中有陰謀。更壞的是,老八保全張廷璐這一舉動,客觀上刺激到了雍正,它成了張廷璐死亡的“催化劑”。

至此,張廷玉不能再放縱案件的惡化,否則會波及到自己。接下來,他就上了那份奏摺,要求嚴懲張廷璐。

奏摺一上,雍正那顆懸著的心放下了。





雍正對張廷玉的表態很滿意,往後就更加敬重他了。

作者心語:如果您讀完到這裡,就請順手點個關注唄!


鏈天絕


無論張廷玉說不說話,張廷璐都是要死的。



雍正之所以殺張廷璐,並不是因為他真的犯下了殺頭的罪過,而是文官集團力保張廷璐的行為觸動了雍正作為君主的權威。如果這次屈從於群臣,放過了張廷璐,那麼此先例一開,雍正就徹底被這種輿論所綁架了,以後無論誰犯了錯,只要他能掀起輿論對皇權的反彈,就可以免死。可以設想,在這種政治生態下,群臣被慣出了毛病,肯定是這也不讓碰,那也不讓動,雍正又怎能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推行新政呢?而這正是八爺胤禩所願意看到的結果。

但是,這麼多人力保張廷璐,讓雍正也著實看到了文官集團力量之大,想要處置張廷璐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畢竟一國之君統治萬方還是要靠大大小小的官吏的。所以,他想到了文官集團的領袖、張廷璐的哥哥張廷玉。



雍正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動,等著張廷玉請殺親弟弟的摺子,就是在暗示張廷玉站隊。因為張廷玉的背後是文官集團,代表的是文官集團的傾向,他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對文官集團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說白了,大家都在看張廷玉的立場,張廷玉如果站在雍正這邊,大義滅親支持殺張廷璐,那文官集團也就支持雍正;如果張廷玉遲遲默不作聲,那文官集團就會堅持原來的輿論,久而久之胤禩也就會在朝廷上佔據上風,雍正的處境就會越來越不利。

於是我們看,最後殺諾敏、張廷璐的時候,雍正主動拉著張廷玉的手說,朕陪著你。這不就是在向百官表示,張廷玉是我的人,是站在我這邊的。



當然,雍正一直等張廷玉上折,也是在等一個殺張廷璐的契機。你想,別人非親非故,一個勁兒地上摺子說饒張廷璐一死,結果他親哥哥卻站出來說支持皇帝大義滅親,那些保張廷璐的人還能再說些什麼呢?誰還能比得上他親哥哥的話有分量呢?


達摩說


從職場角度來回答你的問題。

1.站在雍正的角度我們來分析分析,為什麼一定要張廷玉上摺子?

張廷玉是內閣大臣,而且是雍正心腹,雍正最器重的大臣之一,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自古以來,皇權跟相權就是不斷妥協也不斷鬥爭的過程,雍正熟讀史書,加上又是皇帝,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對張廷玉器重之餘,也是不斷提防,畢竟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皇帝被丞相架空甚至取代的事實。

雍正是有名的暴君,最恨結黨營私,現在自己丞相的親弟弟犯了大事,而且還是關係國家根本的科場舞弊,雍正要殺了他!

在關係親弟弟生死的關頭,雍正一定非常想知道張廷玉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如果張廷玉堅定支持自己,勇於大義滅親,那麼張廷玉還可以繼續信任;如果張廷玉稍有猶豫甚至為親弟弟辯護,那麼這樣的人不能再用了,有可能結黨,對自己統治極為不利。

2.張廷玉是極其精明的人,但是此時此刻也糊塗了,畢竟是自己的親弟弟啊,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心亂如麻。

張廷玉正面臨自己當丞相以來最大的危機,關鍵時候,孫嘉淦救了他一命,孫嘉淦深夜拜訪,拿出了自己代替他寫的摺子,順利幫他度過了危機,取得了信任。

3.無論有沒有摺子,張廷璐都必死無疑,雍正不會為了張廷玉而有任何的手下留情!

4.儘管張廷玉的摺子上了,但依然沒有消除雍正的戒心和繼續試探的決心,刑場上,還帶上了張廷玉。皇帝做到這個份上,這是絕了。就是要讓你眼睜睜看著自己親弟弟被殺,看你的表現,如果稍有不滿,立馬拿下!雍正為了試探張廷玉,把事情做絕了,張廷玉勉強度過了自己的第二個危機,但依然手腳顫抖,雍正假仁假義,讓他避開了。

5.做下屬做到張廷玉這個份上,真難,做領導做到雍正這個份上,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職場隨想


古語有云“閻王要你三更死,誰人敢留你到五更”,封建王朝的皇帝殺人不需要看人臉色,而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雍正爺要殺張廷璐為什麼非得等張廷雨的摺子。雖然說張廷玉說不說話張廷璐都必死無疑,但是雍正希望給張廷玉臺階下挽救他的政治生命避免張廷玉受到牽連?




雍正剛當皇帝就辦砸兩件事

話說四爺通過多年的謀劃,終於在質疑聲中繼承大統。雍正在大多數朝臣不看好的情況下,開始了整頓吏治,推行新政的艱難征程,最終為乾隆留下了豐厚的家底。

雍正當了皇帝后先幹了兩件大事,一任用隆科多舉薦的諾敏追繳山西欠國庫藩銀,為西北用兵籌措銀子。二任用張廷璐主持新朝首場恩科,為新政選拔屬於自己的人才。結果前者出了諾敏藩銀欺瞞案,後者出了科場舞弊案,想數立威信的兩件事都搞砸了。



張廷璐只是夾帶考生並不是首惡

作為雍正繼位後的首場恩科,關乎自己這個皇帝的威嚴,所以雍正很重視這次考試。 科舉考試,是當時選拔人才的正規途徑。所以,雍正帝對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視的。

首次恩科考試考題由他親自書寫密封和存放入金殿的櫃子中,櫃子的鑰匙他隨身攜帶。但就算是他親力親為,試題還是洩露出去了。 考官李祓在大街上碰到有人兜售考題,好奇買下結果考試開始時發現考題真的洩露。



於是李祓要求張廷璐一起上摺子稟報皇上,並終止本次考試。但是張廷璐因為夾帶了幾名考生入場,怕上報之後考題洩露之事被自己背鍋堅決不從。

李祓無奈找到三爺幫忙三爺提點李祓找進京的李衛借兵包圍考場,原本可以控制的事件就這樣被擴大化了。雖然張廷璐有罪,但考試題目並不是他洩露出去的,罪不至死。



為什麼雍正鐵了心要殺張廷璐

科場舞弊案發生後雍正爺下令調查,調查結果張廷璐和試題洩露事情無關,他察覺到可能是兒子弘時所為所以他收手了。並且這時的八爺黨也蠢蠢欲動,想利用科場舞弊案大做文章保下張廷璐,控制弘時讓雍正爺難堪打擊他的皇帝威嚴。



皇位還沒坐穩此時不能出現太多波折,所以雍正爺選擇放大張廷璐的罪過,阻止八爺黨的陰謀得逞殺雞給猴看。山西藩銀欺瞞案和科場舞弊案讓雍正皇帝的威嚴受到打擊,所以他要採取極端手段絕不姑息,以此挽回自己的威嚴。

其次要嚴懲這兩個欺君的罪臣卻遭到反對,要是答應了豈不是說自己默認這種行為,不利於新政推行只能通過鐵腕處理。通過殺這兩個自己提拔看中的人,達到敲山震虎的效果,讓反對派和八爺黨掂量掂量和自己作對的後果。殺這兩個人為整頓吏治和推行新政,鋪路!



為什麼雍正要等張廷玉的摺子

需要強有說服力的支持者

面對群臣的集體反對和八爺黨的步步緊逼,在殺張廷璐這件事上雍正需要強有力的支持。張廷玉差身為百官之首,更是張廷璐的哥哥他的 態度可以堵住悠悠眾嘴,讓那些反對派和八爺黨無話可說,張廷玉都大義滅親了外人有什麼話可說,避免事態擴大化。


避免張廷玉受牽連

雍正雖然知道讓張廷玉遞上摺子很殘酷,但是政治鬥爭向來就是殘酷的。張廷玉作為雍正的得力干將,雍正希望他可以從這件事情上全身而退。因為要是他不表明態度在朝堂之上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雍正爺不希望張廷玉引火燒身,畢竟他還希望張廷玉為他穩住朝局,保住這個支持自己的國家棟梁。



挽救張廷玉的政治生涯

在這樣的亂局之下張廷玉想明哲保身是不可能了,雍正需要張廷玉向自己表態,替自己解圍所謂板蕩識誠臣。在雍正需要張廷玉的時候他的出手與否,決定了雍正能否對張廷玉委以重任,推行自己的新政張廷玉在保全雍正的同時也是保全了自己。



最終孫嘉誠提醒了猶豫不決的張廷玉,保住了張廷玉的政治生命。還替他草擬好了奏摺,這讓雍正爺很滿意,更加把張廷玉當成自己人!!


闕魚肥


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的弟弟張廷路作為主考官之一,參與雍正繼位後第一次科考的舞弊案(真實的歷史沒有這回事,電視劇歪曲了歷史),東窗事發後被羈押,按律當斬。

可雍正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張廷玉的摺子才殺張廷路呢?孫嘉誠又為什麼要到張廷玉家裡,建議他一定要上這樣一個主動提出斬殺自己弟弟的摺子呢?難道沒有這個摺子,張廷路的小命就能保住嗎?

這次科考是雍正繼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卻被張廷路搞砸了(當然背後還有大BOSS),以雍正的個性,豈能輕易饒了張廷路?殺他是必然的!之所以要等到張廷玉上了摺子後再殺,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一是東窗事發後,很多人懷疑張廷玉也參與了舞弊案,八爺黨的人也在看雍正器重的肱股之臣是否徇私,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使張廷玉撇清關係,也為了張廷玉在漢臣中的威望,使他成為漢臣之首,將來能夠更好的為自己所用,畢竟雍正需要張廷玉的地方很多。

二是雍正實際上發現了舞弊案幕後還有人指使,而且很可能是八爺黨的人。雍正繼位之初,自然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張廷玉上了摺子,就成為了八爺黨的眼中釘,只有完全倒向了雍正一邊。而如果張廷玉不上這個摺子,則會讓雍正懷疑自己有二心,所以他也不得不上這個摺子,反正他不上,他弟弟張廷路也死定了。

三是保護張廷路的家人(當然是給張廷玉面子),張廷玉上這個摺子,雍正看在張家幾代忠良的份上,看在張廷玉大義滅親的份上,很容易找個理由,只殺張廷路一人,而不殃及張廷路的家人。若是張廷玉不上這個摺子,或許雍正一怒之下,不僅殺了張廷路,張廷路全家發配充軍也是很可能的事情,雍正等張廷玉的摺子,無非是為保護張廷路(也是張廷玉)的家人找個理由,同時也是讓張廷玉死心塌地投靠自己的手段。

總之,這件事情看似不合情理或者多此一舉,但細細琢磨,可謂把雍正的帝王心術和超級手腕錶現的淋漓盡致。


孤舟釣江雪


張廷玉表態與否,雍正都會把張廷璐問斬的。因為科舉,關係著這個國家的根本。如果科舉壞了,國家也就壞了。殺張廷璐,不代表著雍正想對這一科的科舉有什麼反思,更重要的是告誡以後的人,不要以身試法。


其次,張廷璐是雍正選的,而且還是登基之後第一次科舉的主考官。所以說,張廷璐是他雍正皇帝的臉面,張廷璐如此給雍正打臉,再不殺了張廷璐,難道讓雍正戴上一個任人唯親的帽子麼?

雍正深知此事利弊,所以張廷璐必死無疑。但是,他為什麼還要等呢?

主要因為八爺,當八爺得知張廷璐的背後站著弘時的時候,他就要下定決心保下張廷璐。一來控制弘時,讓弘時為自己所用。二來要讓雍正帶著這塊遮羞布過一輩子。當然,不光是張廷璐,還有諾敏。這和日後八爺鼓動群臣參奏田文鏡是一個道理。


保下諾敏和張廷璐,雍正就會永遠留下任人唯親的帽子,而且還告訴世人,雍正這人好大喜功,並非明君。

所以說,雍正在張廷璐這件事情上,不得已要與整個八爺黨為敵。八爺黨人多勢眾,佔據了道德制高點,民心不可違。

雍正還是老練,他不急於求成。他在等,他在等一手棋來扭轉劣勢。因為如果張廷玉都主張殺張廷璐了,八爺黨還有什麼理由保張廷璐呢?

但此時的張廷玉缺陷入到了糾結之中,那是自己的弟弟,自己怎麼忍心做殺自己弟弟的劊子手?在親情面前他不忍。

而此時的形勢,雍正看得明白,八爺看得明白,張廷玉假裝糊塗,需要一個人來敲打一下張廷玉。

最後,直臣孫嘉誠扮演了這一角色。很難說孫嘉誠的行為沒有雍正的授意。被點撥後的張廷玉馬上清楚站隊。之後,張廷璐順理成章的被殺了。
雍正這麼做,無非是不想與八爺黨或者說眾臣鬧翻,可憐了張廷玉,居然親眼目睹了自己弟弟的死刑。


月曉YB


自從有了科舉,伴隨而來就是考試作弊的不良附屬效果。清朝一共有四大科舉案,每一件的處理結果都是主考和副考,要麼斬殺,要麼流放,像罷官免職的都算是祖宗十八代燒高香了。

所以張廷璐作為主考是非死不可的,要不國法難容。至於為什麼雍正要等到張廷玉的摺子上了之後才下令殺張廷璐於鬧市呢?

雍正之所以耐心地等到張廷玉上摺子,主要是因為要看看張廷玉的意見,看看張廷玉能不能和自己一條心

當時的雍正正值改正吏治,重振朝綱的時候,對於前朝遺留下來的國庫虧空和人員臃腫、辦事效率低的情況,雍正採取了兩大措施:追比欠款和特開恩科。

前者是為了追回之前官員所欠下的國家庫銀,以便能發展社會生產,後者則是為了選拔一批有志有能,而又沒被官場這個大染缸汙染的新秀人才,兩手出擊,是雍正之後實行新政的主要力量。可是欠款一事被諾敏欺上瞞下,居然拿山西等地富商的銀子來騙朝廷,而恩科這一塊又被張廷璐洩露了考題,將國家重器當做交易來自肥。

即使是自打嘴巴,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向上天請罪,即使冒著得罪輔政大臣隆科多、張廷玉的風險,雍正也是要殺掉諾敏和張廷璐兩人。只不過不同的是,諾敏好殺,可張廷璐是張廷玉的弟弟,論親論愛,自然比隆科多和諾敏兩人要近得多。

如果沒有張廷玉的首肯的話,雍正雖然也要殺張廷璐,但之後兩人能不能依舊那樣君臣共知,雍正還能不能信得過張廷玉,張廷玉還能不能盡心為雍正辦事,甚至最後還會不會在八王議政之時力挽狂瀾,就是埋藏在這對君臣心中的刺了。所以雍正必須等到張廷玉的摺子上來才殺張廷璐,既給了張廷玉面子,讓他得了大義滅親的美名,又保證了自己實行新政的決心。這順序一先一後,結局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而且雍正此舉也要警示一下八爺黨,因為當時諾敏和張廷璐被下獄之時,八爺胤禩曾動員全體朝臣上摺子保奏諾敏和張廷璐,原因無他,只是為了拉攏隆科多和張廷玉而已。我們知道,雍正初期的上書房大臣有五個:八爺胤禩、十三爺胤祥、張廷玉、隆科多、馬齊。

如果八爺黨借這機會討好到張廷玉和隆科多的話,那胤禩在國家權力中心就佔據了三席位置,除去一個一貫中立的馬齊外,三人的力量這麼都要勝過十三爺胤祥一個人孤軍奮戰的。在百官上表保奏兩人時,雍正肯定是知道推動這百官背後的那三隻暗手。為了打擊八爺黨的氣焰,所以雍正特意等到八爺黨計劃中的一環,也就是張廷玉上表後才斬殺諾敏和張廷璐。

其目的就是要讓八爺黨看到:張廷璐是他哥哥親自要求殺的,兩朝重臣張廷玉是個舍小家顧大家的人,怎麼可能受你們這些人的蠱惑?最後張廷璐被殺,張廷玉雖然痛苦,但依舊站在了雍正這邊,八爺黨企圖孤立十三爺,折斷雍正臂膀的計劃泡了湯。


一貳一橙


張廷玉說不說話都會殺,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張廷璐和李紱被任命雍正王朝第一次恩科的主、副監考官,雍正皇帝為了表示對此次恩科的重視,還親自出擬考題,然而讓雍正皇帝沒有想到的是,第一次恩科就發生了大規模的科舉做弊案,讓他威嚴掃地,可以想像當時雍正皇帝的憤怒之情,所以此次科舉舞弊案一定會追查到底,嚴懲真兇;當科舉舞弊案真兇漸漸浮出水面後,雍正皇帝發現真正的幕後主使竟然是自己的親兒子弘時,由於雍正皇帝剛登基不久朝局未穩,自家後院便起了火,如果此時把真相大白於天下,必定會影響雍正皇帝的皇位,此時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也只能讓主考官張廷璐頂罪。




第二:由於張廷璐是當朝首輔大臣張廷玉的親胞弟,如果雍正皇帝貿然下令殺了張廷璐,一定會讓他和張廷玉產生一定隔閡,所以雍正皇帝為了顧及張廷玉的顏面,一直沒有正面回應此事情,對此事忍而不發,就是等張廷玉的態度,已讓此事件有個完美的結局;當科舉舞弊案發生後,張廷玉就知道自己胞弟張廷璐必死無疑,然而張廷璐畢竟是自己的親兄弟,讓他親送自己胞弟去斷頭臺,他是一萬個不捨;但現在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時候,張廷玉也只能忍痛上折祈求斬首張廷璐,去掩飾三皇子弘時的過錯,保存雍正皇帝的顏面,讓雍正皇帝給天下讀書人一個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