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险中求」这句话中蕴含着哪些经济学道理?


「富贵险中求」这句话中蕴含着哪些经济学道理?

让我和大家分析几个有趣的道理:

第一、后见之明偏误(Hindsight Bias)。

就是说,任何事情,你在事后去分析,总能找到头头是道的逻辑去解释。但这是你产生的一种错觉:在事情没有发生前,是很难预测到它会这样发展,产生如此结果的。

第二、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比如你看到有些人承担了风险,获得了富贵,就得出冒风险--》得富贵的因果结论。但其实是你没有看到那些冒风险--》身败名裂/穷困潦倒的例子,因此被那些幸存者蒙蔽了双眼,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第三、过度自信。

就是说,出于生存繁衍和在竞争中胜出的本能,人类几乎不得不养成“过度自信”的习惯,即极大的高估自己的能力,这样好给自己,和别人更多的信心,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第四、人类究竟是否理性。

这一点稍显复杂,反映了经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到行为经济学(人非理性),以及进化经济学(貌似非理性,实则理性)的演变进程。我会在下面详述。

让我用一个具体例子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上述道理。

在美国最有名的大家族中,有一个世界闻名,那就是肯尼迪家族。肯尼迪家族的发迹,始于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老肯尼迪。

老肯尼迪工作努力,并且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

在禁酒期间,他就进口了一批烈性酒屯在仓库里。禁酒令解除后,老肯尼迪的烈性酒存货一下子成为紧俏商品,因此老肯尼迪从中狠狠赚了一笔。老肯尼迪自己在股市中曾经靠各种内线消息发过横财。后来罗斯福赢得总统选举后,指定老肯尼迪为美国证监会第一任主席(主要原因为老肯尼迪在罗斯福竞选总统期间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援助)。当别人质疑老肯尼迪自己以前炒股也不干净,怎么还能当证监会主席时,罗斯福总统给出的理由是:“

以毒攻毒”。

在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之前,老肯尼迪及时从股市抽身。在美国电影行业刚开始进入蓬勃期的时候,他搬去了加利福尼亚,在好莱坞干出了一番事业,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当老肯尼迪在加利福尼亚的时候,他和一位叫做格洛里亚·斯旺森(Gloria Swanson)的著名女演员有过一段持续多年的婚外情。要知道,肯尼迪家族是一个来自爱尔兰的天主教家庭。在该教的教义中,对妻子不忠是非常大的罪行,因此老肯尼迪当时的婚外情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当斯旺森的一部电影超支,需要更多的钱时,老肯尼迪果断的和斯旺森分手,没有给予她急需的资金支持。

所以说,老肯尼迪精于计算,而且非常大胆,敢于冒风险。从事后来看,老肯尼迪选择冒这些险,是值得的。他早年的一些“违法擦边球”的生意没有被抓到,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并且子孙满堂(他有9个孩子)。在他资金实力雄厚以后,再洗白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老肯尼迪的这种“冒险精神”,也通过基因遗传给了他的下一代。为了实现肯尼迪家族的总统梦,老肯尼迪把他的三个儿子全都送去军队当兵。老大约瑟夫·肯尼迪不幸在二战战场上牺牲。但他的弟弟约翰·肯尼迪和罗伯特·肯尼迪都经历了战争和军队的考验。约翰·肯尼迪更是成为了一名二战英雄,为他以后竞选总统积累了政治资本。

小一辈的肯尼迪们,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光有冒险精神,还有他的风流倜傥。约翰·肯尼迪和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那段婚外情曾经被无数的八卦杂志争相报道,比他的老爸有过之而无不及。

简而言之,老肯尼迪和那些小肯尼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爱好冒风险。为了获得成功,肯尼迪们愿意去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风险。

然而,这种冒险精神传到第二和第三代肯尼迪时,变成了“肯尼迪魔咒”。

举例来说,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JFK),在46岁时被刺杀身亡。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在43岁时被刺杀身亡。其哥哥约瑟夫·肯尼迪是一名美国空军飞行员,在参加二战时死于德国,年仅29岁。约翰·肯尼迪的姐姐凯瑟琳·卡文迪许在28岁时死于空难。约翰·肯尼迪的儿子,小约翰·肯尼迪在39岁时驾驶私人飞机时遇难身亡。罗伯特·肯尼迪的两个儿子大卫和麦克分别死于过量吸毒和一场滑雪事故。

「富贵险中求」这句话中蕴含着哪些经济学道理?

这也是“肯尼迪魔咒”这种说法的由来。好像姓“肯尼迪”的,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说,一个人冒的风险是否值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后的结果。最后成功了,就变成“富贵险中求”。但是最后如果失败了,就变成了“活该”。

举例来说,当唐纳德·特朗普宣布拒绝公布自己的缴税记录时,他冒了个很大的风险。因为在近代,所有美国总统候选人都公布了自己的缴税记录。但是事后特朗普赢得了总统大选。因此从结果来看的话,特朗普的这个险冒的值了。如果特朗普当初公布了缴税记录,他反而可能无法赢得大选。

在肯尼迪家族这个例子中,老肯尼迪冒的这些险值了,你也可以说他运气比较好。而他的几个孩子在冒类似的险时,却运气不佳,甚至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从整个肯尼迪大家族的角度来讲,有一些家族成员甘愿冒险(约翰·肯尼迪和罗伯特·肯尼迪都死于被刺杀),去追求高回报(比如美国总统宝座),那么他们对家族就是有贡献的。

爱冒风险的肯尼迪们,同时体现出Alpha Male的通病:过度自信

很多研究显示,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可能堕入“过度自信”的陷阱。比如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比别人的驾驶技术更棒。由于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我们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比如过度交易),导致自己蒙受损失。

「富贵险中求」这句话中蕴含着哪些经济学道理?

但另外一方面,研究也显示,有不少获得成功的名人,比如斯蒂夫·乔布斯,詹姆斯·卡梅隆,以及获得美国总统选举的唐纳德·特朗普,都对自己有强烈的自信,甚至到达了自恋的程度。

美国的心理学家Dan McAdams说过:

在商业、政治、体育和其他领域,只要你不断的证明自己,那么人们就会容忍你的自恋。在自恋这件事上,斯蒂夫·乔布斯和唐纳德·特朗普几乎没有任何两样。

其实大家想一想,在媒体上被大量报道的成功人士,比如马云、王健林、刘强东、钢铁侠马斯克、理查·布兰森等等,是不是都有一些自恋情结?这是因为,在很多时候,只有你首先对自己有信心,才可能说服别人对你有信心,把他们手里的真金白银投给你,让你去征服市场赢得竞争。如果你过度谦虚,反而可能让别人觉得你心虚,因此很难对你产生信心。

研究显示,当人的情绪比较乐观向上时,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多一些,给人的感觉更加阳光,能够带来更多向上的斗志,其自身努力的积极性也更高。这些因素,都能增加一个人成功的概率。因此有那么一点受控制的自恋自大是好事

。这几乎是成功人士的通病。

最后来讲讲人究竟是否理性这个话题。

对于人类是否理性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1700年代。当时的经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指出,杀猪的给我们提供猪肉,酿酒的给我们提供美酒,面包师给我们提供面包,并非出于他们的仁慈,而是出于他们自身的利益。

从此以后,“理性人”成了经典经济学中一个最重要的假设。在经典经济学中,每一个“经济人”都精于算计,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始终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最符合逻辑性的决策。

在过去30年,理性人假设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这些质疑主要来自“行为经济”学派。在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眼里,我们人类充满了不理性和各种偏见。比如过度自信,后视镜效应,近因效应,损失规避效应等,这样的行为学偏见多达成百上千。在这些偏见的影响下,人类不断的犯各种错误,做出的决策非常缺乏一致性,有时候甚至自相矛盾。

最近几年,又有学者提出”进化经济学“理论。比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enrick教授指出,很多貌似不理性的行为,其实背后有深刻的生物进化原因,因此其实有其“理性”的一面。人类这个物种,在经过了数千年的进化后,形成了一系列天生的生存行为习惯。比如我们对陌生人感到排斥,在求偶时更倾向于做出勇敢和冒险的行为,和朋友相处时不计较谁占便宜谁吃亏,这些行为背后都有生物进化的痕迹。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一个物种/家族的延续和兴旺,需要这些爱好冒险的“疯子”去做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任何一个物种,都不可能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变得壮大,因此你需要选择承担合理的风险,以增加本族群兴旺的机会。事实上,任何一个大家族的兴旺,都需要这些冒险家做出“自我牺牲”,这样该家族才可能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比如上面提到的肯尼迪家族冒风险的例子,貌似非理性,但又有强烈的“进化理性”。因为如果没有这些看似疯狂的冒险行为,那肯尼迪家族也不太可能冒出来成为显赫一时的超级大家族。”进化经济学“,对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人性和社会,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了帮助大家回答各种理财问题,我推出了新课:学了就能用的小白理财课。这门课适合年轻的上班族和对金融一知半解的投资小白。课程的涵盖内容包括:银行理财、保险、股票、基金、房产等和我们平时息息相关的各种理财工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Douglas Kenrick (ASU): We are not that irration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