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陶铸广场12根浮雕文化柱?它有些什么样的文化典故?

12根中的11根每根都雕刻了主题图案,涵盖了祁阳古今上下五千年11个方面有代表性的文化典故,1根未名柱即空白柱,寓意祁阳文化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看不尽的画,留给祁阳子孙后代去雕刻最新最美的图案,书写未来最骄人最靓丽额度篇章。接下来看看以下每根雕柱的文化典故吧。

为什么陶铸广场12根浮雕文化柱?它有些什么样的文化典故?

12根文化柱按“先人遗风”、“峥嵘岁月”、“世纪新风”三个篇章构思,包括舜帝巡祁、文昌书岩、浯溪碑林、二陈惠民、陶铸松风、民族忠魂、英烈千古、璀璨文化、勤政清风、古城新貌、百里湘江图等十一个主题图案柱和一根未名柱。每柱都根据中心内容予以构图和命名。

【柱一 】

舜帝巡祁:由湘江两岸原始风光和舜帝乘筏于江中构图。

【柱二】

文昌书岩:由祁阳著名景点“万卷书岩”、“文昌宝塔”和古今莘莘学子构图。

向传“祁阳人爱读书、会读书”,因于“书岩”“宝塔”的钟灵毓秀,故而人才辈出。

【柱三】

浯溪碑林:由浯溪磨崖石刻构图。

【柱四】

二陈惠民:由祁籍历史名人陈荐、陈大受受众庶民拥戴和百姓劳作的场面构图

【柱五】陶铸松风:由松枝和陶铸形象构图。

  陶铸(1908.01.16-1969.11.30)祁阳石洞源人。1925年人黄埔军校第五期,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3年4月,成功地组织“厦门劫狱”。曾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政治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宁、辽吉、辽北等省省委书记,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后,历任广西省委代书记、华南分局书记、广东省长、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南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1966年8月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宣部长。他非常热爱家乡,关心祁阳,解放后三次回祁(1951年10月12日至13日,1961年4月30日至5月1日,1963年1 1月17日至18日),在“文革”中与林彪、“四人帮”作坚决斗争而被害,于1969年1 1月30日在合肥含冤去世。1979年12月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昭雪。其名著《松树的风格》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看完记得关注祁阳生活网微信。其名言“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坦荡胸怀。

【柱六】民族忠魂:由英雄率众抗战的壮烈场面构图。

祁阳人向来忠勇侠义,爱国爱家,英雄辈出,彪炳历史。抗法英雄欧阳利见,抗日义士涨琦、聂贵普等,是抵抗外国入侵,不惜为国捐躯的英烈代表。抗日战争期间,祁阳人在本县境内发动了搭洲截击战、龙王庙阻击战、挂榜山防御战及民间自发的抗日行为,战果颇丰,而被载人史册。

【柱七】

英烈千古:由各时期英雄形象构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祁阳是全省最早创建中共组织、工农武装、红色政权县之一,许多共产党员、革命志士出生入死,为国牺牲的达200多人。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祁阳人在清匪反霸、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对印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了几百人。在各条战线上为保卫革命政权、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建设,又出了一些烈士,可歌可泣,可钦可佩。柱八

【柱八】,璀璨文化:由祁剧、木偶、小调的演出场面与道具及著作、乐谱构图。

祁剧(旧名祁阳戏、大戏)因发源于祁阳而得名,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元末明初,弋阳腔目莲戏自江西传人祁阳,与祁阳方言、音乐、祭祀、风俗、民情相结合,演变为祁剧高腔。以后昆腔、弹腔相继传人,成为祁剧三大声腔。祁剧流传桂、赣、粤、黔、闽、新疆等地,故有“唱不过祁阳”、“祁阳弟子满天下”之称。祁剧为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多次赴省、上京为中央领导演出。新编历史剧《孟丽君》被拍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声闻遐迩。

祁阳木偶戏声名鹊起。曾分别为毛泽东主席和西哈努克亲王演出《追宝记》和《并蒂莲》,上海电影制片厂并将《并蒂莲》拍成电影。

祁阳小调始于明,盛于清,至今传唱不衰,全国有名。1956年艺人杨梅生赴省演唱《闹目五更》被拍成电影记录片。看完记得关注祁阳生活网微信。1995年,祁剧团演员桂雪梅等8人上京演唱贺政贵创作的《夜宵歌》获全国表演唱大赛一等奖。

歌曲《我是一个兵》创作于县城东正街11号房内。几十年来,这支歌由祁阳唱通全国。

【柱九】

勤政清风:由古今廉吏形象构图。

解放后的党政干部,遵循党的宗旨,大办实事好事,勤政清廉之风蔚然,得到人民群众的赞许。

【柱十】,古城新貌:由新旧县城面貌构图。

祁阳建县已有1700多年,县治建于浯溪(今址)也有五个多世纪,虽历代有营建(如街道、文昌宝塔、城墙、牌坊),但城区面积小,街道狭窄,没有高楼大厦。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突飞猛进,面貌日新月异。

【柱十一】百里湘江图:由湘江两岸秀丽风光及珍希物产构图

【柱十二】

为什么陶铸广场12根浮雕文化柱?它有些什么样的文化典故?


柱十二,未名柱:留一根文化柱只作装饰不雕刻主题图案。理由有二:

其一,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祁阳县陶铸广场的文化柱虽然综合了广大市民的意见,但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各个时代的观点也会不一样,或许还有些素材没能提炼上柱,因此留一根未名柱聊作各方意见之包容。

其二,从发展角度看问题,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发展,留一根未名柱,寓意祁阳文化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看不尽的画。长江后浪推前浪,让祁阳后代子孙去雕刻最新最美的图画,书写未来最骄人、最亮丽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