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三賢”清廉故事


渭南“三賢”清廉故事


寇準:相傳北宋時期,有一年寇準從京都開封回到故鄉下邽縣 (今渭南市下邽鎮)探親,適逢其50大壽,親朋們為表彰寇準對朝廷的衷心及為民辦事的一顆如水晶般晶瑩剔透的一顆紅心,特意送來壽桃、面花、壽匾,特意將民間糕點高手研製水晶餅,用來表示寇公對朝廷有一顆忠貞的紅心,

為酬謝大家的情意,寇準特設宴款待。在酒過三巡,手下人捧進精緻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一看,終於可見桐木盒內裝著50個晶瑩透明、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點心上面放著一張紅紙,工整地寫著一首讚揚寇公為國為民辦事的詩句:" 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

之後,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其樣式做出了此種點心。民間為紀念寇公,之後代代傳藝並取名"水晶餅",一直沿用至今。


渭南“三賢”清廉故事


白居易:唐朝貞元年間,著名詩人白居易考中進士後,被派往陝西周至當縣令。他剛上任,城西的趙鄉紳和李財主就為爭奪一塊地跑到縣衙打官司。為了能打贏官司,趙鄉紳差人買了一條大鯉魚,在魚肚中塞滿銀子送到縣衙。李財主則命長工從田裡挑了個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滿銀子送了來。收到兩份“重禮”後,白居易吩咐手下貼出告示,第二天公開審案。

第二天白居易審案的時候,縣衙門外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後問道:“你們哪個先講?”趙鄉紳搶著說:“大人,我的理(鯉)長,我先講。”李財主也不甘示弱:“我的理(瓜)大,該我先講。”白居易沉下臉說:“什麼理長理大?成何體統!”趙鄉紳以為縣太爺忘了自己送的禮,連忙說:“大人息怒,小人是個愚(魚)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說:“本官耳聰目明,用不著你們旁敲側擊,更不喜歡有人暗通關節。來人,把賄賂之物取來示眾。”

衙役取來鯉魚和西瓜,當眾抖出銀子,聽審者一片譁然。白居易厲聲喝道:“大膽刁民,膽敢公然賄賂本官,按大唐律各打四十大板!”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至於這些行賄的銀子,白居易就用來救濟貧苦百姓了。

白居易為何發怒?原因是白居易有自己的“官念”,即“清正廉潔”、“秉公執法”和“親民愛民”。現在看來,白居易這個“官念”也很時髦。他具備了為官者的基本素養,讓人可畏、可敬、可親。其品行不但在古代官場中是典範,也是如今領導幹部學習的榜樣。


渭南“三賢”清廉故事


張仁願:張仁願是唐朝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人,少年時期就才華出眾,表現出文武兼備的潛質,後來成為武則天及唐中宗時期抗擊突厥的名將,文韜武略,功勳卓著,為唐朝的邊防鞏固和安寧做出了突出貢獻。後世贊他“有將相之才,樹公忠之績”。張仁願一身正氣,剛正不阿,就像眼中容不得沙子一樣,容不得任何邪惡之徒及其行為。697年,監察御史孫承景出任清邊軍監軍,回撤後孫承景畫出數份作戰圖,把自己“衝鋒陷陣、英勇殺敵”的情形,全部用示意圖的方式反映了出來,然後上奏太后,說自己“躬當矢石,先鋒御賊”。武則天接奏後讚歎道:“御史乃能盡誠如此!”遂將其擢升為右肅政臺中丞,令張仁願前去為他們記功。接到詔諭後,張仁願當面做了個調查,“先問承景對陣勝負之狀”,然而,沒有經歷哪裡去編那些細節呢?孫承景支支吾吾說不清楚,張仁願又連問他幾個問題,“問之皆不能對”。孫承景露餡了,他哪裡是什麼“戰鬥英雄”,而是一個虛報戰績的奸詐之徒。張仁願將情況上奏,彈劾孫承景有欺君罔上之罪,武則天將他貶為崇仁縣令。張仁願堅持實事求是,敢於否定太后的意見,著實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