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一堂好課的考察維度

政和:一堂好課的考察維度


目標定位的“準確度”

政和:一堂好課的考察維度

對於整個活動而言,目標定位是否準確主要參照教學目標進行評判。如果活動目標定位準確,則活動個體具有明確的行為指向,群體間的行為有大致統一的步調,此時,活動能在三維目標方面促進活動主體的發展,順利推動活動的進程,並且能自然地為後續活動奠定基礎。

看課堂活動目標定位是否準確可以從三方面入手。第一,看課堂活動是否體現“以活動促發展”的主旨。通過活動促進學生髮展是活動開展的切入點。第二,看課堂活動是否體現與教學目標的吻合性,尤其看是否強調活動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學科核心素養髮展為取向。第三,看課堂活動是否承載了問題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識為主體的基本內容。



任務安排的“充實度”

政和:一堂好課的考察維度

教學目標的落實依靠任務的驅動。因此,活動的任務安排鬚體現一定的充實度,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教師安排的活動對全班學生是有效的,讓大多數學生能處於“最近發展區”的學習狀態,讓大多數學生能體驗活動;安排的活動內容是基於學生現實生活和學科現實中的真實性問題。

活動任務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任務的分工情況、任務的難易程度、任務的數量、任務完成的質量、完成任務的時間等。通常情況下,在任務分工合理的前提下,在較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了較高難度和較多數量的任務,則認為活動的任務成效好。但要達到這個要求,就與教師安排任務的充實度有關。教師要適當地對活動主體進行分工,要正確評估活動主體的能力、水平是否與任務匹配,充分估計活動完成的時間是否恰當,任務的要求是否符合教學情況,任務的完成條件是否滿足等。活動的充實度並不表現為活動的頻繁度,而是重在活動的實在價值,更多地體現在為達到目標而處於高認知水平的狀態,即體現在活動的“質性”要求。



主體參與的“充分度”

政和:一堂好課的考察維度

觀察活動主體包括學生個體和學生群體。從學生個體來看,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包括外部的活動和內在的心理兩個層面,但是內在的心理是不能直接觀察的。所以,觀察活動主體主要通過主體表現出來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外部的活動狀態來進行。活動主體的觀察點為學生個體學習行為,包括學生提問、學生髮言、學生操作、學生展示等。觀察活動群體即看活動主體在活動的過程中是否由個體或小組構成的群體形成了學習共同體。觀察群體的活動是在觀察活動個體的基礎上,著重看整體學習行為,學習個體之間、個體與小組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或群體之間學習活動的投入狀態和配合的默契情況。

活動參與的外顯指標可以大致規定為學生自主學習各種資料或自由討論的時間與全部教學時間的百分比,而內在的指標可以體現為學生自主意識、自主能力的提升。觀察學生參與情況有許多視點,比如,在活動形式上,是否調動學生視覺、聽覺或觸覺,並有利於體現個體學生的自主性和群體學生的合作性;在活動評價上,是否有利於形成良性激勵機制和促進信息反饋,增強學生自信。



策略實施的“適切度”

政和:一堂好課的考察維度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本質屬性是自主性,因此,活動的成效與活動的組織策略緊密相關。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讓活動主體保持在有組織、受調控的情況下參與,又能充分調動活動主體的積極性,讓其有自由發揮的民主空間。此外,當活動受阻需要改動時,要靈活地調整,使得活動實施更加適切於當前情況。

具體來看,活動策略在實施上的適切度主要看教師和學生在體驗、引導、個性等活動策略的適度表現。首先,認知活動主體要表現出真正意義上的體驗發展,重視操作、實驗、製作、調查等親歷行為的發生,協調技能操作、情感體驗與思維認知發展,克服活動陷入膚淺、機械、被動、狹隘的境地,確保活動的豐富性與深度。其次,活動策略體現由內向外的引導性,即活動主體的行為是由認知思維引導與情感體驗的支撐,排除表面、單純的儀式化動作現象。再次,活動策略充分尊重興趣、認知、經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適應當前情境的類型、層次、要求,允許學生的自主、自願,鼓勵學生的多元化參與和優化改進。最後,活動策略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便於隨時調整各種情況的發生,能及時、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工具使用的“可行度”

政和:一堂好課的考察維度

活動理論認為,人類的活動必須有工具。而教學中的活動工具既指儀器、書本、電腦、投影等物質性工具,也指概念、語言、圖式、符號、技術等心理性工具。信息技術背景下,物質性工具與心理性工具已進入了深度融合形態。信息技術的應用有效地避開了傳統教學的種種限制,催生了更多新型的教學工具,它們大多具備多功能、可持續以及靈活輕便等優點,這使得課堂的活動打破了時空地域的界限,內容、形式更加多樣化。與此同時,對活動工具的要求變得更高,在活動空間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助、資源互通的難度會變得更大。觀察者在觀察活動工具的使用時,主要看其可行度。首先,觀察工具的準備是否充分。有許多工具需要活動前準備,有些工具需要現場產生並實施。其次,觀察工具的使用時機是否合適。主要觀察活動中需要變革活動結構、改變活動策略、調節互動方式,或者轉變信息傳輸形態時,是否把握好了活動工具的引入時機。再次,觀察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否得當。正確的操作使用能為活動開展起到重要的支撐或輔助作用。



過程推進的“平穩度”

政和:一堂好課的考察維度

教學活動不是單純個人的行為,而是一種社會性(合作性)行為,這使得活動的過程要素與活動的目標、任務、主體、策略、工具等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活動過程是觀察視點中最重要的內容。觀察活動過程須綜合活動諸要素情況,觀察活動的環節是否齊備、活動的銜接是否自然、活動的進度是否得當、活動的秩序是否有序等。有效的活動是有層次推進的、漸進性活動。其過程在觀察者眼中表現為自然的平穩狀態。在活動的設計上表現出層次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呈階梯狀分佈,使間斷的、瑣碎的活動經驗成為一個個具有邏輯的有機整體,形成由初級任務向高級任務循環的任務階梯,使教學層層遞進。在活動的推進上表現出漸進性,活動的任務在問題驅動下自然跟進,呈環環相扣的狀態,學生在活動情境中,開展實操作、真合作、深思考。此外,活動的平穩推進還應遵從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符合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解決問題積極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