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容长得比文绣漂亮多了,为什么溥仪选定的皇后是文绣?

凡话红楼


1922年,此时已是民国十一年,清王朝早就不复存在。不过,作为清逊帝的溥仪,由于当初与国民政府签有《清王室优待条件》。因此,他不光能继续舒舒服服地住在紫禁城,保留着皇帝的尊号,而且,每年还能获得国民政府派发400万大洋,维持他和他的小朝廷。

虽然紫禁城天地很小,但是关起门来做皇帝的溥仪,依然派头十足。身边除了三叩九拜的大臣外,那些侍奉他的太监和宫女,一样也不少。

(少年溥仪照)

这一年,溥仪已经15岁了,已经到了溥仪大婚的年龄。因此,清皇室对“皇帝”溥仪的婚事,自然不能马虎。

要是放在以前,皇帝选后,堪比盛事。满洲八旗适龄的女儿,都必须从各地坐着骡车,浩浩荡荡往宫里赶。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为选秀女做准备。

现在是民国了,清王朝早就成了过去式。虽然在小天地里还保持着威仪,不过,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操大办了。

毕竟溥仪是“皇帝”,攀上皇室,还是有诸多好事。溥仪要选后的消息传出去后,达官贵人、各路军阀政客,还是纷纷托关系,将女儿的小照送进宫来,希望溥仪能选他们的女儿做皇后,以达到想要的政治目的。

不过,满清皇室的成员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他们认为,必须遵守祖制,皇后只能从满洲八旗官员的女儿中挑选。于是,便以“满汉不通婚”的理由,拒绝了那些达官贵人和各路军阀。

最后,经过层层筛选,送到溥仪手上的照片只剩下4张。

(文绣旧照)

对于照片上的4个备选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回忆说:“每位都有个像纸糊的桶子似的身段,脸部都很小,实在也分不出丑俊来。”

其实这也怪不得溥仪,毕竟当时照相技术有限,再加上清朝祖制规定,参加选后的秀女,必须着旗人服装,不能打扮得娇艳。所以那4张照片无一例外都很神似,那就是“纸糊的桶子似的身段”。也因为旗装的原因,脸都衬得很小,确实是看不清谁美谁丑。

溥仪对选后一事,没有多大的热情。所以他看了照片后,便挑了个衣服花纹比较好看的照片,用铅笔圈了起来。

溥仪圈的这个人,就是满洲镶黄旗人额尔德特·文绣。

文绣的父亲曾在内务府主事。不过在她年少时,她父亲便病逝了,而她也只能和母亲蒋氏过着拮据的生活。

要知道,在清王朝,选皇后向来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事,搁到溥仪这里,也是一样。

(婉容旧照)

一心想争权的端懿太妃,见溥仪选了文绣,大大地不满意,于是极力反对。反复向溥仪推荐另一张照片上的姑娘婉容。

婉容出身正白旗,祖上是清王朝开国功臣,其后世世代代都在朝中为官,家境非常优渥。因此,婉容还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除了这些外,婉容还长得很漂亮,她的芳名早就在达官贵人中传开了。

溥仪听说后,便又在婉容的照片上画了个圈,将她定为皇后。

端懿太妃欢喜之余,又对溥仪说,既然溥仪还挑中了文绣,那文绣也就不好嫁人了,所以就封她为妃好了。

就这样,婉容和文绣,成了逊帝溥仪的一后一妃。

(参考史料:《我的前半生》)


张生全精彩历史


1922年3月10日,内务府,溥仪在婉容、文绣等四位待选秀女中圈下了文绣。

溥仪为何放在天仙般容貌的婉容不圈,偏偏圈了长得极像凤姐的文绣呢?当真是溥仪视力不好,或者叛逆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里是这样阐述的:

“照片送到了养心殿,一共四张。在我看来,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 ”

注意划重点:在我看来,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请问,为什么会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溥仪的视力没有任何关系。原因出在相机上!

1922年,最好的相机,即德制9×12厘米旧折合式照相机,也只能照8×10.5厘米干版,“达格”镜头、焦距13.5厘米、口径f/6.8。

熟悉摄影的应该知道,这个参数是非常低的,照出来的照片基本就看个轮廓。果然,《我的前半生》里溥仪就说:她们的旗袍很宽松衬得脸很小。


如此低像素的相机,拍这么大的全身照,脸还这么小,能看清就怪了!!!

于是,溥仪本人继续说“我看其中一个的旗袍花色很好看”,这个旗袍花色好看的就是文绣。所以,说来,最终决胜的还只能是衣服了,因为脸看不清啊,看不清啊,看不清啊!

于是,溥仪随手就圈下了这个还算好看的旗袍(文绣)。就这一笔,文绣的命运就此被彻底改变。一个原本相貌平平的平民女子,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虽然最终以离婚告终,但说起来也算是幸运!

但溥仪不瞎,而且审美观也正常,所以,文绣最后以淑妃身份进宫后,根本不得宠。这也难怪,谁对着凤姐能下得去口啊!

但做淑妃的日子里,文绣始终恪守本分与溥仪共同生活。至于这期间的具体,就不得而知了。但想来,深宫里规矩繁多,加之后宫的勾心斗角,被打入过冷宫的文绣,日子应该也不会好过。
文绣与第二任丈夫

文绣做皇妃的第二年,即1924年,冯玉祥逼宫,被赶出宫的溥仪逐渐投靠日本人。从小喜欢读书,识大义的文绣一改温婉形象,处于民族道义的考虑,坚决反对溥仪与日本人合作。也是在这期间,两人感情几近破裂。 1925年3月5日,文绣随溥仪到天津居住。在这期间,溥仪与日本政府来往密切,文绣对此非常不满。

1931年8月25日,文绣从天津住所静园出走,住进宾馆,通过律师向溥仪提出离婚。 溥仪不愿闹上法院,遂经双方律师交涉“私了”,由溥仪付给文绣5.5万元赡养费。双方还约定:离婚后,文绣终身不得再嫁,双方互不损害名誉。

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体面,还于1931年9月13日在京、津、沪报纸上发布广告刊登“圣旨”:

“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自此,轰轰烈烈的皇妃与皇帝离婚案(史称刀妃革命),才告一段落。 自此,文绣也从历史上渐渐淡出了。



记者李满


只要是审美正常的人,在看完婉容和文绣的照片后,都会对两个人的容貌给出客观的评价。


婉容的相貌放到现在来看,也称得上是一位美女。而文绣相貌平平,同美女两个字丝毫不沾边。现在的一些网友甚至认为文绣长得比较像凤姐,误认为溥仪的审美有问题。


溥仪的生育能力虽然有问题,但是溥仪的审美能力并没有任何问题。在婉容和文绣入宫后,溥仪一直都十分的宠爱婉容,始终对文绣不冷不热。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要问,既然溥仪喜欢的是婉容,为什么在最初的时候选中的是文绣呢?其实溥仪选中文绣的照片,主要是因为当时使用的摄像机有问题。早期的相机拍出来的都是黑白照片,由于像素的问题,一些照片可能会比较的模糊。


溥仪选妃的时候,使用的相机像素就比较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对这件事进行过一段解释,溥仪称自己在看到4张预选照片后,根本看不清她们的脸长什么样,只是看着文绣穿的衣服比较好看,所以就选中了文绣。

在溥仪选中文绣之后,皇宫里面的太妃们专门去看了看文绣,结果太妃们普遍对文绣的相貌不满意,纷纷要求溥仪换人。文绣的相貌平平,眼睛比较小,身材也不是十分匀称,而且文绣的下巴十分的突出,腮帮鼓鼓的,丝毫不符合母仪天下的皇后的形象。


于是太妃们又去看了看其他候选的女子,当太妃们看到婉容的时候,感觉婉容相貌端庄美丽,是皇后最合适的人选。因此太妃们就要求溥仪换皇后,溥仪开始还不愿意,后来拧不过太妃,被迫换了婉容做皇后。

由于太妃们不知道溥仪选择文绣的真实原因,所以她们也给了文绣妃子的称号,让文绣能够和婉容一起进宫。在文绣和婉容进宫前,溥仪一直认为文绣是美女。然而在溥仪大婚后,当相貌端庄美丽的婉容和相貌平平的文绣站在一起的时候,溥仪果断选择了婉容。


在刚刚结婚的几年,溥仪和婉容的感情非常好,对文绣十分的冷落。

由于文绣的性格非常的要强,长相又不是很出众,从文绣嫁给溥仪,一直到文绣和溥仪离婚,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不好。在逊清小朝廷统治时期,溥仪在紫禁城内仍然是皇帝,文绣不敢同溥仪翻脸。


等到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文绣便将心中的怒火全都发泄出来,溥仪和文绣的矛盾逐渐的尖锐。如果文绣生活在清朝的其他皇帝统治时期,不管皇帝是否宠爱文绣,文绣都要在宫里守一辈子的活寡。但是在民国时期,皇帝已经是一名普通公民,文绣完全有权利要求离婚。

文绣和溥仪发生了几次激烈的矛盾,文绣要求和溥仪离婚,溥仪为了皇家的颜面,在最初的时候不同意离婚。后来在文绣的强烈要求下,溥仪只能同意离婚,这件事在当时成为了轰动性的大新闻。


溥仪肯定十分后悔自己当初选择了文绣,正是由于溥仪错误的选择,最后促成了刀妃革命,让溥仪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被妃子“离婚”的皇帝。


历史总探长


这个问题放着我来!真正的原因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溥仪选择文绣,只是因为她照片上穿的旗袍比较顺眼。


曾经有一个纪录片讲过溥仪娶妻的纪录片。溥仪作为末代皇帝,其实对西方事物接受度很高。无论是他佩戴近视眼镜,骑着自行车在紫禁城里乱逛甚至为此去了很多门槛,都可以发现他的特质:喜爱新鲜事物,又有些少年特有的叛逆。这样的溥仪,对于长辈们指定的婚姻,其实多少是有些抵触情绪。


那时候照相技术已经传入中国不少时间了,所以选秀时秀女图册也与时俱进,不再是画像,而是直接提供照片。据说溥仪对“选秀”毫无兴趣,只是例行公事一样的翻了翻照片,随意的拿笔在文绣那张照片上画了个圈――后来据溥仪自己回忆说,“那天她的旗袍花色比较顺眼”。


文绣作为贫民女子,虽然那时候的皇帝早就没啥价值了,但是能嫁给皇帝在大家看来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只是可惜溥仪本来就没那么喜欢文绣,二人的婚姻毫无感情可言,因此文绣后来也做了大胆而帅气的决定:一纸休书将溥仪告上法庭,要求与溥仪离婚。


所以我还是很欣赏文绣这个姑娘的。她虽然出身平凡,也没有婉容漂亮,但是她的勇气却不是一般女子能比的。就像我的女神王菲,和窦唯李亚鹏离婚后依然活的轰轰烈烈,窦唯复出为流水量破亿的《魔域手游》献唱,李亚鹏最近又有了新恋情,王菲却还是那个天后歌姬。

祝福所有姑娘都能拥有勇气,活的漂亮。


动漫爬梯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关于选后是件大事,从后世流传的照片来看,婉容的确比文绣长得美丽的多,溥仪为何首先选的是文绣呢?其实是一件比较乌龙的选择—当时文绣穿的旗袍刚好是溥仪喜欢的款式。

溥仪是末代皇帝,相比先祖,他的思想开放些,喜欢学习和接纳新鲜事物,这起婚姻由长辈包办,他自己是有些抵触的,因此对皇后的选择便有些敷衍了事,这个可以在溥仪所写《我的前半生》有所体现。

《我的前半生》一书描写:照片送到了养心殿,一共四张。在我看来,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身段都像纸糊的桶子。每张照片的脸部都很小,实在分不出丑俊来,如果一定要比较,只能比一比旗袍的花色,谁的特别些。我那时想不到什么终身大事之类的问题,也没有个什么标准,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

所以溥仪选皇后,连脸都不看,如此任性的这一圈就圈住了文绣半生的幸福,从颜值来讲,文绣比不上婉容,从性格来说也不如婉容得到溥仪喜欢。

(文绣婉容和溥仪)

(婉容和溥仪)

溥仪与婉容的关系更为融洽。婉容是受过西式学堂教育的女子,博学多识,初入宫廷之时的她宛如一抹阳光照亮了溥仪的生活,两人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知音。然而婉容受到的教育让她对一夫多妻充满了排斥,而文绣的存在在她心里埋下了深深的一道刺,文绣和溥仪夫妻一场却时常无话可说,以至于文绣忍受不了与溥仪离婚,成为史上第一个敢于皇帝离婚的妃子,溥仪的尊严扫地,后来溥仪将气撒到婉容身上,两人矛盾激化,造成这两个人婚姻的悲剧收场,文绣的勇敢为她自己迎来了比婉容幸福的后半生。


Fairy穿搭女王


清朝的照片技术吧,哎哟我只能这样说一说,基本上很少特写,而且冲印技术比较差,大家都在一起,看不大出来。比如光绪小载湉喜欢的珍妃,拍个照片长这样(已经算是清宫最眉清目秀有没有)

这已经算是非常清楚了。而到了溥仪选老婆那个时候,情况是怎样的呢?

给溥仪选老婆的是,宫里的几位老太妃。这几位老太妃,平时憋足了劲儿,都要争一个真正的长辈:比如溥仪生病了,老太妃要争着给溥仪送药送方子。溥仪过生日,先吃哪一位老太妃送的寿宴,也是讲究。这回到了选老婆,足足选了两年。

然后,从海选到了最后的总决选,其实就是每个姑娘身后站着一位老太妃——所以,一共就是四位姑娘。敬懿太妃选的是文绣,端康太妃看上的是婉容,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回忆说,照片送到了养心殿,溥仪觉得“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而圈点文绣,是因为文绣衣服上的花好看——这大概是因为文绣家本来就是给人家做挑花活计的。

而这样一来,端康太妃不满意了,她不顾敬懿的反对,硬叫王公们劝溥仪重选她中意的那个,那就是婉容。端康太妃的理由是文绣家境贫寒,长的不好,而她推荐的婉容是个富户,又长的很美。

溥仪原来的意思就是选一个皇后,但是因为有了这一出,敬懿太妃又不乐意了,说皇帝选过的姑娘,现在退了,人家没办法活了,要不然就两个都要娶回家。这才有了最终的结果。


susie李舒


有人说文绣长得像凤姐,其实,那个时候没有美颜相机,也没有PS,就连彩色相片都没有,所以对于人物肖像的描述,嫡长孙的黑白相片与真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通俗来讲,文绣其实不太上相。

所以说,文绣虽然比不上婉容漂亮,但那时候来说至少也有过人之处。溥仪向来是一个国际化的人,从他的谈吐和他在晚清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对西方社会是持以包容的心态的。那么问题来了,凤姐在美国人眼里比冰冰漂亮,溥仪受西方思想影响,也觉得文绣漂亮,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是一个审美问题。



为什么说是审美问题呢?因为文绣和婉容一样,出身平凡,门当户对无从谈起,至于爱情嘛,几乎也没有。在选秀的时候,溥仪随便说了句,这姑娘旗袍穿的很好看,然后,文绣就被选上了。


文绣是历史上第一个把皇上休了的女人,空前绝后,有勇气,有胆识,有想法,充分说明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守旧。所以,也许她压根就不想要什么所谓的名和利。


历史密探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对于挑选后妃一事是这样描述的:照片送到了养心殿,一共四张。在我看来,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身段都像纸糊的桶子。每张照片的脸部都很小,实在分不出丑俊来,如果一定要比较,只能比一比旗袍的花色,谁的特别些。我那时想不到什么终身大事之类的问题,也没有个什么标准,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

在婉容与文绣之间,溥仪与婉容的关系反而更为融洽。婉容是受过西式学堂教育的女子,博学多识,初入宫廷之时的她宛如一抹阳光照亮了溥仪的生活,让枯燥无味的宫廷生活多了一丝乐趣,两人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知音。然而婉容受到的教育让她对一夫多妻充满了排斥,因而文绣的存在在她心里埋下了深深的一道刺。也正是这个原因,激化了她与溥仪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在文绣与溥仪离婚之后,溥仪将全部过错推于她,两人之间的关系才走到了尽头。


讨厌萝卜的兔子


婉容长得比文绣漂亮多了,为什么溥仪选定的皇后是文绣?

婉容照片:

文绣照片:

溥仪与婉容:

历史上确实有传说说溥仪自己心仪的皇后是文绣而非婉容,从现存的照片来看,的确婉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一点,溥仪为什么更心仪文绣而非婉容以及为何最终婉容做了皇后个人的一些猜测:

一:溥仪为何更中意让文绣做皇后?

溥仪选后是1921年春天的事,溥仪15岁,选后之前几位候选人实际上溥仪都是没有见过的,无论是文绣还是婉容都是如此,均是通过照片来选的,起先溥仪是点了文绣,最后因为瑾皇贵妃(端康皇贵妃)的坚持才改了婉容,但要说溥仪有多中意文绣看不出来,从事后溥仪与文绣真正接触过日子来看,两个人其实性格上并不投缘,谈不上有多欣赏,倒是同婉容更为投机一点,最终文绣被封为妃,后来因为性格不合等等原因文绣同溥仪还离了婚,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大新闻,个人猜测溥仪选文绣为后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随便选的,15岁的小孩子而已,当时用于选妃的照片现在也找不到了,很可能照片也反映不了真实的颜值,溥仪如果真是颜值控也无法判断,另外估计这么小年纪对美女并不十分感冒,应付随便挑了一个很有可能,其实自己也知道自己做不了主走个过场而已。

第二个原因:如果溥仪真的心机很重也有可能故意想挑一个看起来平庸一点的皇后,日后自己当家过日子也好过一点,小老婆漂亮一点就行了。

二:为何婉容最终做了皇后?

其实无论哪朝哪代皇帝选后都是一件大事,特别是这种儿皇帝,选后自己都是做不了主的,同普通人家一样其实皇帝选后选妃本质上都是一种政治联姻,我们看一看婉容和文绣两位的家世背景,明显婉容的家世背景要高出文绣不晓得多少个档次,为何选婉容不言而喻了!

郭布罗·婉容,达斡尔族,旗籍满洲正白旗,1906年11月13日出生于内务府大臣荣源府内。婉容的父亲郭布罗·荣源,是位开明人士,时任内务府大臣,婉容的生母爱新觉罗氏是定郡王溥煦的孙女、毓长的第四女,人称"四格格",在生下婉容时因产褥热而故。

文绣的家世,是满州八旗中的鄂尔德特色蒙古族,在八旗中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祖父名锡珍。父亲名端恭,曾任内务府主事,文绣为端恭的继配汉族蒋氏的长女。

婉容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是显赫家世,文绣父亲地位就不如婉容,况且还只是个汉族继室的长女而已。

如果你是溥仪的父母会选谁还不是一清二楚吗?何况婉容无论是个人形象气质还是其它实际上都是更胜文绣一筹的,如果把婉容与文绣对调一下家庭很可能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心安理得君


“颜值即是正义”,这一理论自古都好使吗?我们先来看看二位娘娘的长相。

先看文绣:

接下来看婉容:

论颜值高低大家自有评判,有文绣粉也有婉容粉,自古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么我们只好穿越过去问问当事人溥仪的想法了。(以下采访纯属脑补,车=车逻辑的逻辑,溥=溥仪)

车:陛下您好,请问。。。

溥:陛下个毛线啊,朕的大清都亡了你在这扯什么犊子!

车:抱歉抱歉,那么溥先生,有悟空问答的网友对你的审美提出了质疑,大部分人觉得婉容比文绣漂亮,那为什么众女子初赛时您选择的是文绣?

溥:你可别提这事,我想想就来气,先皇们选妃都是面对面看真人,到了朕这里成了洋人变出的纸片人了,我偷偷告诉你其实我脸盲,那怎么办,我看谁衣服穿的奇怪呗,我就随便画了一个,正好是文绣。

车:也就是说溥先生是随便挑的。。。

溥:朕想想更来气了,本来选妃时朕就不高兴了,我那大婶子端康太妃别来多管闲事,他嫌文绣家境一般,还说朕审美有问题,就选了她中意的婉容。

车:哦哦,那么溥先生的婉容也是别人给挑的。

溥:是这样的。。。唉不对,你没看过朕的自传吗,朕在里面写的很清楚了啊!

车:。。。

《我的前半生·第三章紫禁城内外06结婚》
照片送到了养心殿,一共四张。在我看来,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身段都像纸糊的桶子。每张照片的脸部都很小,实在分不出丑俊来,如果一定要比较,只能比一比旗袍的花色,谁的特别些。我那时想不到什么终身大事之类的问题,也没有个什么标准,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儿。
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又名惠心,比我小三岁,看照片的那年是十二岁。这是敬懿太妃所中意的姑娘。这个挑选结果送到太妃那里,端康太妃不满意了,她不顾敬懿的反对,硬叫王公们来劝我重选她中意的那个,理由是文绣家境贫寒,长的不好,而她推荐的这个是个富户,又长的很美。她推荐的这个是满洲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名婉容,字幕鸿(后来在天津有个驻张园的日本警察写了一本关于我的书,把慕鸿写成秋鸿,以后以讹传讹,又成了鸿秋),和我同岁,看照片那年是十五岁。我听了王公们的劝告,心里想你们何不早说,好在用铅笔画圈不费什么事,于是我又在婉容的相片上画了一下。

也就是说无论文绣还是婉容,溥仪都没有注意到她们的脸,全程别其他人牵着鼻子走。到了1922年,年仅16岁的溥仪大婚,虽然溥仪已不再是皇上,但他依然保持着皇帝的尊号,迎娶了内定的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为什么文绣还是入选了呢,是因为有不成文的规定在作祟,皇上钦点的人除了皇上还敢嫁谁啊?三人刚开始还算和谐,渐渐就开始争风吃醋,由于婉容是名门闺秀,文绣却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满州贵族,难免有些自卑。溥仪为了平衡,渐渐地不去看文绣了。在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文绣反对溥仪投靠日军复辟,被厌恶,果敢的文绣登报宣称要和溥仪离婚。在婉容的排挤与溥仪的绝情(以及不能忽视的生理缺陷)之后,文绣最终选择了离婚。

文绣走后,婉容的好日子也不多了,渐渐的婉容也被疏远。而此时的婉容受到了民国文化的熏陶已由一个后宫皇后转型成为摩登女郎,还开始吸食鸦片。1935年,婉容生下别人的孩子后便被打入“冷宫”,变得神经兮兮,至此宣告与溥仪的感情破裂。

末代皇帝溥仪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