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医疗行业线上转型将会盆满钵盈还是竹篮打水?

新冠病毒带来的严重疫情让“线上问诊”成为了热词,一众互联网医疗平台用户量、访问量激增。


  • 平安好医生董事长王涛在发布会上表示,疫情爆发以来,平安好医生累计访问人次11亿次,新用户注册量比疫情之前增长10倍,日均问诊量比疫情之前增长9倍;
  • 上海市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1月29号起,上海市8家市级医院已开通互联网咨询服务,1月29-30日总计访问量达到17.6万人次;
  • 截至2月8日24时,阿里健康问诊页面累计访问用户近1,000万人,累计在线问诊用户超过93万人;医生人均日接诊量100人以上;
  • 京东表示,自1月26日以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平台日均问诊量在10万左右;最高峰时,1小时内免费问诊可服务上万名用户;
  • 春雨医生全平台问题量相比2019年平均日问诊量接近翻番;
  • 2020年1月,丁香园在线问诊数环比增长约135%,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约215%……


如此看来,医疗行业的线上转型似乎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服务逻辑也比较清晰、有据可循,后续应用推广应当自然水到渠成。

然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资本火热背后的盈利困境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兴起并不是最近的事情。2013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就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18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491亿元,同比增长51.08%,预计2020年将突破940亿元。

根据风险投资数据公司CBinsights的报告,2019年全球有17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数字化医疗独角兽,其中中国有3家,分别是微医、零氪科技和企鹅杏仁。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上半年,国内数字医疗领域融资总额为近80亿元,仅次于生物技术与制药领域。

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本领域的持续关注,再加上疫情这一突发状况的影响,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热度持续升温。

但另一组数据或许能告诉我们另一面的事实。

2018年,微医是行业中唯一一家曾公开宣布已全面实现盈利的公司。

平安好医生2018年营收33.38亿元,增长79%,净亏损9.13亿元,亏损额同比下降9%;2019年营收50.65亿元,同比增长52%,净亏损持续收窄,同比减亏18%。尽管净亏损额呈现出了下降趋势,但如何盈利仍旧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此外,根据其2018年财报,健康商城业务占营收比重过半,家庭医生服务占比仅为12.3%,这说明传统电商业务仍旧是服务大头。

而独角兽“企鹅杏仁”则是“企鹅医生”与“杏仁医生”于2018年合并后的产物。在不少业内人士的眼中,这一合并更像是“抱团取暖”而非“强强联合”。有人戏称,“企鹅”是动物,“杏仁”是植物,双方基因上就不合适。

和许多互联网产业一样,互联网医疗行业一方面备受资本和流量看好,一方面则仍旧面临盈利困难这一问题。

模式到底对不对?


与ofo的烧钱扩张模式而导致的盈利困境和被夸大的市场需求不同,互联网医疗更多处于对盈利模式的持续探索中,市场火热背后也有着切实的需求。

“看病难”“挂号难”是长期社会问题,也是大多数人的切身体会。当前我国医疗资源还处于相对不足的阶段,资源分配也并不均衡,而日益增长的经济水平让人们对健康医疗产品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公立医院数量为12,032家。在大力鼓励社会办医的背景下,截至2018年底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达到45.9万个。

从长期来看,这样的大环境让医疗行业的线上转型成为了必然。

早在2014年,卫计委就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既然市场需求是切实的,政策大方向也是看好的,那么盈利问题似乎就要从模式上找答案了。

一般来看,to C的互联网产业盈利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广告收入;会员收入;产品、服务的直接售卖或线下引流。医疗行业线上转型后也大体如此。

丁香园通过「ICE 模式」(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 Engagement)将线上和线下服务有机协同,连接医疗服务各个被人为割裂的部分:

在Information(信息)层面,我们通过「丁香医生」来提供高质量的医学内容和工具;

在Communication(交流)层面,我们通过「来问丁香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咨询互动;

在Engagement(互动)层面,我们通过线下的「丁香诊所」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业务体系。

摘自“丁香园”搜狐号

微医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微医to C端盈利业务主要包括几方面:会员能接受线上+线下的医生诊断服务,及包括保险及保健产品在内的一系列有关医疗的增值服务;线上收取网络咨询、问诊费用等。微医总裁苏英琦也曾公开表示,未来保险将成为微医重要盈利来源。

这么看来,模式上好像问题也不大。那究竟为什么还是盈利困难呢?

道阻且长,但前途光明


市场需求切实,政策大方向利好,盈利模式没有问题。唯一剩下的可能就是道阻且长。

对于用户来说,首先是支付问题。尽管不少平台已经开始尝试打通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但必须承认的是,现实中的实施状况与让用户广泛、便利的使用还有一些差距。其次便是政策上对于处方药的控制,虽然电子处方正在被推广,可究竟如何让患者切实享受到便利的同时避免处方药滥用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平台来说,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优质医疗资源的链接和使用效率的提升。任何服务的核心都是服务质量,无论如何,医疗资源稀缺是客观事实,如何让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尽可能集成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是平台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组织内部也亟待转变。创新和变革需要适合的土壤,组织内部结构和优秀人才是实现组织创新目标的必要条件。医疗企业如要进行线上转型,相应的,组织结构和人才激励、培养方式也就必须跟着转型升级,否则难以支持新型的商业模式与商业生态。

麦肯锡于2019年8月发布的新书《破茧成蝶:中国医药企业转型之路》指出,中国医药企业在转型中出现的专业能力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组织力不足。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医药新产品上市咨询业务负责人侯蕾表示:“中国医药企业专业能力不足是‘标’,组织力不足为‘本’,真正的根因出现在组织和管理维度中,只有提升组织力才能真正支撑转型。”

尽管路途漫长,但医疗行业的互联网线上转型是可预见的未来也是必然的未来,上述所有问题也都只是障碍而非不可攻克的无解之题。

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日渐完善注定会让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与其他平台的联动变的愈发便捷;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智能手机辅助的即时检测(POCT, point-of-care testing)和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检测产品的逐渐推广也会让定制化服务变得更加容易实现,不同平台间的联动和生态化建设则在逐步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诚然,这些技术和模式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短时间内很难看到跨越式的进步,但凡此种种均表明了未来的医疗模式一定会发生巨大改变,线上化、互联网化虽道阻且长,但前途光明。

讲好故事:各部门、全产业生态的联动


to C的生意绝不可能仅仅只涉及C端,互联网医疗行业面临的阻碍和可能的未来发展都决定了只有形成上下游全产业链联动,才能实现共赢。

也许我们从互联网龙头企业对于健康医疗行业的布局上就能看出未来可能的发展。


★医院端:朗玛信息、趣医网、医护网;

★健康管理:百度医生、收购拇指医生两个应用;

★智能可穿戴设备:dulife;

★医药电商:药直达;


阿里巴巴

★医院端:入股恒生电子旗下互联网医疗子公司恒生芸泰、战略投资华康医疗、搭建支付宝未来医院;

★健康管理:战略投资U医U药、寻医问药网;

★智能可穿戴设备:与鱼跃科技、迪安诊断合作;

★医药电商:天猫商城医药馆、阿里健康APP,与卫宁健康探索处方流通,与白云山合作。

马云曾预言,下一个世界首富将出现在健康产业。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也曾表示,一手管住用户的钱、一手管住用户的健康,这样用户就离不开平安了。相比互联网企业的布局,平安则直接推出了平安大健康战略。


平安大健康战略包含四大业务板块:健康医疗服务、医保、商保和健康云。

健康医疗服务:平安好医生/万家诊所,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整合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监测机构、诊所、三甲医院医生、自建家庭医生团队等优质医疗资源,搭建一站式、全流程、O2O的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平台。

医保与商保双管齐下,打通成为整个医疗服务闭环中的支付方。

平安健康云:通过依托云平台与试点城市上百家医疗机构合作,建立病人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收集病人数据和案例。

摘自文章:解析平安的“大医疗”布局:4个业务模块3步走


龙头企业的布局势必推动产业内的整合,不能适应大生态环境发展的企业都将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甚至更多运营to B业务的医疗企业也是如此,互联网化和线上化让权力的天平正向C端倾斜,to B企业也必须具备互联网化的思维和准备。《2020-2026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深度调查与战略咨询报告》显示,随着医疗健康行业线上生态的发展,预计未来中国药品B2C渠道将维持41.9%的高年复合增长率,并于2026年达到6,723亿人民币的水平。

麦肯锡发布的《破茧成蝶:中国医药企业转型之路》指出,未来5-10年,中国医药行业将面临大洗牌和大整合,4,000多家制药企业面临生死大考。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中国区医疗健康咨询业务负责人乐诚铎(Franck Le Deu)表示,“中国医药行业正在经历剧变,无论是政策环境还是病患需求都在快速发生着变化。如果能抓住宝贵的机遇窗口,中国医药企业将真正踏上现代化之路,新的行业领军者将会涌现,全球竞争力和创新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业务的机遇窗口其实也是人力资源的机遇窗口。麦肯锡认为,“组织力是企业的内生凝聚力和驱动力,体现在企业对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考核激励、人才能力、文化价值等组织和管理维度的选择,它由内而外作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组织力越强,增长或转型加速度就快,就越能牵引企业实现战略突破和业务提升,超越竞争对手。”

对于医疗健康行业来说,互联网化虽无法在短时间内赚得盆满钵盈,但绝不可能是竹篮打水。相反,这是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科技发展、商业模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一个必然趋势。

无论是直接搭建to C平台的机构,还是被机构链接起来的各个供应商,B端和C端的企业都必须意识到一件事: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的影响下,所有企业都已经处于或终将处于同一个生态中。从业务到人力,从组织到个人,谁缺少了联动的互联网思维,谁就必将被洗牌。


疫情过后,医疗行业线上转型将会盆满钵盈还是竹篮打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