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根腐病致大面積死苗,減產達90%,如何高效防治?注意以下3點

蠶豆是我國廣泛栽培的的一種蔬菜、糧食、飼料兼用的高蛋白、低脂肪、富澱粉豆科作物,深受人民的喜愛,經濟效益好,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高。此外,蠶豆根系發達,根瘤固氮,通過對土壤的生物耕作,可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改善土壤結構,與禾本科、薯類作物輪作倒茬能解決用地與養地矛盾,大幅度提高當季和後茬作物產量。因此,無論是對於農民致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還是保持耕地生態平衡和耕地永續利用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蠶豆根腐病是一種以鐮刀菌為主要致病菌的世界性的病害, 廣泛發生於各蠶豆種植區。近年來,由於蠶豆重茬嚴重,土壤越冬菌源的積累,導致根腐病日益嚴重,大面積死苗、植株乾枯。重病田蠶豆死亡率達90%,甚至絕收,成為蠶豆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嚴重影響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眼下秋冬蠶豆正處於開花結莢期,趁著春蠶豆還未播種,一起來探討一下蠶豆根腐病。主要從蠶豆根腐病的侵染循環特點、發病症狀以及防治措施三大板塊進行闡述,希望對大家高效防治蠶豆根腐病提供參考。

蠶豆根腐病致大面積死苗,減產達90%,如何高效防治?注意以下3點

一、蠶豆根腐侵染循環特點

1、蠶豆根腐病致病菌的侵染循環

引起蠶豆根腐病的病菌種類很多, 常見的為鐮刀菌類。 主要以菌絲體、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殘體和帶菌種子中越冬,成為主要初侵染源。

風雨能將枯死株的殘碎組織或莖基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傳播到無病田, 灌溉及大雨造成的流水, 以及人、 農機具等農事活動能傳播病害。此外,種子帶菌傳播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形式,能夠實現蠶豆根腐病的遠距離傳播和新區病害發生。

2、蠶豆根腐病發生流行的影響因素

蠶豆病害發生流行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土壤溫度、溼度、栽培管理。一般來說根腐病菌的生長最適溫度為25~30℃,土壤溼度大,土壤菌源累計多的連作地塊,往往發病較重。

土壤溼度;土壤溼度是引發蠶豆根腐病最為主要的因素,田間持水量高於92%發病最重。在田地進行灌溉之後,尤其是漫灌,鐮刀菌就會快速的進行繁殖,對根系以及莖基部進行侵染而使得蠶豆發病。此外,蠶豆是一種旱作物,忌自澇,排水不暢,會影響根系生長,加重根腐病的發生。

土壤溫度;土壤的溫度是造成蠶豆出現根腐病的一個關鍵因素,一旦當土壤的溫度達到 15℃時,具有病狀的蠶豆植株就會開始逐漸表現出病狀,隨著土壤溫度的升高,蠶豆的發病症狀也會逐漸的嚴重,當土壤的溫度到達 25℃時,蠶豆病株就會迅速死亡。

栽培管理;蠶豆是豆科作物,能夠進行固氮作用。如果根瘤發育好,中後期幾乎不需要施用氮肥,而 在生產中,人們最喜歡用的就是尿素,不僅因為便宜,更因為施尿素後葉片就更綠了 ,認為效果顯著。其實不然,施用過多分尿素,不僅會導致蠶豆徒長,減少開花坐莢果,降低產量,而且導致蠶豆發生亞硝酸中毒,根部變黑, 葉片變黃, 植株抗病性降低。

二、根腐病發病症狀及過程

1、發病症狀

根腐病從苗期至始花期都出現危害, 以苗期發病較重, 發病後很難控制。

蠶豆幼苗發病,主要表現為葉色發黃、萎蔫,逐漸出現爛根爛莖死苗的現象,如果病害程度較輕可能出現的現象是斷苗斷行,但是如果發病程度較為嚴重則很可能出現成片甚至全田毀壞。

蠶豆根腐病致大面積死苗,減產達90%,如何高效防治?注意以下3點

蠶豆莖基部水漬狀變黑

蠶豆成株發病,主要表現為上部葉片呈黃綠色,扭折、彎曲,萎凋下垂,蠶豆植株長勢較弱,可以結莢,但是蠶豆產量非常低。植株很容易被拔起,蠶豆根部變黑,鬚根變少,主根的狀態較為短小並且呈現黑褐色, 呈鼠尾狀。

蠶豆根腐病致大面積死苗,減產達90%,如何高效防治?注意以下3點

蠶豆葉片凋萎,結莢很少

2、出現症狀的過程

首先是根腐;初期蠶豆主根以及鬚根顏色變化為由紅色變為褐黑色,逐漸發展,可導致主根變黑,皮層腐爛,鬚根全部壞死並消失,且在此過程中根瘤逐漸減少、消失。病株根系弱小,極易拔出

蠶豆根腐病致大面積死苗,減產達90%,如何高效防治?注意以下3點

蠶豆根系病變過程

其次,是莖基腐;

病株莖基部有黑褐色病斑,稍凹陷,甚至乾裂,莖基部病斑逐漸向上發展,致使莖上部分嫩尖傾斜或下垂,最後整個植株枯死。剖開病莖,病斑由綠色表皮逐漸向內部延伸,變為水浸狀,最終變為黑色。

並不是所有的發病過程都有2個經歷,有的蠶豆在根腐後,直接青枯,沒有產量;

蠶豆根腐病致大面積死苗,減產達90%,如何高效防治?注意以下3點

蠶豆莖基部從外而內病變過程

三、防控方法

根據前面所說的侵染流行規律我們可以知道,蠶豆根腐病,不僅可以通過土壤中的菌源、病殘體,隨雨水灌溉傳播,還能通過帶菌種子進行傳播。因此防控蠶豆根腐病主要通過處理種子以及種植土壤的方式去解決。

1、農業防治

選擇抗病品種,避免在病害多發區域引種;實行輪作,前茬作物優先選擇蔥蒜類,避免與豆科作物連作;合理施肥,多施有機肥,磷鉀肥,忌偏施氮肥;起壟覆膜栽培、精細整地、加強排灌、適時早播,有效控制土壤溼度,減輕病害的流行程度;苗期、花期最好隨水施藥,預防病害的發生

2、化學藥劑防治

在蠶豆種子播種前;用4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 、8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4 %惡霜靈可溼性粉劑 、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 、

70%三唑酮乳油劑,50%嘧菌環胺、30%苯甲丙環唑等進行拌種,以後面3種效果較好,死亡率減少40%以上。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連作田植株死亡率仍達50%,輪作田中也達20%。由此可見,單純依靠殺菌劑拌種並不能較好地防治根腐病的危害。

在播種的過程中;可以用敵克松可溶性粉劑拌細土,將其均勻在種子表面進行撒播,之後在進行蓋土,這樣能夠減小蠶豆苗期的死亡率。

蠶豆生長期隨水施藥;防治根腐病,主要還是以灌根為主,讓藥液滲入蠶豆根部。在灌溉完成前,用58%甲霜靈·錳鋅、50%異菌脲、72%錳鋅·霜脲、甲霜靈+福美雙按(5:1)等藥液倒入灌溉水中灌根。

蠶豆根腐病致大面積死苗,減產達90%,如何高效防治?注意以下3點

3、生物防治

傳統的化學藥劑的防治並不能有效控制根腐病的發生,對於交替使用化學藥劑防治沒有效果的嚴重地塊,建議可以試試生物防治的方法。有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桿菌B6對病原菌株具有較好的抑制效果,但是並沒有通過大規模的田間試驗,只是未來防治過程中的一大方向。

蠶豆根腐病致大面積死苗,減產達90%,如何高效防治?注意以下3點

枯草芽孢桿菌B6對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總結

蠶豆根腐病是蠶豆生產中的主要限制因素,常常導致減產絕收。根據蠶豆根腐病的發生規律我們可以知道,防控根腐病最重點的就是在農業防治的基礎上,抓好種子和種植土壤的藥劑處理,減少菌源。在此另外給大家提2點建議:

1、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微生物數量和活性,促進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同時還可產生代謝調節物質,增強蠶豆對病原菌抵抗能力,減少根腐病的發生。

2、在根腐病嚴重的田塊,基肥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再加入硅肥+複合微生物菌劑;硅肥能夠促進蠶豆髮根,增加根系的數量;此外,硅肥可以使蠶豆產生一種較強硬的硅化細胞,成為天然機械屏障,使病菌難以侵染,從而增強植物的抗病性。複合微生物菌劑,含多種有益微生物,能夠增加土壤細菌、放線菌數量,減少土壤真菌數量,進而實現防治根腐病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