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沒熟到可以加微信好友的程度

吐槽青年出品


我們還沒熟到可以加微信好友的程度


常有人說,我的微信好友已經突破5000人上限了,再加好友的話,要麼刪一些人,要麼換一個號。我問,5000人的好友,你都認識嗎?都是你的好友嗎?回答都是:當然都只是一面之交,只是見個面就加好友了,甚至根本沒見過面,只是慕名而加的好友。微信好友中的人,多數並不認識。刷著刷著,看著那些陌生人的嘮叨,經常懷疑自己刷了一個假朋友圈。

有時真是很尷尬,素不相識的人,上來就要加微信好友。可這似乎已經成為社交媒介時代的一種基本社交禮儀,不再掏名片和記手機號,而是掏出手機互相關注微信。有時明明不想加好友,可人家手機已伸過來了,其他人也都在熱情地掃描二難碼――這種明明不想加卻不好意思拒絕、明明很陌生卻假裝熱情的感覺真彆扭。加了,怎麼辦呢?走了就立刻刪除,會顯得很失禮,而讓一群陌生人圍觀自己的朋友圈狀態和日常生活,又覺得很不合適,那隻能不把朋友圈當朋友圈了。

隨便加微信好友,並沒有讓我們的朋友越來越多,而是一種無效的社交,甚至隱藏著很多風險。熟人朋友間會有一種默契和信任,一般不會把你的朋友圈信息截屏外傳,陌生人之間可能就缺少這種信任感了。

如今的社交似乎基本不用名片了,我真覺得名片是一種陌生人社交的合宜交流方式,既瞭解了彼此的職務身份,留下了聯繫方式,又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有事就電話聯繫,性情相投會走得更近,從而真正進入彼此的朋友圈,而沒什麼事就不會發生聯繫。朋友關係是一個交互漸進的過程,關係會隨著日常交往的增多而變得緊密。而隨便就加微信好友,則放棄了必要的過程。這種沒有距離分寸感的社交方式會帶來很多問題。正如現實中的人們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會有安全感,心理學對“安全距離”有專門的定義,而陌生人社交也需要保持距離,隨意加好友則模糊了這種距離。

著名的約哈里窗戶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取決於對方暴露的程度,對每個人來說都可能存在這四個區域:自己瞭解、別人也瞭解的開放區域,別人瞭解、而自己卻不瞭解的盲目區域,僅自己瞭解、卻從不向別人透露的秘密區域,自己和別人都不瞭解的未知區域。人際交往好壞,在很大程度上由相互之間“自我暴露”的程度所決定。這說明,要有好的人際關係,須有適當的自我暴露――但隨意加朋友圈帶來的問題是,陌生人面前過度的自我暴露。雖然朋友圈有分組功能,朋友圈中還有更小的朋友圈,可以根據關係的遠近進行不同程度的自我暴露,但分組是一個隱秘而非公開的行為,誰也不知道自己在別人的朋友圈中被置於何種分組,分組本就是對朋友圈功能的一種顛覆。

社交一大忌諱是,交淺而言深――隨意加朋友圈也是“交淺言深”的一種表現,一見面就加好友,一加好友就以為親近了,一親近就口無遮攔。朋友圈“好友”氾濫成災,帶來的一大問題是,我們每天都在朋友圈跟陌生人講著心裡話,對親人和朋友卻無話可講了。

隨意加好友,實際上也異化了微信朋友圈原先的意義,而使相對隱秘、私人、封閉的朋友圈變成一種公共空間,使自己過多地暴露在大眾審視之下。很多時候發的朋友圈內容已脫離了朋友分享,而成為半公共發言,因為受眾是半公開的,傳播是不可控的――很容易從不熟悉的微信好友傳播到公共平臺。實際上,如今的朋友圈也早已失去了原初的社交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