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沒有一個初中生能逃過破窗定律!一定提醒孩子

心理學家:沒有一個初中生能逃過破窗定律!一定提醒孩子

1

意料之外的一個漫長假期,讓父母們有了更多機會來觀察自己的孩子,同時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前一天晚上說了早起,結果第二天早晨叫不起來,明日復明日,最終一整個寒假都在睡懶覺;

寫作業的時候,要麼看看手機,要麼看看電視,直到假期餘額不足,才開始瘋狂趕;

難題每次都解不出來,索性不管了,整張卷子的分數可憐巴巴;

......

放縱一時爽,殊不知,人生大廈的坍塌,就在於這一次次的放縱。從一塊碎了的玻璃開始,直到一發不可收拾。

這些現象,用老話說,就叫“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專業的名字——破窗效應。

心理學家:沒有一個初中生能逃過破窗定律!一定提醒孩子


2

破窗效應,起源於心理學上一次非常著名的實驗。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

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

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

一間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牆上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在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會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垃圾,絲毫不覺得羞愧。


這就是“破窗理論”的表現。

心理學家:沒有一個初中生能逃過破窗定律!一定提醒孩子


生活中我們自己也時常會這樣,比如穿上新鞋子的第一天,總是會十分小心,可一旦弄髒一點,之後就不會在意了,最終白鞋子變黑,汙漬斑斑。

自律很辛苦,而放縱很簡單。放縱第一次,就會有後邊的無數次。

破窗效應,就是抓住了人性的弱點,讓意志力不堅定的人,陷入泥潭,再也無法翻身。

3

破窗效應放在孩子身上,有多可怕?

首先就是自我放棄,走向渾渾噩噩的一生。

許多初中孩子,開始接觸到大量社交網絡、電子遊戲的誘惑,並且越陷越深:

在吃雞的勝利中找尋成就感,在網絡聊天中尋求共鳴;刷抖音刷到手機發燙,學著網紅的樣子幻想著一炮而紅。

可若與他們聊一下學習,聊一下未來的目標,要麼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要麼心浮氣躁拒絕溝通。

孩子們的辨別能力還不成熟,他們眼裡的舒適區,其實早已四面漏風,岌岌可危。

更可怕的是,破窗效應會打破孩子們本就脆弱的人生底線,走向犯罪道路。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近年來,未成年暴力犯罪的頻發,就是第一扇窗戶的破損。

生活在負能量和暴力環境中的青少年,不知不覺內心已埋下犯罪的幼苗,隨著日常教育的缺失以及與人矛盾的激化,幼苗一天天成長,吸收著周圍的負能量,最終伴隨著怒氣的爆發,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

心理學家:沒有一個初中生能逃過破窗定律!一定提醒孩子


一石激起千層浪,若不能在第一扇窗戶破掉時就立刻將其修葺完整,那麼就將會迎來接踵而至的破窗。

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

面對孩子第一次撒謊、第一次逃學、第一次說髒話、第一次動手......,如果父母們沒有及時介入,幫助孩子修正自己的行為,後果將不堪設想。

4

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告訴孩子:

當你享受著睡懶覺的舒服時,早起晨讀的人已經多賺了2個小時;

當你躺在沙發上與手機為伴時,看書學習的人在品嚐知識的甘甜;

當你渾渾噩噩一生,後悔莫及時,自律的人已經實現了每一個目標,內心無愧。

心理學家:沒有一個初中生能逃過破窗定律!一定提醒孩子


墮落很可怕,更可怕的是你已經習慣這種得過且過的生活。

《自律力》裡提到:人們難以自律,其實往往是陷入一種“今天很特別”的誤區。

可是,你浪費的今天,是許多人奢望的明天;你現在過的每一天,都是餘生中最年輕的一天。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有著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成為破罐子,我們應該蒸蒸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