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長壽小鎮”多美景美食 木版年畫是靚麗名片

惠民縣清河鎮古因大清河而得名,它在濱州文化版圖上分量不輕——它是惠民縣五大古鎮之一,五代時棣州城曾搬遷至這裡的古城馬村一帶;清河鎮木版年畫有300多年曆史,畫店曾多達60多家;白龍灣有黃河山東段上最早的險工,始建於1857年;古渡口上名人名事多,如1947年秋陳毅、粟裕在此“攜萬民過河”……

黃河清河鎮段長10.5公里,流經12個村。該鎮現有百歲老人兩名,80週歲以上老年人達到788人,是名副其實的“長壽小鎮”。近年來,清河鎮重點打造了沿黃河萬畝苗木花卉基地等“三個萬畝”基地,古埠更發新韻。

惠民“长寿小镇”多美景美食 木版年画是靓丽名片

黃河清河鎮段景色宜人。

沿黃曆史:

清河鎮年畫有著300多年曆史,該鎮曾“家家畫店、戶戶印刷”,經過手藝人王聖亮的堅守、創新,清河鎮木版年畫煥發新生

清初,藝人王畫三輕挑著擔子,口唱著歌謠,從天津薊縣來到了繁華熱鬧的清河鎮。隨著版畫技藝的散播,清河鎮逐漸“家家畫店、戶戶印刷”。

清河鎮年畫第21代傳人王聖亮介紹,當地年畫最為繁盛時,街上畫店曾達65家,單王氏家族就有38家。清河鎮年畫一度與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並稱為中國北方三大木版年畫,吸引鄒平、章丘、滄州等地的畫商紛紛前來訂貨。

在王聖亮的百年版畫收藏中,有小康喜慶的抱魚娃娃,有百年前的《炮打日本國》,還有近年創作的《孫子行跡圖》、《白龍灣傳說》。尤其這《炮打日本國》年畫的內容能說明,當時年畫就像如今的報紙一樣,能敏感地反映時事。

隨著工業印刷的通行,木版年畫日漸衰落。如今的清河鎮年畫幾乎全靠王聖亮一人堅守。在“連哄帶騙”下,王聖亮才收下了第一個徒弟——自己的侄子。為重塑輝煌,王聖亮曾北上楊柳青、南下楊家埠潛心學藝,再融合兵聖孫武、胡集書會、魏氏莊園等本地文化,重新進行年畫創作。其中的代表作《孫子行跡圖》就十分精彩,它是王聖亮以孫子文化為主題,製成的包括賜姓封採、敬獻兵書、吳宮教戰、經國治軍、破楚入郢、飄然歸隱6部分在內的孫子文化系列年畫。

如今,清河鎮木版年畫已多次參加在香港、上海等地舉辦的展覽,並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社、香港鳳凰衛視等媒體進行過跟蹤報道,受到東南亞、歐美、日本、韓國等海外各界人士的青睞,古老的藝術煥發了新生。

年畫外,該鎮留下的歷史財富還有很多。如袁化忠墓埋葬的是明代鄉賢袁化忠,他是彈劾魏忠賢的名臣,被閹黨誣陷冤死獄中,崇禎時得以昭雪。抗戰時,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何魯麗與其母親、姊妹被日本侵略者綁架,曾被囚禁在清河鎮。

惠民“长寿小镇”多美景美食 木版年画是靓丽名片

清河鎮木版年畫製作。

沿黃傳說:

白龍灣有黃河山東段上最早的險工,白龍、黑龍鬥法的故事傳承至今,載入《惠民縣誌》

在清河鎮,有一處黃河河道,忽呈南北走向,急彎處有一深潭,名曰“白龍灣”,民謠素有“開了白龍灣,先衝武定府,後淹陽信縣”的說法,可見其險要。這裡有黃河山東段最早的險工,還有白龍與黑龍鬥法並犧牲的傳說。

相傳,白龍灣北有個呂家莊,村民呂老彎以種菜為生。這天,老漢家來了個青年,自稱是從河對岸來討生活的,只要管飯就行,不要工錢。呂老彎收留了他。這年輕人聰明、勤快,撒種、間苗、鋤草,樣樣精通。

可呂老彎有個疑問,平常不見年輕人幹活,可活卻一樣沒落下。這天,呂老彎謊稱去趕集,躲在大樹後瞅著。只見年輕人走到井臺邊,一晃就不見了,接著從井裡鑽出一條銀光閃閃的小白龍,龍頭立在井沿上,身子順在井裡,一晃龍頭,井水就灑向菜地。眨眼工夫,就澆了一遍。

呂老彎追問,小夥子坦白了,原來他是天上的一條小白龍,因犯了錯被玉帝貶在這看大堤。他對呂老彎說:“三天後黃河要發大水,有條大黑龍要藉著漲大水搶我的窩,從這裡決堤入海,請你助我一臂之力。”

可沒想到,在二龍纏鬥時,呂老彎卻說錯了“口訣”,導致小白龍失敗,黃河決口了!洪水如猛獸,成千上萬的人正在堵口子,可不管投下多少東西,都被急流沖走了,怎麼也堵不住。

就在這時,人群中衝出一個穿白衣的小夥子,大聲喊道:“閃開!”一個箭步,跳進豁口裡,他的身子就像一堵牆,河水霎時就被堵住了。人們驚呆了,白衣小夥說:“快向我身上壓土!”人們這才清醒過來。於是含著熱淚,向小夥子身上壓土,一筐、兩筐……大堤合攏了,築平了,沿岸的百姓得救了,可再也看不見年輕人。人們說,他就是幫呂老彎幹活的那個青年人,是一條小白龍。從此,這個水灣就有了名字,叫“白龍灣”。為紀念小白龍,人們還在堤外修了“白龍廟”。

今天,白龍灣傳說已形成文字,載入《惠民縣誌》,而白龍灣開發已被納入《惠民縣旅遊開發總體規劃》中。

惠民“长寿小镇”多美景美食 木版年画是靓丽名片

生產豆腐皮的作坊每天都很忙碌。

沿黃旅遊:

清河鎮既有杜橋豆腐皮、野金菊茶飲、黃金梨等美食,也有成片的採摘園、萬畝苗木花卉基地,美景美食造就“長壽小鎮”

天然豆香、醇香可口、口感微甜且筋道獨特,這就是杜橋豆腐皮,它是“到山東最想品嚐的100種美食”。它選用上等的綠色優質大豆和獨有的天然純淨黃河水為原料,經選豆、浸泡、磨漿、煮漿、點滷、潑汁、壓榨、揭皮、入味(調製)和攤晾等十幾道工序精製而成。皮薄、不粘、筋絲好、捏不成坨,甩、煮不斷,是杜橋豆腐皮的特點。

美食背後,還有一個曲折故事。相傳百年前,惠民縣清河鎮杜橋村杜家老三杜延傑自小習武,行事仗義。一次,他得罪了當地土匪,為免牽連家人,逃難去了天津,在一家豆製品廠做了三年學徒。學成後返鄉,杜延傑開了村裡第一家豆皮坊。就在生意日漸紅火之時,杜延傑的大哥被土匪綁票,家中積蓄一掃而空。為東山再起,杜延傑打破了“技藝不外傳”的傳統,傳授的徒弟越來越多,豆腐皮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上世紀80年代,村裡出現了“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製作忙”的景象。而今,杜橋豆腐皮已經從家庭作坊發展為現代企業,銷量越來越大。

除了豆腐皮,清河鎮的“三紅小人參”胡蘿蔔、野金菊茶飲、黃金梨也是值得品嚐的美食,而300畝野金菊種植基地、成片的黃金梨採摘園更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而或許正因為這美麗的沿黃生態和可口的沿黃美食,清河鎮里長壽老人眾多,目前該鎮8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788人,是名副其實的“長壽小鎮”。

如今,依託這些沿黃資源,清河鎮將重點打造沿黃河萬畝苗木花卉基地等“三個萬畝”基地,重點發展沿黃農業示範園和旅遊度假村,保留並重點包裝清河社區2至3個黃河民俗村落,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在全鎮形成具有相對規模的沿黃旅遊經濟產業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