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企業的沉思:疫情倒逼中國推進中國供給側改革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給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挑戰和深刻變化。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一批大型科技平臺和金融科技企業藉助自身平臺、技術優勢,快速調配其自身特有的信息流、商品流和資金流,創新產品和服務,成為穩經濟、穩信心的重要支持力量。與此同時,人們的工作、生活習慣發生重大的變化,有明顯的向線上遷移的趨勢,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已然全面滲透到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而作為經濟血脈的金融行業,新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悄然開啟。


下沉企業的沉思:疫情倒逼中國推進中國供給側改革


可以看出,這次疫情的爆發,給我們一個重新審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如何進一步深入推進和完善的機會。


近年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線。創新作為新一輪的發展動力,成為了供給側大力發展之關鍵。在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之下,供給側紛紛投入鑽研管理創新,以及技術創新,從而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更好創造適應需求的有效供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就是要完善市場機制下如何更加有效的解決市場供與求的關係問題。在多數情況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多的是依賴有關政策的出臺,以及市場週期性反應進行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否成功的社會驗收標準應當包括社會滿意度,市場商品價格的穩定性,和非常時期是否有非常手段,在非常短(及時)時間內提供市場呼喚的“必需商品”供應充足等因素。


下沉企業的沉思:疫情倒逼中國推進中國供給側改革


伴隨著百姓購買力上升和零售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深入,消費漸成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此次疫情對消費的影響恰恰又較大,很多企業處於停滯狀態。即使出現了拐點,消費動能能否迅速提上來也很難說。


因此我們要抓住“宅經濟”帶來的新機會。


下沉企業的沉思:疫情倒逼中國推進中國供給側改革


這次疫情正倒逼供給側很多行業‘觸網’轉型,消費的供給方式會由此發生很大的變化,這次疫情從某種意義上加快或催化了這樣的變化。


高新技術在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


面對疫情“大考”,大中小企業紛紛因時而動,通過機器換人、技術改造、智能平臺等方式展開自救,不斷增強自身“免疫力”,努力化危為機。


2月10日以來,中國多地企業陸續復產復工。


下沉企業的沉思:疫情倒逼中國推進中國供給側改革


在江蘇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質檢車間內,10臺無人值守的自動化檢測設備24小時連續運轉,其中的機械手正迅速將零件進行流水線式拍照、檢測、轉面。


這些設備是中國國內自主研發產品,一個小時內可檢測9,000個零件,比人工檢測效率提升近10倍。


平臺經濟引導生產生活進一步數字化


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按照防控要求,人們紛紛隔離在家,線下商業快速遇冷。在這個過程中,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平臺經濟發揮出了特有的功能,紓解了老百姓焦慮。例如,今日頭條為人們提供了獲取抗災防疫的一手信息;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提供在線購買生活用品;抖音和騰訊提供各類娛樂節目;花唄、網商貸、微粒貸提供流動性資金支持;網商銀行等在為微型企業以及“小店”提供資金支持等。


下沉企業的沉思:疫情倒逼中國推進中國供給側改革


而在疫情之後,這些在特殊時期發揮作用的平臺新產品、技術、模式勢必持續影響社會生活。疫情之下大量老年人、農民等用戶開始熟練使用互聯網,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可能從目前的61.2%進一步拉昇到美、日、韓等互聯網發達國家的水平,即80%左右,“數字鴻溝”會被加速填平。


金融行業亟待供給側改革


對於金融行業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成為一次“危中尋機”的考驗,既面臨巨大挑戰也可能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和動力。正如2月7日,在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針對疫情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外匯局局長潘功勝指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是一項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金融供給側改革的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下沉企業的沉思:疫情倒逼中國推進中國供給側改革


最後,競爭格局方面,這次疫情的發生,其實可以類比一次市場化的供給側改革。過去幾年,通過行政化的供給側改革,關閉了一批散亂汙落後產能,大型國企的市場份額不斷集中。而本次疫情則是一次市場化的供給側改革,一些資本實力弱、管理落後、抗風險能力差的企業自然被市場淘汰,那些受到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將出現集中度上升的現象,龍頭公司進一步收益。


下沉企業的沉思:疫情倒逼中國推進中國供給側改革

(作者系經濟學家、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發改委中國發展50人、國新智庫中國經濟30人、浙江民營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上海中和正道集團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