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身處南方的明長城 揭開600年前屯堡關隘的故事“青巖古鎮”


這些年細數走過的古鎮也是著實的不少了,從江南周莊、婺源古鎮、西塘等等,無不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但是你可曾見過有長城護衛的西南邊陲古鎮?說實話,這樣的古鎮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因此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它就是位於貴州的青巖古鎮。

走近青巖古鎮的南大門,最初吸引我的不是巍峨的門樓,而是那盤踞在山坡上的長城,這種感覺猶如讓我看到了北方萬里長城的景觀,眼前的門樓如同北方長城的一道關隘。但是身邊的環境提醒我,這的的確確是在西南邊陲的南方。

青巖古鎮的長城很新,這在我心中充滿了疑惑,更確切的說是質疑。經過六百年的時間磨礪,長城那裡是會這般景象?經導遊解釋,這裡的確是明代建築,只不過是經過維修後太顯新了。

身在南方的青巖古鎮,為什麼會有長城這樣的軍事設施呢?這就要從它的歷史說起了。最初這裡確切的名稱不是“鎮”而是“屯堡”,“屯堡”一詞源於明初朱元璋的調北征南時期。屯堡的實際意義是屯兵的軍事要塞。

明洪武十三年,雲南梁王巴扎刺瓦爾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率30萬大軍徵南,經過3個月的戰爭,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經過這次事件,朱元璋認識到了西南穩定的重要性,於是命30萬大軍就地屯軍。

《安順府志 -- 風俗志》載:" 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 "。"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 "。30萬漢人因此在此地生根發芽。

定廣門初建於明朝天啟年,是青巖軍事古鎮的象徵。清順治十七年即1666年,班麟貴之子班應壽子承父職(土司),增建定廣門,清嘉慶三年(1798),武舉人袁大鵬重修,城樓為三開間重簷歇山式頂木結構,屋頂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飾,定廣門城牆牆體上設有垛口炮臺,遠看城牆雄偉壯觀、氣勢恢弘,是古時貴陽南面最重要的軍事防線,俗有“築南門戶之稱”。


歷史上青巖古城四門內外有八座牌坊,現保存的只有南門外的“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壽坊”和北門外的“趙彩章百壽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築造型基本相同。

走入古鎮幽靜曲折的通道,青巖古鎮除了城門城牆以外,所有的巷子兩旁的牆也都是石頭砌成的,整個古鎮依山坡而建,錯落有致,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已光可鑑人,如鏡面般泛著青黑的光芒,給街巷帶來一種獨特的時空感與神秘感。電影尋槍的外景地就是在這條小巷中。

趙以炯是貴州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踏進這位光緒狀元的府第大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門楣上那塊木質牌匾上蒼勁的“文魁”二字。從門口可以隱約瞥見懸掛在正堂牆壁上的趙以炯畫像。


在青巖古城是一座包容之稱,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你從遍佈古鎮中的19座宗教建築就可以看出,它不僅有道觀、寺廟還有天主教教堂,萬壽宮就是眾多宗教建築中比較顯著的一座。

萬壽宮建於清康熙年間,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最早並不是一座道觀,而是江西會館,為南來北往的商賈之所,後來改造為道觀。

萬壽宮內建有一座戲臺,戲臺周邊的木雕精美絕倫,內容為“鴻門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軍旅文化特色。

青巖古鎮如同一本脊背泛黃的老書,每一塊石板、每一座建築,甚至是那一磚一瓦,彷彿都在向來者述說著那六百年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