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鋒:無需對市場中期表現過度悲觀 繼續看好“新經濟”主線

中證網訊(記者 張利靜)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董事總經理王漢鋒10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對20世紀全球最大的三次疫情,即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的疫情情況、傳播以及對經濟和股市的影響進行分析,結合當前中國疫情控制領先海外的局面,中金公司認為無需對市場中期表現過度悲觀,中期繼續看好“新經濟”主線。

首先,從疫情概況來看,上述三次全球疫情都是傳染性強、涉及地區廣、全球累計致死大致規模都在一百萬或以上的大疫情;疫情從暴發、達到頂峰、到逐步平息,都經歷了半年以上甚至長達兩年以上的時間;從演進的波次上看,首次暴發到後續演進可能都經歷了兩波衝擊;西班牙流感當時可能主要靠陸地交通、軍隊調動等傳播,而後兩次疫情隨著交通方式的發達和多元化,全球範圍傳播更快;致死率方面,西班牙流感致死率相對較高,後續兩次疫情雖然傳染性強但致死率大幅降低;醫療技術提升、疫苗技術的發展等因素越來越重要。

其次,從經濟影響來看,這些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都疊加了同期其他因素的影響因而難以確切區分開,不過三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可能是依次遞減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對經濟衝擊可能較大,研究文獻顯示當時美國經濟增長階段性下滑可能達10個百分點;1957年的流感疊加當時為應對通脹而進行的政策緊縮影響,階段性降速也較為明顯。美聯儲部分文獻對當時衰退的描述基本沒有提到疫情的影響,可能是疫情對經濟衝擊並非最主要原因,有文獻研究顯示當時疫情對美國GDP影響大概在1個百分點左右,後續在政策支持下經濟快速恢復;而1968年由疫情產生的影響可能更小,雖然同期經濟也逐步回落,但更多是受其他如政策緊縮等因素影響。2006年世界銀行一篇總結分析疫情經濟影響的文章估算,在疫情影響的當年,在溫和(類似1968年疫情)、中等(類似1957年疫情)、嚴重(類似西班牙疫情)的三種情形下,全球當年GDP受到的影響分別在0.7、2.0、4.8個百分點,其中發展中國家因受治理能力、醫療體系完備性等因素制約,受疫情衝擊可能要大於發達國家。

最後,從股市表現來看,疫情造成負面衝擊,低估值能提供緩衝。美國股市在1917年已經大幅回調,在西班牙流感在美國演進的1918年股市總體平穩,1918年底至1919年上半年一度大漲;1957年底美股回調約20%,當時可能同時受到疫情及經濟衰退共同影響,後續隨經濟復甦而快速恢復;1968年美股也受到疫情衝擊,但後續持續的回調則主要受當時經濟週期的影響,其中回調幅度大部分都來自估值的貢獻;當時疫情首發地香港,股市在前一年受經濟大幅放緩影響已經大幅回調,在疫情暴發當年反而表現平穩,在經濟復甦後大幅反彈。

王漢鋒進一步分析,當前疫情傳染性強、目前在中國致死率高於普通流感,對海外地區依據不同體系的社會治理能力、醫療體系完備性、政策應對空間等因素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考驗,基準情形是其全球範圍的影響可能會介於2003年非典及1968年香港流感之間,對中國外需影響部分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衝擊下海外需求按下“暫停鍵”,後續動態仍需高度關注。

王漢鋒表示,疫情海外升級將通過需求及供給兩條線影響中國,不過中國疫情控制領先海外,當前市場估值偏低,政策潛力仍較大,無需對市場中期表現過度悲觀。短期配置“純內需”應對海外疫情升級,中期繼續看好“新經濟”主線,短線波動提供低吸機會,中國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依然是值得投資的中長線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