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英、宋一坤、葉子農,不斷強調的實事求是,究竟是一種什麼境界?

何人一生不是虛度


因為大部分人只要沒有經過刻意訓練,一定做不到實事求是。不實事求是才是人的一種本能。


01 追求效率的大腦機制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以為「實事求是」很容易做到。實際上恰恰相反,就因為它極其難以做到,才會被反覆提及。

有一種疾病,叫做「裂腦人」。簡單來講,就是左腦和右腦之間的神經聯繫被破壞了。相當於只能獨立工作,而不能同時協作。

認知神經科學之父邁克爾·S.加扎尼加,在研究「裂腦人」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答案。


就是左腦有一個「解釋器」的功能。


由於右腦獲取的信息沒法進入到左腦。所以,當左腦面臨這種空白信息時,會迅速根據當下的場景,編造出一個符合邏輯的故事出來。


由於這個速度極快,我們心理上甚至都沒有意識到,就已經接受了這個故事。


比如,劉冰退股以後,發現伯爵公司的要約收購,馬上就開始基於這個新信息推斷自己被騙了。自己錯過了發財的機會。


他不會停下來回到當時退股的場景中去思考。


從進化心理學上也能印證,為什麼人會進化成如此的思考邏輯。因為對於我們來說,生存才是第一位的,而不是精確。


所以,我們經常需要去描繪一些「故事」,會規避可能的風險。


比如,大樹後面的影子,你不知道是灌木叢還是獅子老虎,這時候的最優解,就是解釋成是獅子老虎,抓緊逃命。


你會在心裡根據你看到的樹、看到的陰影、看到的各種各樣的信息,編造出一個可能的故事。


這種機制已經變成了一種本能。


你看到一個人笑,到底是開心的笑,還是不懷好意的笑,還是傷心的笑?人真的能分辨出來嗎?


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人根本分辨不出來。。


人只能通過具體的場景,來判斷對方當下的心態是什麼樣的。


不懷好意的笑,一定是吊兒郎當,可能有些輕浮的動作。傷心的笑,可能就像劉冰一樣,發現檔案是白紙以後,笑自己愚蠢。


這種底層的大腦機制,已經決定了我們在生活中,默認就是無法做到實事求是的。


02 怎麼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呢?


①意識到自己無法在所有時間所有空間都能做到實事求是的前提


很多「聰明人」犯的最常見的錯誤,以為自己聰明到可以超越人類的本能。甚至把自己封神,開始崇拜自己。


只要是人就必然會受到人本能機制的限制。


只是可以通過方法,讓我們在一些特別的場景,特別的時間和空間裡,能夠更加理性的決策,避免這種本能的影響。


但不代表是在所有的時間和空間下都能做到如此。

就跟《壞血》這本書,講了獨角獸女版「喬布斯」,如何一人之力把整個硅谷都欺騙了的故事。有無數知名度的投資人上當。裡面有太多的聰明人。


很多人相信這個故事,僅僅因為有各種各樣的權威背書。但是這些權威實事求是,認真調研過這個項目嗎?實際上並沒有。只是覺得這個女版喬布斯,實在是太有個人魅力,很容易就被說服。


②概率



之前的文章提過,丁元英每次做決策都會講一個概率問題。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把所有的變量都估算出來,只能說預估的方向是大概率要發生的,最終也確實發生了。但是不代表在這個過程中,其他的可能性不存在。


這其實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思考。


誰說你林雨峰就不能失敗?雖然過去獲得的榮耀無數,也有很好的名聲。


但是這一切能保證他不會失敗嗎?不可能。


如果這句話單獨拎出來,他會否認。但實際上他內心裡卻這麼覺得。


他是如此的驕傲,以至於當這個結果出現的時候,他內心裡放不下。甚至最後都沒有原諒自己。


將自我凌駕於現實之上,最終成了修羅地獄。



我是李撒歡,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用理性發動對基因和模因的叛亂。


李撒歡


首先了解這三個人物的,估計都是寥寥無幾!更不用談他們反覆強調的核心思想。

該三個人物分別是作家豆豆的三部書的男角色。



其順序是第一部《背叛》男主角宋一坤,1995年創作,講述商界奇才將自己策劃入獄,出獄後以其神乎其神的計劃實現自己的財富增長,並於女記者一見鍾情的故事。



第二部《遙遠的救世主》男主角丁元英,2005年創作,講述丁退出私募基金後送給女警察芮小丹的"救贖神話",其標誌性的思想"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第三部《天幕紅塵》男主角葉子農,2011年創作,講述葉子弄以自己深邃洞明的思維幫助死去的朋友財富危機。並大量篇幅去探索了一個核心思想"見路不走"。這也講豆豆的書中人物的思想創作推向了一個制高點。

在我看來這可以說是豆豆的商戰三部曲,此三人物秉承著思想遞進,脈絡一致的人物形象。其實就是一個人不同年齡階段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反向思考。其實是一個人物!

葉子農提出見路不走,其實就是實事求是的另一種說法。從唯物主義的視角到獨特的個人見解。"見路不走"其實更有人性的敬畏,有自我處事的自知之明的取捨。為可為之事。但是如何判斷是否是可為之事。這就要回到條件的可能性上。這裡也就可以繞到西方哲學思辨裡。知識是通暢的,沒有門戶之見,只有規矩為本!

這個價值理念和丁元英提的"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是一脈相承。這種將三教融通的言語機鋒。隱藏著一個很晦澀的邏輯。自然的運行是規律背後的既定神意,人可以窺視這個規矩,應用,觀照這個規矩,透視,如如不動地理解它。

豆豆在創作宋一坤階段並未有足夠深刻的理論建樹。畢竟成書時間在1995年。那個時候豆豆對的唯物主義思想和作家應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開始啟航。但是其揭示的客觀規矩的創作思路和結構的構思,很有創造力。

其實這個客觀規律的思想可以用《遙遠的救世主》裡丁元英的一段話去理解:一雙剝離宗教,文化,政治,傳統,道德之分別的眼睛,再如實觀照政治,宗教,傳統,把文化,道德顛倒的真理再顛倒過來。隨便怎麼寫都是新意,深度。它的價值等同於毒品,這就是錢,名利,成就,價值,隨便你說什麼!

2018-4-3 追加回答

豆豆 李雪,筆名豆豆, 1970年出生,高中文化, 油田作家,1995年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說《背叛》,迄今陸續有《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三部作品問世。 關於豆豆,在網絡上找到的, 基本上只有如上信息。



背叛, 講述得是男主角和女記者攫取名利;遙遠的救世主,講述的是男主角和女警察創富神話;天幕紅塵,講述的是男主角和女演員生死眷戀! 三本書的連貫性和故事設計背後的作品主題,都要回到豆豆對創作的立意上。對超脫於現世糾葛的更高詮釋。

《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到《天幕紅塵》,是一個非常清晰,明朗的圖景:攫取名利---為愛入世---不求生不求死,平常過日子。 這正是她出發於紅塵之事,迴歸於生活之間,最後。但是關鍵在於她的方式,她這條探索的方式。從新讓人對知識與運用知識有了黑白分明的認知。這具有啟悟的指引作用。

說句實話,她的小說架構大但粗糙,故事有刻意營造氣氛與突出思考的生硬,也有突兀的劇情走向和主觀的人為附意。細細看去,未必是最好的作品! 但是坦誠來說,她的作品價值在於思想性,方法論裡的獨闢蹊徑,認知邏輯裡的參悟,這一點正是當下所欠缺的理性思考。能給人更多回味的自我反思。 所以,她走了逆現實路線, 在小眾群體裡成為熱門。 她並不迎合別人, 她只是在儘量完整地構築她內心的那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宋一坤---丁元英---葉子農, 就是一個人成長的思維遞進。尋求得悟之道,道來即有,道去我留。 不執著自我得失, 不矇昧停留於糾葛, 不避因循業果。葉子農到了什麼境界。說一個書中的細節。葉隨朋友去拜訪美國跨國公司的總裁。總裁準備好兩個難題來考驗他,說服總裁即可拿走現金百萬吧。說服不了就籤合同服從公司安排。題目還沒講,葉子農直接讓朋友先把錢裝起來,總裁很詫異,說"命題一真理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命題二唯有變是不變的"。葉子農直接說"你這個'唯有變是不變的'還變不變?",總裁想了許久說,你走吧! 這個不在'場'的思維透視力,直指問題核心。命題一是故意埋坑,有邏輯陷阱。命題二才是基礎原理,意在推導出立場,進而推導出立場觀點。葉子農直接跳出命題的立場,問題迎刃而解。這就是得悟。

最後葉子農走到了一個無羈絆,無障礙的領域,思想通暢,不在當下,這才是這'意義的意義'之'自'由。

豆豆從來沒有接受過採訪, 她在公眾面前, 幾乎是一個隱形人。 但是她的作品,呈現了她那個理想的人格,與這個需要關注,渴望關注,躁動於孤獨的世界,如此遙遠!生活是有多殘酷與詩意,那人生路上的江湖夜雨,十里街燈, 會有多少人守候著這不懼榮華的詩意呢?


Iago羽人


先上答案:他們說的實事求是主要是指客觀規律。

以《天道》中的丁元英為例,他一直在強調文化屬性,弱勢文化中的人,都屬於主體意識沒有覺醒,被傳統觀念束縛,所信奉的都是等靠要的思想,得救之道是期望有個救世主,而偏偏置客觀規律於不顧,客觀規律就是道,道才是救世主。所以當林雨鋒去質問他,殺富濟貧真能實現嗎?他說,不能,殺富富不去,扶貧貧不離,終歸結底,要靠自己。殺富濟貧的計劃,可以脫貧,但不能致富,終歸結底,這個計劃就是個現實版的灰姑娘,不過是向樂聖公司化點緣。言下之意,殺富濟貧,不過是為了滿足芮小丹所想要的神話禮物,既已緣起,不也就隨緣就勢。(參看 《覆盤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殺富濟貧計劃的心路歷程》一文)

丁元英、宋一昆等人的哲學裡面,多少都有點達爾文的進化論影子,這種精英主義式的強勢文化論可以讓他們自己活得遊刃有餘,能夠很冰冷鋒利的看到現實世界的罅隙,並很會利用這種縫隙為自己套利變現。他們質疑一切良善的動機,既無濟世之心,也無入佛門之念。於世間,於眾生,他們看得很透,唯一惶恐的是那顆心如何安放?


貓哥2019


這幾個人都是作家豆豆筆下的人物,作者通過他們的故事來引人入勝,完成某種思想的表達和詮釋。

所謂的實事求是,就是基於當下這個世界生態的演化,調頻共振。

人作為自然生態的產物,有三個生態左右著它轉承起合。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所謂實事求是就是如何洞察這三個生態緯度的變化,調整自己,不在一時一事上利益最大化,而是謀求更大時空內,調頻共振,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同生共贏。

人作為自然秩序之下,社會秩序之下的生命體,當我們洞察不了這些秩序,無法匹配到這樣的能力,資源就超越不了這些秩序,服從才能逢凶化吉,才是實事求是。

自我的覺悟來自身外看身,心外看心,先學會洞察自我,超越自我開始。明白哪些不可為,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從而達成某種與外界秩序調頻共振的身心重塑,這是實事求是的第一步。

開悟的意思並非是變了一個人,而是你開始知道,你是誰。

很多時候因為我們內心的秩序,百分之九十九是別人灌輸給你的。我們加入了這萬丈紅塵,被無數教育者引導者接收了世界秩序,然後你的一生就猶如浮萍。變化莫測,但是身不由己。分辨內心的最好方法,就是接收更多角度的觀念,然後細細品味。

有人告訴我:實事求是就是,重要的並不是你是誰,而是,你要成為誰。來重新組織你應該,做什麼人,交往什麼人,遠離什麼人;來定位你要去哪兒?什麼人適合你?什麼方式符合你?什麼趨勢值得利用。

核心信念是:你要去哪裡?你怎麼到達那裡,以什麼走位到達。不同的核心信念,投射出不同的一生遭遇;不同的邏輯體系,投射出各種少年得志或者大器晚成。

很多人大器晚成,就在於一直把仙人掌栽在了熱帶雨林;去了沙漠,你就牛逼了。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前提在於個人的理想是否順應了某個方面的社會需求,時代趨勢。所以實事求是就是某種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隨機應變的自如。生命才具備了很多可能性,富就是更多秩序之下的多元化,可能性……


對於任何規律,你只有看透它,才具備掌握、駕馭它的可能性;如果你看不透,只是看到了某個側面;那麼你的很多做法都成了碰運氣。

話說一個魔方的轉動遵從的是魔方的秩序,想要呈現什麼卻覺於轉動它的人,它想要什麼?但是如果轉動它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有很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而這個訴求還是變化的,你會怎麼辦?如何完成這個遊戲?

所謂升維打擊,可能就是超越這個遊戲本身,從現實的緯度來左右這些人,來達成。

所以再回過來看,自我的實現總是需要通過我們做人做事來呈現,表達,詮釋……再到左右,把握,掌控一些人和事的發展。如何通過改變自我,超越自我來實現調頻共振是第一緯度。那麼升維到社會生態秩序的緯度,如何把握,左右,掌控,重塑?這就是某種革命,顛覆,重生……比如行業,政府,國家。

以此類推,更高的緯度就是自然生態秩序。如何超越地球生態,尋找更高緯度的生態秩序空間?畢竟人的生命體需要空氣,陽光,食物,思想,感情……

話多必失,都是廢話。

還是轉故事的一些原話文字吧:

判斷是一種能力,是認識事物的能力。就像咱們好多人,我能跑,但是我不知道該往哪兒跑。能跑是一種能力,知道該往哪兒跑更是一種能力,咱們好多人都是跑了半天跑錯了,白跑。人家知道方向的人不用跑,慢慢悠悠散步都會比咱們先到達。

知識包括了定律和經驗,但現在討論的主題不是給知識劃分範疇,而是討論經驗與因果律的關係。見路不走是不唯經驗、教條,不是排除經驗、教條,不唯就已經包含了學習、借鑑。任何一個成功的經驗起初都不叫路的,走的人多了才叫路。見路不走是更接近科學的思維,不表示路就沒用了,對於不能理解見路不走的人,見路就走也不失為一種方法,至於能走到哪裡就得靠碰運氣了。人是懶於動腦、勤於動心的,喜歡把某個條件放大為成因的全部,這樣容易比照,容易獲得信心。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家都是人,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別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都是人’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只有我具備了別人能做到的全部條件,我才可能做到,而事實上我很難悉數複製別人的條件,只有根據我的條件去做我能做到的,才是不脫離實際的。

如果事物都是肉眼能看到的,那就簡單了,相信誰也不會傻到不看路標見路就走。問題是很多事物是需要用思維的眼睛去看的,識別一條馬路簡單,識別一條思維的路就不那麼簡單了,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可比性。思維的認識方法,中國人叫解放思想,世界人民管它叫智慧,佛教稱之為開天目,可見比肉眼的認識要困難得多。

人性有弱點和優化:凡是利我的屬於弱點,凡是利他的屬於優點。緣起與自我,分為兩個相,利我的叫我相,利他的叫他相。凡是我相的行為模式都是低效的。凡是他相的行為模式都是高效的。 關心和利益是建立信任度的最佳途徑。如何在溝通的過程中植入關心和利益是提高溝通效率最高效的法門。

所謂的正能量就是無我相有他相。所謂的正確的人生方向就是以成就別人為導向。一般情況下:以我相關有智力沒智慧,以我無關才能呈現智慧。塑造自己被別人利用的價值,主動創造為別人服務的機會。幫別人得到他想得到的, 你就有可能得到了你想得到的。

從一個更宏觀、更大智慧的角度講,怎麼樣讓所有人都為了私去努力,而成就了你的更大的公,而你這個更大的公里面,有更大的私呢?有一天有個朋友跟我說一句話,他很有趣,他說他想跟高人合作,然後,他又說他可以吃虧,他多花點錢少佔點比例。我說為什麼這樣?他說他接觸過很多的高人、大人物,發現了一個事情,就是你不要跟別人斤斤計較得失,你只要做成,他說,再窮的非洲國王那也不愁吃穿。因為你成功了,你就能夠得到這個,而成的前提是你能夠開放,你能夠打開你的世界,這一點是我們今天很多年輕人要學習和思考的問題。

真正能夠做大事情的人是能夠超越一個所謂的“我有什麼,我就幹什麼的”這樣的一種狹隘的小農思想。而是“用天底下的人,天底下的錢,為天底下人做事”,當然自己參與其中,這麼樣的一種心態。這個心態的背後是什麼?其實就是“無我諸,無我執”的心態。以其無私而成其私。核心秘法就是怎麼樣突破你已有的這個東西,從你沒有的東西里面創造出你有的東西。

認識一個人就是開了一扇窗戶,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聽到不一樣的聲音,能讓你思考、覺悟,這已經夠了。其它還有很多,比如機會、幫助,我不確定。這個在一般人看來可能不重要,但是我知道這個很重要。


太陽天然笨真


三者的實事求是,便是如實觀照。實事就是一個現象,求是為認知。劉冰,葉小明,馮世傑,林雨峰,九哥還有那個一出場就自殺的人(忘名字了)。都是基於同一實事但求的是就不同。以前流行一大閘蟹綁繩子的段子。繩子是事實但在不同“”場”域內其求是的價值結果不同。丁元英,宋一坤,葉子農三個人自身學識足以決定求是的維度和高度。但其高度並不能保證其行事就可成功,他們的成功更得益於其學識而結識的圈子,給予他們的支撐。人有人的實事求是,螻蟻有螻蟻的實事求是。實事求是不難,難得是你能否如實觀照。人總是求活出明白,層次,境界。這些於你沒什麼用處,你只需要知道你腳多大碼,別穿大鞋也不穿小鞋即可。


典藏6


我覺得對這個問題最好的詮釋就是《道德經》開篇之作的兩句話: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什麼是道?天道是道,人道是道,一個成功的大企業的成功的經驗是道,一個人成功的經驗也是道,這些都是道,但!這些都是別人的道。我們只可以觀,可以揣摩,可以吸取其中的奧秘。

但這些對我們自己有用嗎?確切地說,有用!因為一個人的經歷和活法也就只是一個人的,要想統統弄明白十萬八千種,人的一生恐怕不夠。所以,就需要看別人的道,瞭解別人的道,洞悉別人的道其中的細微的妙處。通過別人的道來感悟自己的道,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實事求是。

通過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悟道的各種來源得到的道,根據自己的當下的現實,來分析自己的道,用自己的道來做當下的事,我認為這就是實事求是,也就是葉子農的“見路不走”了,因為你通過別的渠道見到的路,只能是別人的路,並不是你自己的路。


醉不悟


實事求是,就是遵守客觀規律,遵守道,遵守天命,其本質是再簡單不過的事,而現在反而是遵守實事求是的客觀規律就是道就是神,人怎麼了???只能說明絕大多數人沒有實事求是,沒有遵守客觀規律,那麼如此簡單的事,為什麼做不到呢!是文化屬性?是傳統觀念?是人性本來?這是值得我們深度思考的………………


遼闊草原719


宋代詞人蔣捷在《虞美人·聽雨》寫到:“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其實,詞人所寫的少年、壯年、暮年三個階段的普遍性,更人生髮展道法自然的境界,譬如豆豆寫的宋一坤、丁元英、葉子農,本質上是寫的一個人呈現在三本小說之中,恰似少年、壯年、暮年的節奏。

宋一坤把自己策劃到監獄裡,何嘗不是另一種紅燭昏羅帳;丁元英在德意志反彈琵琶,”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還不是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葉子農堅持見路不走,實事求是說出了悲歡離合總無情。

作者在中國文化裡,提取“一”、淬鍊“元”,採擷“子”,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天下觀天下,無論小說主人公怎麼塑造,上蒼給與中國人的文化屬性底色依然清晰,明心見性。


馬牧之


不可否認豆豆的三部作品都有深度,其實我們要做到實事求是很難的,現實中我們說句實話都難,還實事求是呢?我們都被體制化了,都生活在無形的高牆內,豆豆三部作品都在說人的尊嚴,生命的尊嚴,有尊嚴的活著,有尊嚴的死去,像宋一坤,像芮小丹,像葉子農,像林雨峰,像劉冰,像王明陽,無論什麼樣的人都是選擇有尊嚴的活著和死去,大家試想一下我們即使是劉冰那樣的人也不會自殺吧?我們即使是林雨峰也不會自殺吧?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屈辱的活著,沒有尊嚴的活著,可悲的是我們不覺得我們沒有尊嚴,我們的精神高度達不到那麼高,所以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見路就走的。


一路向心


實事求是,在這③本書中就是以客觀事實和社會規則為基礎,以社會文化,人性和社會潛規則為指導,最大程度的推演出結果,同時以自己想要的結果推演出所有的條件並創造出有利於這個結果的條件!有點複雜,但確實道家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