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召陵和議――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第三十三章 召陵和議――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這是自周王朝東遷以來,中原諸侯最大規模的一次聯合軍事行動。東遷後的周王室再也沒有擁有過這樣的動員能力,只有在齊桓公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後,以經濟強國、和平稱霸的理念,才能在春秋中原混戰開始一個多世紀後,短時間內重新把諸侯國像這樣團結起來、組織起來。

  八國聯軍以泰山壓頂之勢攻入蔡國,蔡軍哪裡抵擋的住,一觸即潰。這下輪到楚成王政府緊張了,趕緊派出一位使臣前來探詢聯軍此次大舉進攻的目的所在。

  雙方的第一次對話如下:

  使臣在聯軍大營的中軍帳裡向齊桓公問道:“君侯住在北方,我們住在南方,就算是發情的牛馬瘋狂的到處亂跑,也不會湊到一塊(風馬牛不相及的典故)。沒想到您不顧路途遙遠來到我們的國境上,這是為什麼呢?”

  陪同接見的管仲代表聯軍作出如下答覆:“周王朝建立之初,當時的首相召康公曾經賦予我們齊國的先君姜太公權力,可以征伐敢於違抗周王命令的違法亂紀份子,以幫助中央政府管理天下。

  你們楚國負有向周王室進貢包茅(古代一種過濾酒的茅草)的義務,卻很久沒有進貢了,致使王室在舉行祭祀典禮的時候沒有了過濾酒的器具。

  還有就是當年周昭王到南方來征討你們楚國,沒能回去,我們國君前來問問原因。”

  楚使回答:“停止進貢包茅,確實是我們楚國的不對,以後一定恢復進貢。周昭王沒能回國,請君侯去問漢水的水神吧。”(周昭王徵楚失敗,回國途中翻船淹死在漢水。)

  這段全篇使用外交辭令的對話,看似牛頭不對馬嘴,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管仲一點也沒提到楚國連年猛攻鄭國的事情,對楚國多年來威脅中原的狼子野心也隻字未提,提出的要求更是相當無厘頭,居然只是問問楚國為什麼不進貢茅草,還有幾百年前一個國王模糊的死因。

  在管仲這段看似軟弱無力、不知所謂的回答裡,暗藏的無窮殺機和強硬態度,需要用比較容易理解的百姓語言重新演繹一下。

  首先,楚國使臣認為齊楚雙方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不應該發生現在這樣的軍事對抗,對此楚國使臣提出疑問。

  然後,管仲從三個方面闡釋了這次聯軍南征楚國的目的和原因。

  第一,齊國自建國以來就是周王室的親密合作夥伴,負有維護中原地區和平的職責,這次的軍事行動是得到周王室和中原諸侯代表組成的聯合國安理會正式決議通過的維和行動。是合法的、是符合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精神的。

  第二,楚國必須承認自己也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但是長期不尊重周王政府,這是對中央政府的藐視,破壞了全國的安定團結。

  第三,問問周昭王徵楚沒能回國的事情,實際上是一個表態,一種威脅:你們楚國不要忘了,為了維護中原地區的安寧,周王室中央政府曾經不惜付出犧牲了一個國王的代價,來征伐楚國。如果楚國繼續威脅中原各國的生存空間,我們齊國和諸侯將追隨先輩的勇氣,與你們楚國死磕到底。

  這就是外交辭令所謂的綿裡藏針,用最有禮貌的語言表達最深刻的敵意。作為我們禮儀之邦的老祖宗,幾千年前就掌握的滾瓜爛熟了。

  楚國使臣在出使之前,應該得到過楚國政府的面授機宜,對自己政府能夠接受的底線非常清楚,因此楚國使臣直接做出答覆:第一,我們楚國承認周王室一箇中央政府的基本原則,願意恢復正常的朝貢義務。第二,對周昭王的死,我們楚國沒有責任,他是自己淹死的。雙方沒有不可調解的仇恨,也不希望現在產生類似的仇恨。

  通過以上的對話,雙方拐彎抹角的表達了一個意願,要和平不要戰爭。雙方沒有必須通過戰爭解決的矛盾,所有問題都可以坐下來協商解決。

  楚國使臣告辭後,聯軍繼續對楚國施加壓力,隨即挺進到大別山脈一個可以進入楚國申縣(河南省信陽市)的山口處,駐紮下來等待楚國的下一步反應。

  瞭解了齊桓公的基本意圖,楚國政府派出了以屈完為首的外交代表團,迎上聯軍前來正式議和。為了迎接楚國的議和使團,避免己方軍隊過於接近對手的敏感地區,發生導致雙方發生擦槍走火的誤會,齊桓公率領聯軍後撤,和楚國脫離接觸,退到河南南部的召陵地區再次駐紮下來,準備議和。

  屈完訪問聯軍大營,齊桓公親自接待了他,並且舉行了盛大閱兵儀式歡迎楚國使臣,其實也就是炫耀武力。

  這次八國聯軍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史書上沒有明說。只有一個陳國大夫曾經擔心大軍在返回時,如果經過陳、鄭二國之間,二國會因為供應大軍的補給,而發生財政上的困難。

  僅僅是路過,讓陳、鄭二國供應大軍幾天的補給而已,就會讓這位陳國大夫這麼擔心,那麼聯軍的總兵力包括戰鬥人員和後勤人員,應該能達到幾十萬人上下才有這麼大的需求量,幾天就能把二個諸侯國吃窮嘍。

  八國聯軍全軍出動佈下軍陣,齊桓公和屈完同乘一車檢閱了諸侯三軍儀仗隊及南征大軍全軍軍陣。在閱兵過程中,齊桓公和屈完又進行了一次對話,這次比較直接了,沒有再說拐彎抹角的外交辭令。

 齊桓公說到:“這次出征是寡人的意願嗎,貴我二國的傳統友誼能夠延續,才是寡人的意願啊,大夫覺得怎麼樣?”

  屈完回答:“君侯遠來,向我們楚國的土神和穀神祈禱,給我們國君帶來祥和,正是我們楚國人的願望啊。”

  齊桓公微微一笑,指著數十萬聯軍佈下的漫山遍野、旌旗蔽日的龐大軍陣,對屈完說:“用這樣的軍隊作戰,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擊敗,用這樣的軍隊攻城,什麼樣的城池不能攻克。”

  屈完回答:“君侯如果用仁德安撫諸侯,誰敢不服。君侯如果用武力攻打我們,楚國的方城山(黃石山)就是城牆,漢水就是護城河,君侯的軍隊即使再多,恐怕也沒有用武之處。”

  二人相視一笑,閱兵式在友好、莊嚴的氣氛中圓滿結束。隨後雙方在召陵簽訂了和平條約,史稱召陵之盟。

  這次齊桓公組織的八國聯軍南征,開始時聲勢浩大,後來卻虎頭蛇尾,變成了齊國組織的一次以戰迫和的軍事行動,讓等著看一場大決戰的觀眾們大失所望。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參與這次動態博弈的雙方,都太懂得博弈的真諦了。在實力幾乎對等的情況下,戰,只會二敗俱傷,只有和,才能雙贏。

  在這場類似於懦夫博弈的對局裡,楚國政府首先理智轉向,派出使節表達了可以和談的意願,避免了雙方像二輛高速對沖過來的汽車一樣,大家都撞粉身碎骨。

  而齊國在一進一退之間,分寸拿捏的恰到好處,既給楚國施加了壓力,也沒有過於緊逼,讓楚國被迫做出激烈的反應。

  齊楚雙方都很明智、成熟的政府,不會輕易打一場賭上國運的戰爭,那是賭徒的遊戲,不是政治家的遊戲。

  而齊國的政府由齊桓公和管仲為首組成,楚國的政府由楚成王和鬥谷於菟組成,這些人都是在《春秋》中赫赫有名的大政治家。這次博弈的雙方相互遇到了最合適的對手,大家都遵守遊戲的規則,作出了最有利於雙方的決定。

  召陵和議的條約內容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錄,但從以後的南北雙方的博弈來看,有以下二點肯定在齊楚雙方商定的範圍內:

  一,鄭國是中原諸侯最後的底線,只要楚軍威脅鄭國,中原諸侯必將誓死抵抗,和談的條約內容中肯定有禁止楚國繼續攻擊鄭國的條款。

  二,中原諸侯徹底放棄蔡國,承認楚國對蔡國的管轄權,因為蔡國處於中原南部的邊緣地區,對各國的威脅不大,而這裡又是楚國在大別山以北唯一的一塊自留地,也是楚國的底線,中原諸國如果一定要收回蔡國,楚國也會誓死抵抗到底。

  召陵之盟是齊楚相互妥協的結果,等於南北雙方又回到二十年前楚國收服蔡國的最低安全線上,相當於抗美援朝的三八線,在這條安全線上,南北雙方實現全面停火。

  由於這次和平談判的成功,中原諸侯把楚國北進的步伐,暫時遏制住了。在晉國崛起後與楚國展開殺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南北爭霸第二階段拉鋸戰之前,中原的安全暫時得到了保障。

  

  不過俗話說的好,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齊桓公冒著與楚成王進行大決戰的風險,才簽訂了來之不易的南北和平協議,居然差點被自己名義上的領導周惠王給破壞了。

  現任的周國君主周惠王是一個完全沒有政治頭腦的國君,做事全憑個人喜好。他有二個兒子,一個是太子鄭,一個是王子帶。太子姬鄭是嫡長子,合法的王位繼承人。而周惠王喜歡的是小兒子王子帶,天天想著要讓小兒子以後繼承自己的王位,太子鄭的儲君地位岌岌可危。

  齊桓公作為實際上的中原領導人,對此很有看法,當初周公旦定立嫡長子繼承製,是為了防止因為繼承權不確定引起的國家動亂。你周王作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居然自己帶頭破壞,這是給以後喜歡小兒子的諸侯們作下了非常壞的榜樣。

  齊桓公覺得為了以後大家少點麻煩,過幾天安生日子,自己有責任維護王朝法度。

  於是在召陵和議後的第二年,公元前655年,他召集宋公爵、魯侯爵、陳侯爵、衛侯爵、鄭伯爵、許男爵、曹伯爵在一個叫首止的地方召開聯合國大會。與會的還有特約嘉賓周太子鄭。

  這次大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周太子撐腰,大家一起表態擁護周國嫡長子的合法繼承權,給周惠王施壓,讓他懾於諸侯對太子鄭的支持,不敢輕易扶持王子帶上位。

  這一來就是公開和周惠王作對了,讓周惠王很沒面子下不來臺。周惠王心想我們家的事,哪輪得到你們這些傢伙來多管閒事,還是公開大會,太不把我放在眼裡了。他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自己的尊嚴被踐踏了。

  周惠王對帶頭鬧事的齊桓公極其不滿,想破壞這次大會,可是放眼天下,誰有這個實力和強大的齊國叫板呢?

  大腦進水、小腦短路的周惠王想來想去,現在天下能和齊國叫板的只有楚國了。可他也不用屁股再想想,那可是敵人啊!

  他偷偷召見了鄭國國君鄭文公,跟他說:“我同意你投靠楚國,而且我會拉上晉國一起支持你,你一定要退出這次大會。”

  為了自己自私的願望和尊嚴,現在把齊國看作敵人的周惠王,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落後思想,作為中原諸侯保護的核心,諸侯的精神領袖,周惠王居然主動和死敵楚國走到了一起,自己把中原的戰略重地鄭國送到了楚國手中。

  楚國進攻中原的目的,不是為了當上中原霸主後,像齊桓公一樣尊王攘夷,擁護周王室。他已經僭越稱王大半個世紀了,進攻中原的目的是為了取代周王成為中國新的主人。

  他楚國就是齊桓公“尊王攘夷”口號裡要“攘”的那個最大的“夷”,是周王和當時中國最大的敵人。

  這下倒好,被“尊”的王自己跑去投靠外夷了,齊桓公組織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聯軍,冒著進行大決戰的風險,去和強敵楚國交涉,結果保的就是這麼一個天下共主,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而齊桓公救援的鄭國投靠敵人的原因,則是因為鄭文公的另一個私心:替中原諸侯頂了三年的雷,齊桓公所謂的支援只不過是簽訂了一紙停戰合約。八國聯軍都沒敢與楚國一戰,收復中原南部的蔡國,還是把自己鄭國頂在中原向南防禦的最前沿。

  如果南北有朝一日再次開戰,鄭國還是首當其衝的炮灰。鄭文公心想:與其這樣,為了鄭國今後的安全,首鼠兩端、左右逢源才是最好的選擇。我還不如乘這次周王支持的機會,現在就和楚國搞好關係,免得以後打起來,楚國人一點情面都不講。

  到現在露面還很少的晉國加入周惠王計劃的原因是因為:晉國經過近六十多年的統一戰爭,已經在偏遠的中原西北部逐漸凝聚成了一個強國、逐漸崛起了,加入中原爭霸是晉國越來越強烈的願望。

  晉國現在的君主晉獻公也想乘著這次周惠王的主動邀請,介入中原爭端,開啟自己晉國的爭霸之路。我們很快就要講到他的故事了。

  就這樣,一次為了穩定王室的聯合國大會,好心成了驢肝肺,被自私的周惠王破壞了。

  鄭國作為參會的主要理事國,不辭而別退出本屆大會。大會被破壞了事小,關鍵是鄭國退出,而且投靠楚國,眼看著召陵和議取得的成果就要付諸流水。

  圍繞著對鄭國管轄權的爭奪,南北雙方又開始了新的一輪博弈。闖禍精周惠王惹下了比五大夫之亂更大的麻煩。

  公元前654年夏,齊國邀約魯、宋、陳、衛、曹,組成六國聯軍攻入鄭國。我們拼了老命保住你鄭國,絕不能任由你就這麼投靠到楚國的陣營裡。

  作為應對,同年秋天,被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砸中的楚成王率軍攻入鄭國與蔡國之間的許國,吸引聯軍的注意力,以支援鄭國。

  由於在召陵之盟時,參加聯軍的許國國君許穆公同志在軍中病逝,也算是為了中原的和平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雖然許國的戰略位置無關緊要,但是齊桓公為了鼓勵這樣積極響應自己號召的榜樣,也不敢不管許國,怕冷了中原諸侯的心。

  於是齊桓公率領聯軍放棄圍攻鄭國,轉而向南救援許國。楚國達了到為鄭國解圍的目的,在聯軍到達許國後,主動撤退了,沒有和聯軍發生直接衝突。

  救援許國後,聯軍解散。魯國沒有即時參加這次攻打鄭國的聯合行動,等聯軍解散後,遲到的魯國單獨對鄭國攻擊了一次。也算是響應了齊桓公的號召,為中原的安全出了點力。

  由於鄭國還沒有認錯投降,不肯罷休的齊桓公緊接著在轉過年後的春天,又單獨率領齊軍攻入鄭國。

  可憐的鄭國剛剛被楚國猛攻了三年,沒過多久又被以齊國為首的中原諸侯連續進攻了三次。鄭國的國土幾乎成了南北雙方的練兵場,這裡是當時中國大地上最熱鬧的地方,年年人滿為患,不過來的不是歡聲笑語的觀光遊客,而是殺氣騰騰的武裝部隊。

  這時的鄭國政府內部對聯齊還是聯楚的問題,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鄭文公還想著靠周惠王和晉國的支持站楚國的隊,鄭國總理孔叔堅決要求和齊國站在一起。鄭世子華也對父親搖擺不定的國策非常不滿,想要取而代之。

  被齊軍單獨攻擊後,孔叔和鄭文公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孔叔再次要求向齊國求和,與楚人劃清界限。

  為了安撫國內的不滿情緒,壓力巨大的鄭文公殺了從楚國來鄭國居住的楚文王之子公子申侯。你們不是說我親近楚國嗎,現在我殺了上代楚王的兒子,你們還有什麼話說?

  然而實際上,這個公子申侯是因為在楚國犯了貪汙受賄罪,被楚國驅逐到鄭國來的一個罪人。殺了他似乎可以向齊桓公表明自己已經與楚國為敵,但其實卻又不會得罪楚國,鄭文公這如意算盤扒拉的噼啪亂想,把別人全當傻子了。

  只是可憐了公子申侯,來到鄭國後,他洗心革面老老實實的重新做人,一點違法亂紀的事沒幹。現在連個司法程序都沒走,就莫名其妙的死在鄭文公刀下,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真是挺冤枉的。

  不久後齊桓公召集魯、宋、陳等國開會商議南北對抗新形勢的問題,照會也發給了鄭國,鄭文公派兒子世子華也去列席會議,想看看諸侯的態度。沒想到這個兒子居然趁機想要自己聯合齊桓公,要造老子的反。

  會議期間,世子華私下向齊桓公報告說:“我們鄭國內部就是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族長攛掇著我父親違背您的命令,如果您除掉這三家,再和我們鄭國講和,我將率領鄭國做您的臣子,這對您是最有利的。”

  他所說的三家是鄭文公政權的主要支柱,這個主意是要拿著齊國當槍使,來削弱他父親的力量,以保證自己順利搶班奪權。

  齊桓公有些心動,回來後和管仲商量此事。管仲說:“我們以禮法和信義召集諸侯召開正義的大會,最後卻商量出幫著兒子用陰謀推翻老子的決議,這恐怕說到哪裡也說不過去吧。禮法最看重的是父子關係,信義最看重的是遵守約定,違背了這二個,就是最邪惡的。鄭世子違背的正是這兩樣啊。”

  齊桓公說:“我們現在連續進攻鄭國,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現在他們自己內部有機可乘,我們不過是稍加利用而已,這也不行嗎?”

  管仲回答:“現在是鄭國背棄盟約在前,我們站在道義的高度去討伐他們,諸侯都會支持我們,這正是鄭國所害怕的。如果我們聯合鄭世子華這樣的不孝之子去謀取鄭國,反而是鄭國有道理了,他們就不會害怕我們了。

  而且我們和諸侯會盟,用的理由必須是光明正大的。如果會中有鄭世子華這樣的奸邪份子利用我們的會盟得逞,我們怎麼向後人交代呢?

  諸侯會盟所做的事情,大家回去都要記載到史書裡,出了這樣奸邪的事,讓大家怎麼記載?記了,這樣的會盟就是邪惡的,不記,光明正大的會盟就成了陰謀詭計的會盟。

  國君不要答應他,鄭國必然會因為感激我們而和我們達成合約。世子華想借我國的力量削弱自己的國家,肯定逃不出國法的懲罰。

  還有,鄭國的叔詹、堵叔、師叔(三族族長)也不是吃素長大的,世子華的陰謀恐怕未必能成功,我們不能冒著失去諸侯的危險,去給他當槍使。”

  齊桓公這才明白過來,拒絕了鄭世子華,並把他的計劃告訴了鄭文公,鄭文公立即逮捕世子華,囚禁十年後處死。派出使節向齊桓公道謝,他的態度開始轉變了。

  鄭世子華事件之後,恰逢周惠王駕崩,周太子鄭害怕王子帶趁機作亂,不敢宣佈父親的死訊,只好秘不發喪,先向齊桓公報信。

  得到消息的齊桓公趕緊召集諸侯會盟組成聯軍,到周國給太子鄭撐腰。太子鄭這才順利繼位,史稱周襄王,給糊塗蛋老子周惠王發了喪。

  支持鄭文公叛變的周惠王死了,鄭文公也終於看清了形勢,主動請求參加齊桓公這次擁立周襄王的會盟。正式和楚國劃清界限,終於又回到了中原聯盟的懷抱。一切如管仲所料,由於在正義和邪惡之間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齊國在戰場上沒能做到的事,就這麼輕易的達成了。

  經過了鄭世子華事件,齊國這才把周惠王這個沒頭腦惹出來的麻煩解決了,保住了召陵和議來之不易的成果

  從對這個事件的處理也可以看出,齊桓公的政治智慧遠低於管仲,他的優點是知人善任、謙虛、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對管仲的絕對信任是他執政期間最大的成功。

  但是因為自己的水平有限,在管仲死後,他就如同失去了大腦,一切決定都要自己做的時候,錯誤就無可避免了,以至最後沒能得到一個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