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史》對明憲宗評價很高,但現在人們都認為憲宗是昏君呢?

用戶104946749246


說起明憲宗,很多人可能並不太清楚,但要說起土木堡事變中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這位明憲宗,正是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明朝第八個皇帝,也叫做成化皇帝。

這位朱見深,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他未滿兩歲時就被父親立為皇太子,結果同年土木堡事變就發生,他的父親明英宗被瓦剌俘虜,自己的叔叔成為新皇帝,即明代宗。

三年後,明代宗有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自然不願意自己侄子再擔任皇太子,於是朱見深被廢為沂王,明代宗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子。結果第二年明代宗的兒子便英年早逝,但明代宗卻也不願意立朱見深為皇太子,反而對他各種打壓和猜忌。

沒多久,明代宗病逝,英宗通過奪事變上位,便給明代宗一個惡諡,叫戾。不但如此,連早已夭折的明代宗兒子都被追廢為世子,直至明朝滅亡都沒有再承認過這個太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復得,然而幼年卷於皇位之爭,精神壓力極大,因而落下個口吃的毛病。



八年後,明英宗病逝,太子朱見深登基,即明憲宗,並改年號為成化。明憲宗一共當了23年皇帝,總的來說政治清明,經濟處於良好發展狀態,後來的《明史》在評價他時,特意用了這樣一大段話:

“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明憲宗的太子之位曾被代宗所廢,但等到他登基後,卻並沒有因此懷恨代宗,反而恢復了代宗的皇帝尊號,還平反了于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一時間大明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百姓安居樂業,給人感覺仁宣之治又重新回來。

對於仁宣之治,大家應該知道,它是明朝的三大盛世之一,主要執政者是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另外兩個盛世分別是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和朱棣的永樂盛世。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明史》中,這位明憲宗的地位,是可以和朱元璋、朱棣以及朱瞻基這三位最優秀的明朝皇帝相提並論的。

並且在史書上,人們一直把明朝的“仁宣之治”與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相併列。而在《明史》中,說明憲宗治理國家猶如仁宣之治重現,也就是說,明憲宗也是可以和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這種偉大帝王相提並論的。



從這層意義上說,《明史》卻是對明憲宗評價很高。至於原因,史書上也做了總結,一方面是明憲宗為明代宗和于謙平反,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另一方面是他重用賢明的大臣治理國家,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具體表現為三方面:

一是在他剛登基時,因為父親留下的“爛攤子”,導致先是廣西省發動大規模的大藤峽叛亂,接著又是荊襄地區爆發了明王朝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流民起義,涉及到近百萬流民,但明憲宗卻都順利解決,尤其是荊襄流民難題,從明朝建立時就存在,結果被他一勞永逸地解決。

二是征討建州女真,犁庭掃穴,擒斬包括努爾哈赤之六世祖、建州酋長董山在內的1700餘人,並焚燬屯寨四百座,釋放被其掠奪的漢人奴隸“包衣”千人;同時重用名臣王越,多次出塞打擊蒙古,連中興蒙古的傳奇攝政皇后滿海都,也是死在明軍的突襲中。

三是在他的執政之下,明朝經濟一直呈現繁榮發展的狀態,人口和財富都在不斷增加。

不過,由於明憲宗迷戀比他年長十九歲的貴妃萬貞兒,並放任萬貞兒把持後宮,逼眾多妃子墮胎,間接造成他的兒子朱祐憆的艱辛童年。同時,他還設立西廠,重用汪直等官宦等。類似的“八卦”顯然比枯燥的治理國家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所以這樣傳來傳去,大家再說起明憲宗朱見深時,就會第一時間想到他萬貴妃把後宮搞得烏煙瘴氣,還有那些西廠的死太監們,比如《龍門飛甲》中的雨化田,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類似的種種,最終讓現在的很多人們,覺得明憲宗就是個寵信奸妃、宦官和姦臣的大昏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