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中國》,每逢過年都要奉獻一場詩意大餐,也許會像央視春晚一樣,成為一種習慣,一種過年的生活方式,一道年底大餐!
2020年的詩意年夜飯,來了!大年初二、初三兩天,分兩集播出!
這個節目從策劃到錄製,歷經三個多月。主創人員恐怕從未想過,今年的春節,全中國的觀眾都是以“在家過年”的方式度過。這看似純屬巧合,但其實也蘊含著深意。
因為無論外面的世界怎樣變化,家永遠是一個人最溫暖的港灣。就像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所說:“在外邊作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
“回家過年”,本是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堅守,而今年的“在家過年”,卻是全中國每一個普通人為“保家衛國”付諸的行動。不得不說,今年是最特殊的一個春節。
在這個最特殊的春節,《詩意中國》卻步履無阻,如期而至。
《詩意中國》總導演、主持人 張宏
《詩意中國》的詩歌春晚,在橫行屏幕的各種豪華春晚行列中,是一道獨特的身影,一股清流。
這樣的節目風格,簡約而不簡單,大氣而不奢華。沒有炫酷的舞臺,但嘉賓陣容豪華,虛擬場景的設計與後期製作極致精美,每一個畫面,都在突出詩歌的內核,表現出我們對於詩歌之美的想象。
整場詩會,風格獨特,視覺識別度極高,堪稱美輪美奐!
2018年,首次嘗試這種風格,《詩意中國》就獲得了全國春晚評比一等獎,總導演、主持人張宏也榮獲最佳導演獎。
張宏說:熟悉的面孔,不一樣的藝術呈現,令觀眾十足期待,這一長串享有盛譽的名字,足以撐起一片詩意的天空。
本期《詩意中國2020新春詩會》破天荒地長達180分鐘,可謂開風氣之先。中國教育電視臺用如此大的體量支持這樣的節目,又在大年初二、初三這樣的黃金時間安排播出,無疑體現了中國教育電視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因廣電總局對黃金時段節目要求不能超過90分鐘,故分為上下兩集播出。
在本期詩會中,我們依然能看到《詩意中國》在堅持其獨具特色的“跨界朗讀”。
在這個舞臺劇上的朗讀者,來自各行各業,有職業有聲語言工作者,比如主持人播音員、相聲評書演員等;但更多的是從界外跨來雙劍出鞘的,比如影視演員、歌唱演員、小品演員……
今年的嘉賓陣容,可謂空前強大,大家先看一下名單--小心,許多雷要貫你的耳了……
殷之光、陳鐸、喬榛、瞿弦和、張筠英、齊克健、李野墨、董浩、鄧小鷗、李明啟、李雙江、楊洪基、李文啟、劉蘭芳、蔣大為、斯琴高娃、濮存昕、閻維文、佟鐵鑫、劉偉、成方圓、黃宏、蔡明、郭峰、胡月、戴玉強、劉勁、李潘、於文華、張宏、江濤、非也、賈樟柯、劉奕君、王斑、曹穎、劉敏濤、張莉、蔣小涵、烏蘭圖雅、成思、郭乙桓、張力夫、安娜姍姍。
堅持守正創新,繼續以詩意溫馨的方式,經典浪漫的作品,唯美暖心的製作,豪華震撼的演員陣容,弘揚主旋律,謳歌真善美,這恐怕也是廣電行業,最有力衝擊年度最佳創新獎的詩意清流。
40多位跨界朗讀者,每一個都是他們自己行業內的業界大咖,在這個舞臺上,卻認認真真、恭恭敬敬、一句一句地真切朗讀?
是什麼樣的力量把他們匯合在一起,凝心聚力,共赴詩意?
是什麼樣的情懷,讓他們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以詩歌的名義,開口朗讀,放聲歌唱?
陳鐸先生的《鄉愁》,為無數朗誦愛好者膜拜。這一次,他繼續余光中之旅,深情講述《春天,遂想起》。這是本次朗誦會的開篇。
這首詩的主題與《鄉愁》類似,但風格不同。如果說《鄉愁》是簡約樸素,這首詩就是華麗豐滿。詩的開頭,是對江南的美好回憶,一路暢想,想到那麼多像花兒一樣的表妹,還壞壞地想自己“只能娶其中的一朵”,然後想到自己的母親,想到母親曾經是一個江南的小女孩,如今卻天人兩隔,如大陸與寶島的相隔,不禁悲從中來,不可斷絕。
我們說,有情感,只是第一步;真情感,才是我們要進一步做到的。真的情感,就一定是不斷變化、運動的。(參看這篇文章,點擊進入)
這首詩,情感上先是漸漸積累、層層鋪墊,然後突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由喜入悲,更顯傷感。
但語言表現上,前面不能太“喜”,因為有悲的基調的“著色”;後面則不可太悲,因為要符合生活真實。傷感是內心的力量,不能過於外露,那樣破壞了藝術的美和生活的真。其中分寸的拿捏,極見功力。
今晚的第一個節目,一起聽聽陳鐸先生是如何表現真情感的吧。看他情感的不斷變化,看他有點小壞的“只能娶其中的一朵”;看他在“借問酒家何處”時的一個長停,情感迅速轉換,表情動容,然後用逐漸傷感的語調帶出“何處有我的母親”……細細聽下來,也許你會有更多體悟。
需要澄清一點,“遂”這個讀,此處應該讀suì,而不是suí ;後者,目前基本上只用於“半身不遂”。
這個字是多音字,曾經有不同方案,目前的讀音已經規範。大家學習時應注意。
李潘可以說是央視讀書節目的形象代言人。
當年《讀書時間》、後來的《子午書簡》,現在的《讀書》,都是好評如潮!
我記得她也是主持人兼製片人。這就意味著她不止是節目的臺前,還是幕後;不止是門面和傳聲筒,還是這檔讀書節目的核心和靈魂。
李潘朗誦的是網絡流傳版《生如夏花》,據說是出自泰戈爾的《飛鳥集》。但我查了《飛鳥集》(鄭振鐸譯本),沒有。有“生如夏花”字樣的,裡面只有一句,見第82首:
其實,《飛鳥集》裡面,都是這樣一兩句的短詩,如飛鳥從空中掠過。所以網絡流傳的《生如夏花》,雖然也不錯,但應該是泰戈爾本人所未見過的,並且,和《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一樣,應該是國人所作。像“玄之又玄”這樣的字樣,不就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裡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嗎?
這首詩顯然是由泰戈爾的“生如夏花”那一句激發了靈感而創作的。既然不少人喜愛它,那就不妨為它正名。因此,這首詩的作者,暫時不妨標為“佚名”更合適。
說個笑話。我小時候,看到許多文章和故事的作者,都是“佚名”,不禁對此人非常崇拜。後來才知道“佚名”就是“不知道名字”的意思,不禁莞爾。
劉奕君朗誦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劉半農先生的作品。劉半農是“她”字之父,這首詩也被譜成歌曲,曲調好聽,流傳甚廣。
劉奕君是演員,他說:“我喜歡我的職業。因為每一部戲,都能讓我體會到不同的人生”。其實,不是演員的朗讀者,通過朗讀每一部作品,也能體會到不同的人生。而且,比僅僅是文字閱讀,要體會得更深刻,更真切。
有人說《教我如何不想她》是思念祖國的詩。我不否定。但我認為字面上看,直接就是思念一位女性的詩。這位女性可以是母親,也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戀人。詩人不必是特定的人,思念的人也不必是特定的對象。這就是詩的不確定性帶給人的審美愉悅。
劉奕君朗誦自然樸實,真切動人。
接下來,王斑和曹穎的對誦,其實是在對話和講述,並未“誦”過。
對話和講述,是演員最擅長的。沒有腔調,沒有“起範兒”,只是自然樸實、真情流露。兩個人配合默契,個性鮮明,把人帶到故事中去。這是語言藝術的另一種魅力。
二人在本節目中的朗誦表現方式,在今天全國風起的朗誦舞臺上,是一個小小的創新。這是非常可貴的嘗試,值得借鑑和思考。
我與殷之光先生經常在許多朗誦活動中相遇。這位85歲高齡的泰斗,仍然在朗誦圈中非常活躍。有人說他是中國唯一的職業朗誦家,他對朗誦的熱愛,真讓人無比敬佩!
他的朗誦,和他的人一樣,總是激情澎湃,總是活力四射;他的語言,與人交流時和藹可親、抨擊時弊時尖銳犀利。
也是在這一期節目中,我才知道,原來殷之光這個名字是“紅色之光”的意思。確實是人如其名,誦如其名啊!
歌唱演員胡月,像我這個年齡的觀眾是十分熟悉的。
這一次,她先是朗誦自己的歌曲《好大一棵樹》,然後再唱了一遍。讓我們對比著聽到了朗誦和唱歌的不同的表現方式和不同的感染力。
胡月的朗誦很不錯,但是,她唱的歌要比朗誦好聽得多。
我是說“好聽”。就是說,從音樂性上講,朗誦是不能和唱歌比的;當然,朗誦也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第一是語言的清晰度和規範性(比如一唱歌,調值就變了,有時候會聽不懂、誤解)。當然,還有語言的
大容量。第二是音色的自然變化。唱歌有著豐富的聲音運用技巧,但朗誦卻可以自更自然更真實。就像油漆,唱歌是華麗的漆法,光彩奪目之美;朗誦是清漆,更多展示木色底紋之美。
因此,朗誦要揚長避短。知己所長,才能揚己所長。
黃宏朗讀的是自己寫的文章《中國祥》,真心實意,真情流露。讓我們體會到了一個優秀的有聲語言從業者,不僅要會讀,還要會寫。聽說讀寫不分家。
黃宏是小品演員,一直在舞臺上操著東北話和觀眾交流。我們對他是有著“刻板印象”的。因此,當他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讀的時候,確實有點不習慣了。
他的朗讀,給人與小品完全不同的感受。他的語言舒緩、沉著,大氣、成熟,這裡呈現的是更真實的作為個體而不是小品演員的黃宏。真是讓我感到非常親切!
人是同一個人,不同的語態呈現,就變成了不同的人。
不知道多少人對於文華還停留在《縴夫的愛》的印象中?
但不包括我。
因為我後來聽到她演唱的一組《詩經》,真是非常好聽!只是覺得,《詩經》與縴夫,是不是跳躍有點大?
這一次,她的跳躍也不小,從歌手化身為朗讀者。而且朗讀得還不錯。
她和胡月一樣,也是自朗自唱。她的作品是《家》。
董浩叔叔,這一次朗讀的是史鐵生名作《秋天的懷念》。
1月4日,人民文學出版社組織的史鐵生作品朗誦會上,我剛聽李野墨先生朗讀了這篇作品。非常打動我。(點擊前往)
這一次,又聽到這篇熟悉的文章。大家可以對比著聽,各有特色,都是非常感人的作品。(關於這篇作文的分析,大家可參考這篇文章,點擊標題進入《秋天的懷念-愛是人類唯一的救贖!》 )
聽一次,難過一次。
我想起昨天看的《囧媽》 。這電影目前在網上是免費看的,有不少網友在批評,豆瓣的分數不高。但我卻很喜歡看。因為它的主題和它的真實的生活細節。雖然不夠“搞笑”,但我很喜歡。生活中除了搞笑,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特別是片尾很別緻的曬了很多主創人員和媽媽和合影,讓我非常感動。
齊克健與鄧曉鷗兩位老師朗讀的畢淑敏的《家問》,其實還是扣著家與親情的脈搏。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大大的家。不同年齡的人對家的認識和感受,是《家問》的靈魂。
朗讀最重要的是作品的選擇,而不是技巧的高低。有了好的作品,技巧往往要藏起來,為內容服務。用流行的話講,這叫“沉浸式體驗”!
兩位都是有聲語言大師,完美的把《家問》問出了各種不同的答案,引人深思,令人沉浸。
張莉的童話詩《雪人》,講了默默融化的雪人的故事,讓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詩“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詩意中國》本期節目的播出時機,可不正是“晚來天欲雪”嗎?雪雲壓城,留我腳步。不妨圍爐團坐,共飲一杯,懷想家的溫暖。
蔣大為先生的《桃花盛開的地方》,是每個人心頭永久迴盪的旋律。他今天的關於桃花的歌,其誦其歌,都念念不忘每個人心中的家。
回家的路上,看到雪與桃花,可不就是世上最美的風景?
瞿弦和與張筠英老師,伉儷情深,講述了相識相愛的故事。一個甜蜜的家,就是這樣誕生的。
但真實的家的生活,不只是甜蜜,也會有鹹澀。《甜的和鹹的》這首哲理詩,說的正是真實的家的味道。
這首詩,由這兩位相依相知的伉儷講述,別有情趣!
佟鐵鑫的聲音,可能曾經是每一個男孩少年時的偶像。我第一次聽到他唱歌,就在想,這樣極富陽剛之氣的聲音,那麼從容、寬厚,如果用來朗誦,該有多麼美妙!
這一次,我終於聽到了這樣的聲音的朗誦。朗誦的就是《夕陽紅》的歌詞!
這就是《詩意中國》跨界朗誦,它滿足了多少人的期待!
居然看到劉偉朗誦了!這於我是一份意外,也是一份驚喜!
偶像們都跑來朗誦了,到底是什麼在吸引他們?這是什麼樣的力量啊?
我現在還記得劉偉《虎年談虎》呢。他那個“想死你了”的搭檔現在還經常在各級春晚亮相,但他確實是好久不見了。
曾經那麼年輕,那麼英俊帥氣,那麼意氣風發,現在已白髮染霜。真讓人感嘆歲月不饒人。當然,劉偉肯定也未曾饒過歲月。
如今的他,更成熟。《笑的種子》的選題,雖然還脫不了他笑星的本質,但感覺上,卻多了許多從容和穩健。
非也老師一向文采朗誦俱佳,我十分敬佩!
我聽過她很多朗誦,最喜歡她朗誦的《致橡樹》和《紙船》。但無論朗誦的多好,那畢竟是別人的作品。誦者雖然站在臺前,其實是藏在作者背後。
我總覺得,最高的朗誦境界,應該是朗誦自己吧?
這一點別人可能做不到,但非也做到了。因為這一次,她朗誦的就是自己的作品:《窗》。
朗誦者自己說自己的話,讓我覺得分外親切!
其實,我一直都反對朗誦愛好者,反覆就朗誦那麼幾篇有限的“老三篇”。經典雖好,但單調重複,邊際價值自然會遞減。
我更提倡朗誦者自己動手寫點文字,把它用自己的聲音讀出來。自己的真人真事,更有真情實感,更容易打動聽者。
所以,當非也老師說出她的引言,介紹這篇文章的緣起和主題時,我已經被深深感動了、溫暖了。
家。
家的意象,往往就是窗,或者帶著燈的窗。
《窗》,在這個比往年顯得空寂寒冷的冬天,格外有家的溫暖。
今天有很多歌手在朗誦,都是朗誦後唱歌。
我覺得,如果單純從朗誦來講,烏蘭圖雅應該是今天最好的一個。朗誦到後來媽媽的歌謠的時候,她非常投入,我被她自然流露的情感感動了。
反而是後面她唱的歌,沒有給我這麼大的觸動。這個可能和歌曲的旋律有關吧。又或者是唱歌的時候,技巧有些多了,反而影響到情感的投入。
以前一些歌曲,要在唱歌的前面或中間加一段朗誦。建議烏蘭圖雅今後可以參考一下這樣的模式,更多地發揚自己的長處。
前兩天我還在哼唱《讓世界充滿愛》,我女兒聽了,說:“這首歌真好聽,我沒聽過。”這是郭峰的作品。我也好久沒見到他,所以,在《詩意中國》的舞臺上看到他,又是一重驚喜!
是啊,現在的流行音樂,“小鮮肉”的有詞無調的口水歌充斥耳畔,真的是好久沒聽到能打動內心的音樂了。
張筠英老師唱過的《讓我們蕩起雙漿》是不朽的旋律,郭峰的《讓世界充滿愛》也是。如清澈的溪流,永遠沁人心脾!這是稱得上“不朽”的作品吧!
說實話,郭峰用普通話朗誦,確實是難能可貴,雖然還顯得有點青澀,但那是他自己寫的詞,自己譜的曲,真情流露,真實感人,旋律優美,歌聲動人!
誦、歌之大美,在於真!
下集開篇,就是喬榛老師朗誦的戴望舒詩《我的記憶》。以下文本是我從正版電子書中粘貼過來的,準確度相對可靠。
朗誦詩的文本,百度直接搜索到的結果,錯誤太多。詩是精練的語言,一共就沒幾個字,再錯幾個字,那就沒幾個字是對的了。
所以強烈建議大家用紙質書或正版電子書。
原詩沒有空行,空行是我加的。
戴望舒:我的記憶
我的記憶是忠實於我的,
忠實甚於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著的菸捲上,
它生存在繪著百合花的筆桿上,
它生存在破舊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頹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詩稿上,
在壓乾的花片上,
在悽暗的燈上,
在平靜的水上,
在一切有靈魂沒有靈魂的東西上,
它在到處生存著,像我在這世界一樣。
它是膽小的,它怕著人們的喧囂,
但在寂寥時,它便對我來作密切的拜訪。
它的聲音是低微的,
但是它的話卻很長,很長,
很長,很瑣碎,而且永遠不肯休:
它的話是古舊的,老講著同樣的故事,
它的音調是和諧的,老唱著同樣的曲子;
有時它還模仿著愛嬌的少女的聲音,
它的聲音是沒有氣力的,
而且還夾著眼淚,夾著太息。
它的拜訪是沒有一定的,
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點,
時常當我已上床,朦朧地想睡了;
或是選一個大清早,
人們會說它沒有禮貌,
但是我們是老朋友。
它是瑣瑣地永遠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悽悽地哭了,
或者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遠不討厭它,
因為它是忠實於我的。
喬榛老師的朗誦已至爐火純青之境,老而彌辣。好聽,更好看。
朗誦開始之前,是一串喬棒老師配音的經典片段,這是屬於他的記憶,也是屬於無數看過這些電影的觀眾的記憶。瞬間引人進入回憶的世界。這樣的安排實在是讓人歎服!
這詩的前兩句和最後兩句,是總括性的,前面是引子,後面是總結。所以我用空行把它們分開了。
中間兩個大段,第一段寫觸發記憶的事物,或者說記憶“儲存的空間”;第二段寫記憶的特徵,膽小、低微、古舊、和諧等。
簡單理解,第一段是靜態的,是空間方向的變化;第二段是動態的,是時間方向的變化。
動靜之變,在語言表達的時候,是要區別對待的。
靜態空間的部分,喬老師朗誦時,一連串的“生存”,視線不斷在變化,配合手勢,指向不同的虛擬空間。我們還能從他的視線和表情上看到他的內心視象的變化。
動態時間的部分,喬老師朗誦的時候更多的注意情感的細微變化,主要體現在句與句的語氣的轉換,基調統一,細節不同,非常細膩。而且有強烈的對象感,就像在和他的老朋友面對面交談一樣。
在文字的推進中,喬老師還不斷增加一些語氣詞來輔助表達,語氣顯得更生活化,更生動鮮活。如老友促膝談心,讓人如沐春風。
演員馮遠征說,他認為,表演的最高境界是“生動”,我深以為然;朗誦何嘗不是如此?
生動鮮活,如在眼前,也是最高的境界!
接下來,是我們熟悉的李雙江老師的誦與歌。
雙江老師已經不是第一次“跨界”了。之前,《詩意中國》就曾請雙江老師朗誦過他的名篇《再見吧媽媽》,效果極好,讓無數人聽到落淚。
這一次,則是境界開闊的《草原之夜》。真誠的朗誦,配那高亢嘹亮的歌聲,絕配!
賈樟柯導演是山西汾陽人。他是山西媒體中的常客,我對他的作品很熟悉,對他的故事也很熟悉。但,聽他朗誦,卻還是第一次。
他是專業的導演,但不是專業的誦者。語言基本是平靜自然地說話,不急不躁,淡定從容。也許這就是他心中的黃河落日的感覺。
有人說,聲如其人。未經訓練的聲音,往往更與本人性格契合。
他的朗讀,讓我想起孔慶東寫汾酒的一段話,他說這也是他印象中的山西人的性格:其潤也慢,其入也深,其力也綿,其性也仁。
前面看到黃宏,我就想到了蔡明。節目進行到此,我不禁感嘆:蔡明,還真的有!
小品演員,我的理解,是以語言為主的舞臺表演者。他們的語言功力主要在人物語言上。因此,講故事是最佳選擇。
蔡明老師這一次展現的作品是《唯一的聽眾》,正是個動人的小故事,很符合她的特點和長處。不出意料,這個故事,講得很生動,很抓人!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既區分明顯,又和諧一體。
特別要注意,蔡明老師在模仿人物說話的時候,並沒有刻意裝飾自己的音色,而是把重點放在語氣傳神上。
這對我們特別有借鑑意義:很多人在講故事的時候,努力的重心往往會放在模仿人物的音色上。尤其是在少年兒童語言表演方面更是普遍現象。
我聽過很多比賽小選手們講故事,絕大多數是在努力模仿音色,而對錶達意思和語氣傳神方面下的功夫太少。結果往往就成了用假模假式或裝腔作勢的聲音,表達意思不清、沒有靈魂的空話。
該怎麼講故事,跟蔡明老師學吧!
還記得我寫說過小時候聽的那個寶石花收音機不?
我從小就愛聽廣播,最早用那個寶石花聽的,還不是《小喇叭》,而是《岳飛傳》。就是劉蘭芳老師講的《岳飛傳》。我還模仿過她模擬馬跑的聲音。不過,有點難,沒模仿成功。
小時候,劉蘭芳三個字,對我的含義,就是好聽的故事。
而今天,我居然聽到她也在朗誦了!先重溫一段《岳飛傳》!又聽劉老師鏗鏘有力的朗誦岳飛的《滿江紅》!真是滿滿的記憶啊!
李野墨先生,是我一向非常敬佩的演播藝術家。他講的是《平凡的世界》中的精彩片段-田曉霞之死。
這段本來就是書中的一個情感高潮,李野墨先生更是講得非常感人!朗讀者與作者默契合作,珠聯璧合,令人歎為觀止!
我用新學會的一句話來形容吧:“太好哭了”!
不過,今天這一段是刪節過的,情節比書中更加緊湊,更適合在舞臺劇上表演。可惜的是,我們在60秒精讀中反覆練習過的一段孫少平在雨中奔跑的那一段被精簡掉了。可能不少60秒學員會覺得不過癮。
所以我特地找到了這段音頻,是李野墨先生以前播講《平凡的世界》的原聲。與這段節目講的內容的起止處一致。貼在這裡,與君共賞!
大家可以找到書中原文,對比著聽,對比著學。定會有很多收穫!
李野墨-田曉霞之死來自聲境界00:0016:04
楊洪基老師是不是是用美聲唱法的發聲方法來朗誦《滾滾長江東逝水》呢?
仔細聽一下,其實不是。
我們和他後面的唱歌的的聲音對比著聽,還是能聽出許多區別的。實際上,前面這段朗誦,楊老師用的還是真聲,和後面唱歌時有裝飾的聲音是不同的。
所以,楊洪基老師這麼雄渾厚重的聲音,朗誦的時候都沒有炫耀顯擺,而是自然樸實地在說話。你還有什麼理由去用作品來表現自己的聲音呢?
下半場的重磅朗讀嘉賓實在是密集發送。斯琴高娃老師來了!期盼已久了!
但她一說“老舍先生的《過年》”,我心裡就一顫。因為我預感到,她拿到的文章,可能是錯的。
文章的第一句話“我的老家在農村”一出來,我就知道我的預感是對的。這篇《過年》,在網上到處都是,都標著作者是老舍。但其實恐怕是個假老舍。
因為這個年我不出門,呆在家裡沒什麼事,就想讀點文章。過年嘛,當然最好讀讀和過年有關的文章。
最有名的好像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吧?我讀了。這文章我是從正版電子書裡找到的,文字上沒問題。
在搜索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標著作者老舍的《過年》,但我看到“我的老家在農村”這一句,就覺得很懷疑: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啊,怎麼會“老家在農村”呢?
我讀東西,比較注重文字的嚴謹度。由於網絡搜到的訛誤較多,所以我儘量找紙質書。但我藏書不富,所以就充了個電子書城的VIP,便於隨時下載正版電子書查資料。
這一次,我就去下了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老舍全集》的正版電子書,這書裡面有個老舍年譜,裡面寫著:
1899年 2月3日(清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於北京護國寺西側小羊圈衚衕(現小楊家衚衕八號)一個滿族貧寒家庭。父親舒永壽為清朝皇城護軍。屬正紅旗。取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
《老舍全集》(人文社)
老舍出生在北京,後來在北京西直門附近上的小學,中學也在北京,後來考入北京師範學校。整個童年少年青年,就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你看他寫北京的春節,也是老北京的春節習俗,而不是北京附近某個農村的年俗。
在裡面搜了下,《過年》這篇文章是有的,不過不是講過年習俗的,而是慨嘆人生苦短、時間匆匆,有點像朱自清《匆匆》。
我再全文搜索“老家在農村”這幾個字,《老舍全集》裡搜不到。我再搜“農村”兩個字,也僅有4、5條結果,也沒這句話和這篇文章。
看來,這篇文章的作者,也應該標為“佚名”了。“佚名”先生又添了一篇大作!
當然,這篇文章寫的是不錯的,斯琴高娃老師朗讀得也非常有情趣。尤其是上圖這一段特別有意思,朗讀的時候,高娃老師甚至還用到了“咬牙切齒”的技巧,真是百無禁忌、隨心所欲,極富創造性!
經過一番探索,我想補充的是,勤查書,還是個好習慣。朗讀者養成習慣,多動動手,多親近紙質書,至少是正版電子書,會有很多收穫呢!
三毛的《如果有來生》,我的理解,是一首無比悲傷的詩。
但劉敏濤的朗誦,有著十分的剋制。
對於悲傷的表達,我認為最佳的方式就是剋制,而不是歇斯底里。
這是一對對立統一的關係。就像劉敏濤說的:“離生活近了,離遠方就遠了”。有時候對立就是統一,統一往往需要對立。
矛盾的雙方,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用語言的不確定性來表達詩的不確定性,留給受眾足夠的獨立空間去自由審美。
很厲害!
李文啟、李明啟兩位老藝術家,極為從容。
你不覺得他們是在朗誦、朗讀、表演、或者其它什麼。你只覺得,他們就是在給你講他們自己的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話……
這就直達朗讀的本質了。
朗讀,不就是和人好好說話嗎?
特型演員,從來都是充滿神秘感的一批特殊的演員。
看著“周總理”,用純正的普通話講述,還真有點不適應。
但聽幾句,我很快就適應了、習慣了。劉勁老師的語言狀態太放鬆了,讓我們很快就忘掉了這個特殊的面孔,而走進他語言描述的內容當中去了。
他一點都沒有“朗誦”的感覺,完全就是在說話。有節奏的說話。這是超越生活說話之上的藝術的說話。
戴玉強、江濤、閻維文、成方圓……四位歌壇大咖,齊聚《詩意中國》一起來朗誦,來歌唱。
作為歌者,他們也要訓練吐字發聲的基本功,他們有強大的氣息支持和用聲技巧做支持,所以,雖然他們並非專業的誦者,但朗誦的都很好!尤其那些作品都是他們熟悉的文字,更有感情。
而且,閻維文和成方圓尤其讓我覺得親切。他們都是俺山西人啊(成方圓是在太原礦子弟小學上的小學,梁宏達有一期節目叫《山西妮子成方圓》)。
還有兩位演員朗誦,一個是蔣小涵,另一個是濮存昕。一個年輕,一個“老”。
蔣小涵是《詩意中國》的老朋友,在這個舞臺上,經常能見到她的身影。她的朗誦,樸實無華,清新自然。像一股清流,無聲無息,滋潤心田。
濮存昕朗誦的是郭小川的《祝酒歌》。郭小川出生在河北,但祖籍是山西壽陽草溝村,所以,實際上也是山西人:本次朗誦會的“山西元素”還真是不少啊!
郭小川先生的詩是非常適合朗誦的,只是關注的人不多。《祝酒歌》是一首非常優秀的詩篇,但很少能聽到。我只聽我們山西曲藝大師王兆麟老師朗誦過,非常受震撼。因此這次在《詩意中國》這樣的平臺上聽到,特別是在春節聽到,非常意外,又格外親切。
我以為,濮存昕的朗誦,簡直是現代版的《將進酒》啊!
還有四位青年演員和青年導演,加盟詩意中國青春組合,共同朗誦永遠都充滿詩意的《青春萬歲》,給這個舞臺帶來了帶來了濃濃的青春氣息和朝氣活力。
這臺晚會的主持人,長年的詩歌文化浸染,對詩歌藝術的敬畏,對整體節目調性把控完全自然流淌,自成一派,渾然一體。詩意內容,詩意主持,儒雅灑脫,舉重若輕,主持風格與節目氣質高度統一,為整臺詩會賦予了獨特而鮮明的厚重思想。
以上視頻,將傳到本平臺視頻區域。敬請關注。
本文作者
高昂
中華文促會語言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中華文促會朗讀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山西省朗誦藝術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懂點技術懂點節目也懂點播音
傳統媒體資深從業者
愛說真話、實話、大白話
“聲境界”平臺創辦人
閱讀更多 聲境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