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一域必謀全局,從“子貢存魯”談起

中國有句老話叫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就是我們無論考慮任何問題。都一定要從大處著眼,看大方向,看大趨勢。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究竟應該如何謀篇佈局?《史記》記載的子貢存魯的故事可能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1)故事背景

春秋時期,齊國國相田成子打算篡位,但對國內敵對政治勢力有所顧忌。

田成子計劃通過向外發動戰爭,攻打魯國,來藉此機會削弱國內反對派的軍事力量。

孔子獲悉這個消息,認為魯國是自己的祖墳所在地,是父母之國,所以他就跟學生商量,計劃救魯。

(2)子貢見齊相

子貢主動請纓。子貢出使齊國,見到了齊相田成子,說您在國內多次想要加分封,但是一直都不成行,根本的原因就是國內的反對派的力量太強了。

現在去攻打魯國很不明智,因為魯國是個積弱之國,齊國攻打魯國是必勝的。

但是由於打弱國軍功並不大,得勝無助於你在國內立威。

但另一方面你在國內的競爭對手反倒有可能因為這次戰爭而獲得軍功,增加政治勢力。

事實上可以考慮伐吳,因為吾國是強國,齊國去伐吳國,不一定能勝,即便勝了也會是一種慘勝。

在這種情形下,無論勝敗,其實都有助於田成子藉此整合國內的各派勢力,借這樣的一個慘烈戰爭來削弱反對派的影響力,增強自己在國內政壇的影響力。

田成子認為子貢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他講齊國的軍隊已經派往伐魯的路上,如果這個時候再將他們調往去攻打吳國,這未免太兒戲了。

子貢表示自己可以去說服吳王救魯,如此齊國便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田成子答應了他這個要求。

(3)子貢見吳王

子貢隨後出使吳國,見到了夫差,說明了齊國現在正在計劃攻打吳國。

如果齊國把魯國給滅了,那麼齊國無疑會更強大,這樣站在吳國的角度就會增加一個新的強敵。

如果這個時候吳國願意去救魯伐齊,不僅能夠成就吳國仁義之師美名,還能夠讓小國臣服,看到希望,覺得還是有大國願意出頭匡扶正義。

而且能夠藉助齊吳大戰增強軍事力量,使得周邊大國震懾。

但夫差認為吳越之間是世仇,越王現在臥薪嚐膽,勵精圖治,虎視眈眈。

如果吳國出兵去伐齊的話,背後越國如果偷襲怎麼辦呢?所以吳國的計劃是先去打越國,之後再去救魯國。

子貢告訴夫差,吳國去打越國時,如果齊國把魯國滅了,齊國就會因為軍事力量增強而變成了吳國的強敵。

在積弱的魯國面臨滅國危機之時,吳國沒有去救魯,而選擇是去打越國,這樣讓周邊的小國看到了,也會覺得吳國不是仁義之師。

如果吳王擔心越國會偷襲,那麼自己有信心去說服越國和吳國一起出兵。這樣吳越之間的利益也就捆綁在了一起。夫差答應了子貢的請求。

(4)子貢見越王

隨後子貢去見了越王,表示現在齊國要去攻打魯國,自己在去說服吳王救魯時,吳王想要先打越國。

越王很吃驚,就問子貢怎麼辦?

子貢就告訴他,吳國連年征戰,夫差好大喜功,國庫空虛,民怨沸騰。

在這個時候吳國去伐齊救魯,越國應該出兵助吳,不僅能夠火上澆油,加速吳國內外部的矛盾,而且也能夠通過臣服吳王這樣的舉動,弱化夫差的意志,使其麻痺大意,驕傲自大。

齊吳大戰,如果齊國勝了吳國,越國正好在背後可以反戈一擊,將吳國滅國。

如果吳國勝了齊國,那也必然元氣大傷,越國可以聯合晉國給吳國以致命的打擊!越王非常感激,願意全力配合。

(5)子貢見晉王

子貢最後去見了晉王姬午,告訴他齊吳會有大戰。

如果齊勝吳,越國會去攻擊吳,晉國自然不必擔心;但如果吳勝齊的話,吳國必然進而攻晉。晉王非常慌恐,忙問那該怎麼辦?

子貢告訴晉王,晉國只需要枕戈達旦,相機而動。

(6)尾音

那麼這個事件最終結果呢?

吳齊大戰於艾陵,吳國大勝齊國,齊國國力受損,從此一蹶不振。

吳國果然繼續進軍晉國。吳晉會戰於黃池。晉國以逸待勞,大勝吳國,越王趁吳國大敗之際。進軍吳國都城,吳國滅國,夫差自殺。

最終的結局是魯國得以保存,齊國被削弱,吳國滅國,晉國進一步強盛,越國稱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