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杀神白起崛起——他是如何用13万兵力全歼韩魏24万的?

前言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秦军兵力仅有对手一半,却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全歼了韩魏联军24万,足可以说是世界古代战争史上最快速一场歼灭战。经此一战,白起——“杀神”亦或是“人屠”,横空出世。

背景

公元前293年,秦国为了打开通向中原的大门,把目标投向了韩国,秦军的虎视眈眈令韩王坐卧不安,无奈的韩王立即派出使臣,赶往魏国,希望联合魏国一起扛秦,韩魏两国本就有着同盟的关系,魏王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面对共同的敌人,魏王并没有作壁上观,随即命令大将公孙喜领兵前去助战,秦国与韩魏联军双方的军队相遇在伊阙附近。

伊阙之战:杀神白起崛起——他是如何用13万兵力全歼韩魏24万的?

伊阙,进洛阳龙门

此时秦国兵力13万,韩魏24万,秦军刚攻下韩国的新城,士气高昂,但毕竟兵力悬殊,面对这一触即发的伊阙之战,究竟鹿死谁手,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呢?

提起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很多人会想到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风景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隋炀帝定都洛阳以前,龙门一带因为龙门山和香山,两山对峙,伊水流于其中,望之若阙而被形象地成为伊阙,战国时期,伊阙一带的山地,正是韩魏两国的西方屏障,是两国守御必争之地,今天的伊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两岸风光秀丽,我们无法想象两千三百多年前,就在这片土地上,上演了一场惊天杀戮。

伊阙之战:杀神白起崛起——他是如何用13万兵力全歼韩魏24万的?

龙门石窟,风光旖旎

经过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楚国新君初立,楚顷襄王并没有急于复仇的计划,楚国的安分使得秦国可以安心施展东出中原的计划。

秦国向东方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韩魏两国,因为韩魏两国与秦国山水相连,边界挨得非常的紧密,所以秦国向东蚕食,首先就是这两个国家,三晋当中赵国相对来说,和秦国的距离还稍微远点,同时,韩魏两国的主要领土,都在河南山西这一代,等于说卡的还是秦国向东方发展的大门,那么秦国要打开这扇大门,要打的是谁呢?就是韩国和魏国,

无论是初登王位的秦昭襄王,还是初出茅庐的白起,每个人的才能都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秦昭襄王初年,舅父魏冉在内政外交上,辅助秦昭襄王处理政事国事,秦国上下秩序井然,魏冉对人才的重用,也为秦国的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白起正是在魏冉的举荐之下,走进了秦王宫,走上了属于他的战争舞台,

魏冉,他对白起,也是有充分地信任的,秦国用人,他一个特点就是不拘一格,发现有人才,可以迅速的采取跳跃式的提升,加以重用。面对眼前略显青涩的白起,亲政不久的秦王似乎并没有看出其出色之处,他更没有想到眼前的白起,日后会成为令六国胆寒的悍将,但他相信舅父的识别人才的眼光。

伊阙这个地形是非常险要的,因为两山夹一水,可以说这是控制了当时东西方交通的一个重要通道,所以的话,你看无论说是楚庄王问鼎,还是说,秦国向东发展,伊阙都是必经之地,在这种情况之下,伊阙之战的发生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伊阙之战:杀神白起崛起——他是如何用13万兵力全歼韩魏24万的?

伊阙地形险要

伊阙为韩魏门户,凉山对峙,地形狭长,地势险要,这里一旦失守,秦国的虎狼之师,便可以长驱直入中原腹地,此次秦军与韩魏联军三十多万士兵要在这里展开攻势,韩魏人数的优势,似乎少了施展的空间。

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军功爵制的施行,促使秦国选拔训练出了一批精锐之师,被世人称为锐士,锐士体魄强壮,剑术超凡,而且精通各种战术,有效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战场上,敌人的首级对于这些锐士而言,正是他们爵位晋升的筹码,斩杀的敌人越多。

爵位晋升越高,商鞅所确立的这二十等爵,晋升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军功,一定的爵位就意味着,一定的经济特权,就意味着一定的政治特权,在这样的一种利益的引导下,所以秦国上下,都有一种对于战争的渴望,因为战争对于秦人来讲,意味着利益,意味着政治,典籍里记载,一旦说国王下令要打仗了,妻子会勉励丈夫——“这次出去好好干”,父母会勉励儿子——“这次打出个样来”,那么这显然与二十等爵位制度的这种刺激,这种激励,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联军以魏国老将公孙喜为主帅,他是战国中后期的魏国重要的军事将领,自魏襄王五年,屡战沙场,败敌无数,早已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将。在伊阙之战中,虽是协助韩国抗秦,却担任联军的主将一职,在主帅公孙喜看来,倾24万带甲之士,攻击远道而来的十多万秦兵,秦军势必不敌,即使坚守不战,等到秦军粮草不济,退兵西去,联军适时尾随攻击,也可取胜,纵使不攻城略地,也能守住伊阙这个军事要地,无论怎样,韩魏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赢这场战争,因此,韩魏并没有急于向秦国发兵,这恰恰给白起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应战。

韩魏联军一开始是占尽优势的,首先来讲,在人数上,双方是不对等的,韩魏联军24万,而秦军只有10万,不到联军的一半,其次,韩魏联军以逸待劳,秦军远道而来,所以,当时的战场形势,秦军一开始的胜算并不大。

白起带兵进入洛阳地界后,派人侦察了韩魏联军的部署,面对韩魏24万精兵,白起一时不知道从何入手,才能打赢这场仗,白起察看地形之后发现,如果两军在狭长的山谷中相遇,展不开阵势,只能正面作战,由少数前锋部队交锋,兵力分散,难以指挥,十万多秦军难敌24万联军,秦军要扭转战局几乎不可能。

《孙子兵法》中,十倍于敌,就包围歼灭他,五倍于敌,就攻击他,一倍于敌,就要想办法分散敌军的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兵力处于劣势,要尽量脱离战斗,避其锋芒,

面对声势浩大的韩魏联军,白起正一筹莫展之际,传来了前方打探的消息,韩魏联军虽已经驻扎在伊阙的山谷中,但并没有立即作战的迹象,韩魏联军的安静,加上迟迟不肯先出战,让白起有些疑惑,他开始怀疑本就互不统属的两军,也许在互相观望,各自都试图保存自己的实力,看似联军,实则貌合神离,敌我对战可能瞬息万变,赢得时间对于白起来说,或许就赢得了战争。

白起果断的相信了自己的猜想,趁对方逡巡犹豫之时,审时度势,随即派出一支疑兵,打出无数旌旗,击鼓呐喊,制造出人沸马喧的假象,牵制韩军,白起亲自带领主力,绕到魏军后方攻击魏军,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分散联军的优势兵力,形成局部优势或者对等的形势,然后各个击破。

伊阙之战:杀神白起崛起——他是如何用13万兵力全歼韩魏24万的?

白起故布疑阵,各个击破

但韩军注意力都集中在疑兵制造的假象时,白起带领秦军锐士主力,从伊川境内翻山越岭,悄悄绕到今伊川白元,山呼海啸般直扑魏军而来,各个击破对于白起来说是个考验,他大胆的战略计划,让秦军有了战胜的转机,疑兵令韩军不知虚实,只好验证以待,前方没有动静,后方的魏军开始懈怠,毫无防备,在他们看来,伊阙狭长的地形,不易展开阵势巧攻,只能冲锋作战,前方有韩军抵挡,即使战争开始,也要讲韩军消灭才能打到魏军,就在后方魏军松懈防守之时,白起突然带兵杀到,魏军被迫仓促应战。

魏军向韩军求救,韩军呢,他觉得魏军还可能撑得住,另外一方面呢,他以为我这面前的压力也很大,我这面前是主力,他没有说是去营救魏军,我们可以看到,你面前是不是主力,你打一下不久知道了么,他也没有主动出击。

就在韩军缓过神来准备支援的时候,才发现后面的魏军已经被击溃,主帅公孙喜被俘,韩军被秦军两面夹击,强弩和弓箭无法施展,只有短兵相接,最终溃败,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

后记

秦军在这场不足对方半数之兵的战争中,歼灭韩魏两军24万兵力,攻占伊阙后,乘势夺取五城,伊阙之战,秦军在看似飞蛾扑火的情形下胜利了,从发动攻击到最后取得胜利,秦军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凌厉的攻势震惊了六国,可以说这是古代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场快速歼灭战。

这一战,也是白起的成名战,战后因功升任国尉。斩杀24万,这是白起作为“人屠”的开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