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該重視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諸侯王席地而坐,面前擺放著低矮的桌子,桌子上有各種食物和酒。

兩側,臣子們席地而坐,面前同樣擺放著低矮的桌子,桌子上也同樣有食物和酒。

這是幾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王和大臣們進餐時的場景,大家在影視劇裡常常見到。

這,就是分食制,也稱分餐制,用餐器具把食物分開,大家坐在一起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吃多少就要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


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該重視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大家所熟悉的“鴻門宴”,就是分食制。

分食制,因周禮而形成的飲食習慣,也是一種特有的飲食文化。

一、分食制

“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養老也”。

這些都是關於古人分食制的一些規定。

“鼎”,烹煮的器物;“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豆”,也是一種盛食器。


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該重視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上述記載中的數量,體現的是尊卑有序。

天子和諸侯大夫用的餐具數量不一樣,百姓家吃飯的餐具數量也不一樣。

因分食制,還出現了很多誤會,還引出過你死我活的爭鬥。

1、孟嘗君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新來投奔的俠士吃飯。不巧,侍從擋住了燭光,俠士認為自己吃的那份菜與孟嘗君不一樣,欲離席而去。


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該重視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這是誤會,吃同樣的菜表示孟嘗君對俠士的重視,不一樣,那就是輕視了,在那個俠士往往自以為是,雞鳴狗盜之徒都能成為貴族座上賓的年代,這樣的誤會極有可能讓孟嘗君的名聲掃地。

幸好,只是誤會。

2、鄭靈公

《左傳》載:“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梁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従之。夏,弒靈公。”


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該重視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大意是說:鄭靈公請王公大臣們吃甲魚,宴會期間,鄭靈公故意戲弄公子宋,不給他甲魚湯喝。公子宋一怒之下走到鄭靈公的餐桌前,拿手指伸進甲魚湯裡蘸了一下放到嘴裡,隨後拂袖而去。鄭靈公為此非常生氣,表示要殺掉公子宋,公子宋也不示弱,密謀除掉鄭靈公。

最後,鄭靈公被殺。

分食制,給同地位的人不一樣的菜,那就是輕視人,有人到自己桌上動了自己的菜,那也是輕視,在那個講究尊卑有序的年代,做這些事都是會引起矛盾的。

後來,貴族逐漸的消失,分食制被少部分依舊認為自己是貴族的人沿用。


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該重視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當然,皇室例外。

說了這麼多貴族,普通老百姓呢?有條件的是分食制,沒有分食制的條件,大多是合食制,哪怕是春秋戰國時期。

窮人想講究,那就是窮講究,講究多了更窮。

二、合食制

隨著多民族的融合,不同文化的交融,餐桌椅的形式出現了很大的改變,高腿桌椅的出現,到了北宋年間,分食制逐步被合食製取代,直到今天。

但是,取代並不代表不存在,在高檔的餐廳,還是存在分食制的。


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該重視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合食制,圍坐在一起,體現的是公平,並且也熱鬧。

不過呢,尊卑有序並未消失,坐在哪裡是一門學問,更是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於文化的差異,有左為尊,有右為尊,所以書生就不詳細介紹了,大家差不多也清楚,入鄉隨俗便好。

三、合食制好,還是分食制好?

各有優缺點。

1、合食制

優點是體現了公平,讓聚餐更加的熱鬧。


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該重視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缺點是衛生問題,共用菜盤、碗筷,導致傳染性病毒的交叉感染等。

2、分食制

優點是衛生,各吃各的,各用各的,不會交叉感染。

缺點是麻煩和空間不足,一個人一個人的分,很麻煩,吃飯的時間會長,空間也不足,合食制十個人可以一桌,分食制十個人最少佔用三個十人餐桌的位置。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分食制也好,合食制也罷,尊卑有序都存在,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說在最後:


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該重視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現如今,老百姓的日子好了,大家更加的注重衛生,老人和孩子的餐具開始單獨使用,但還是在一個桌子上吃飯,菜還是從一個盤子裡夾,僅僅是獨立出了碗筷而已。

為了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健康,我們應該重視分食制。

2003年非典時期,很多人都開始採用分食制了,但隨著非典的結束,人們繃緊的神經放鬆了,分食制又被很多人忘記了。


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該重視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最近,武漢冠狀病毒肺炎出現,雖然分食制不能改變病毒的傳播,但大家採用分食制,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避免被感染。

書生建議,只要條件允許,還是採用分食制,對自己對家人對朋友都是負責任的,另外記得碗筷消毒哦。

參考文獻:

1、《周禮》

2、《左傳》

注:本文部分來自互聯網圖片很難核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書生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