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拉開序幕,

1966年、67年兩屆畢業生大多未安排,

68年畢業生又亟待安排,

這3屆畢業生(俗稱老三屆),

就業壓力在文革特殊時期可想而知。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按語,

轉引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很有必要。

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

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

來一個動員,

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時值文革高潮期,

毛澤東主席的這一號召,

立即受到全國老三屆200萬城市畢業生的響應,

他們紛紛按照中央“四個面向”的要求:

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礦、面向基層,

打起揹包、辭別親人,

滿腔熱忱地奔赴祖國各地,

到農村、到邊疆、到工礦、到基層,

安家落戶接受再教育。

從此掀起了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

1969年又有260萬城市應屆畢業生,

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與此同時,

數量更多的農村知識青年畢業後回鄉務農,

成了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中又一支主力軍——回鄉知青。

國務院和省地縣各級均設立“知青辦”作為常設機構,

專門負責知青上山下鄉的工作。

為了配合轟轟烈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

全國150餘家上規模的陶瓷企業,

紛紛生產了一大批宣傳知青上山下鄉的藝術瓷和生活用瓷。

▼曾在全國排名第六的湖南洪江瓷廠製作的“回鄉女知青”半身雕塑藝術瓷像:

稚氣未脫的臉上寫滿了希望和理想,

眉宇間飽含著義無返顧的堅毅。

剛剛放下書包的她包上頭巾便開始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知青生活。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湖南酸陵群力瓷廠工藝美術大師、

多次設計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及國家機關用瓷和國禮瓷,

並榮獲株洲市和湖南省勞動模範光榮稱號的制瓷名家李小年以他精湛的技術,

運用釉下五彩創作了反映邢燕子,

和她的知青突擊隊勞場面的瓷版畫“挑秧路上”。

▼微風拂柳,春意盎然,

邢燕子與另一女知青挑著秩苗去插田,

柳下小歇時,

邢燕子隊長撫摩著年青女知青被秧苗挑子壓紅腫的肩頭,

鼓勵她堅持住。(40釐米長,30釐米寬。)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表現以“燕子突擊隊”為代表的廣大知識青年,

在農村廣闊天地裡煉紅心的動人場面。

知青間真情互助十分感人。

此瓷板畫作為精品湘瓷參加了1976年底到1977年初,

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的“湘瓷精品進京彙報展”,

受到中央領導和專家學者的好評。

隨著文革的結束和高考制度的恢復,

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於1981年全部停止。

上山下鄉的知青(儘管有的已不再年青)根據國家政策先後返城。

1975年清江縣龍江公社光明大隊黨支部,

為插隊的廣州下鄉知青吳敏、童思德在廣州東方紀念瓷像館定作的紀念瓷擺件。

▼紀念瓷正面,左為廣州市的標誌——五羊的雕望,

右為當時極為流行的知青宣傳畫、釉上彩“知青田間學毛選”。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贈於廣州知青吳敏、童恩德的署名留念。

此紀念瓷擺件品相雖顯粗糙,

但見證了知青返域的時代特色,十分珍貴。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湖南省醴陵窯文革中生產的、

印有“知青田間學毛選”宣傳畫的提樑壺,

其提樑壺的另一面,

印著宣傳知青上山下鄉的標語口號“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