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尊老愛幼?

蘑菇鹹魚


作為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尊老愛幼?想必大家會異口同聲地說“言傳身教”。這的確是個好方法!

如何“言傳”?籠統的、生硬的說教嗎?譬如,“你是哥哥,他是弟弟,你應當把又大又紅的蘋果讓給弟弟。”只怕孩子會懵圈吧——[what]。換一種方式呢?例如,“寶貝,這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是你吃呀,還是讓給弟弟吃呀?”然後根據孩子的回答,再加以評價或引導。當孩子說讓給弟弟吃時,我們大可這樣稱讚他——“阿寶真是個懂事的孩子,這麼小都知道疼愛弟弟了。”然後再給點獎勵。當孩子說自個吃時,我們也可這樣引導“阿寶呀,弟弟可喜愛你了,一會不見你,就問你去哪兒了。上次,弟弟就把他愛吃的水果留給你了,阿寶,你不是挺喜愛弟弟的嗎?”只要說動了孩子,我們就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從而引導孩子養成愛幼的品德。

如何“身教”?想必一定是躬身垂範吧!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道德品質的形成。作為家長,平時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且要注意有意識地去影響孩子。比如,婆媳不在一個院落,且居住距離較近時,若作為兒媳的改善生活,可早點時間讓孩子去告訴婆婆來家裡吃飯。飯好後,若婆婆沒及時來,作兒媳的最好帶著孩子再去婆婆家邀請。淺而易見的好處是婆媳關係融洽了。潛而深遠的益處是促進了孩子尊老品德的形成,且會惠及己身。

“言傳身教”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可我更喜歡“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

但願我的囉嗦,能給於您對孩子的教育有一絲兒幫助。


清風閣21


你好我是小賤,很高興由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最好的教育方法就的自己做孩子的榜樣 做到尊老愛幼 這樣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很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的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孩子學會尊敬長輩孝敬父母上非常重要的。很多家長把教育的方式弄錯誤導孩子。現在和大家探討一下怎樣引導孩子學會尊敬長輩。

1

父母的正面引導。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不懂事完全要靠父母的引導。比如在上學或是出門遊玩的時候,看見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要告訴孩子主動地打招呼。在帶孩子串親或是家裡面來客人了,要分開的時候要教孩子禮貌的說再見。這樣孩子就會順其自然的學會。

2

教孩子感恩。每到節日或者是孩子生日的時候,爺爺奶奶,姑姑們都會給孩子送些小禮物慶祝,孩子非常的高興。當爺爺奶奶們過節的時候,讓孩子引導孩子同樣送點小禮物答謝他們,長輩們高興,孩子也會高興,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也很快樂。

3

從小中督促孩子事。一個家庭有很多成員,一家三代子一起住,孩子與爺爺奶奶接觸比較多,在爺爺奶奶需要幫助的時候,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引導孩子為爺爺奶奶做點小事。例如奶奶在洗衣服做飯燒柴的時候,教孩子給奶奶搬個板凳坐,這樣讓孩子一點一點的學會有孝心。

4

孩子的正確行為要給與肯定。當爸爸上班的時候,媽媽經常會把衣服和包給爸爸拿好,孩子看到了就會效仿媽媽,當爸爸再次上班的時候,也會給爸爸拿衣服,那包,這樣爸爸就要很高興的誇獎孩子的行為,並要鼓勵孩子以後這樣做很好。

5

父母要做好榜樣。在生活當中,爸爸媽媽要給孩子做一個還榜樣,只有家長們對父母非常尊重,孩子也會對爸媽學會尊重。吃好吃的時候要先給父母送過去,孩子看到了就會明白尊老之道。





青島小賤


首先我們對尊老愛幼的意思來進行解析一下,其中“尊老”指的是尊敬長輩,“愛幼”即愛護晚輩;形容人的品德良好。尊老愛幼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的這段教導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長輩,進而推廣到敬重別人的長輩,撫愛自己的子女,進而推廣到撫愛別人的兒女。如果以這樣的準則治理國家,統一天下就如運轉於掌心一樣容易了。

尊老愛幼是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的精華。尊老愛幼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兒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的一天。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處於盛唐還是當今社會,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作為家長務必通過表率作用來教育孩子,言傳身教才是真正的教育。從生活中的細節點滴開始,忽以善小而不為,忽以惡小而為之,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千萬別等到孩子長大在教育敬人尊天。

願以上分享有所感悟,關注私信交流,更有益處。轉發分享是美德。








黃雲澤嚮明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如何把傳統美德教給下一代?我想最好的方法肯定是‘言傳身教”了,只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做到尊敬老人,愛護幼兒,孩子自然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行動上會學習父母的為人處世。

畢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真正“老師”啊,而且是終生的!



海與陽


尊老愛幼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對兒童的這種美德的培養應從對愛的情感教育開始。尊重是愛的重要內容。尊重人基於信任和理解。尊重人意味著承認人的尊嚴和尊重他人的個性。最受歡迎的解釋是將人視為人。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表示對人的價值的認可,這是愛別人的最低道德要求。那麼,如何訓練孩子尊重老人,愛年輕人呢?

愛是一種奉獻和奉獻,這種奉獻是完全有意識和自願的,沒有回頭的企圖。只有當一個人愛別人時,一個人才能同情並相互理解,因為理解本身就包含著深切的愛。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實踐表明,兒童可以通過情感體驗來實現人間真理。例如,對長者的尊重源於對父母的尊重,而對幼兒的照顧則是從父母那裡獲得的。

為了動員孩子尊重長者的情緒,具體方法如下:利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孩子自我認知。人們經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常常以他們的榜樣行為影響他們的孩子,促使他們對待他人,並逐漸學習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們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事情。曾經有這樣的情況:軍隊中的一名軍醫用他的積蓄繼續為養老院中的老人服務。定期檢查併為他們做美味的飯菜。他的妻子非常瞭解他,並積極支持丈夫的做法。在一天的數十年裡,父母的言行使他們的兒子看到並記住了他們,他們自然從父母那裡學會了如何尊重,照顧和照顧老人。孩子們經常自覺和自願去養老院向老年人講故事並洗衣服。盡你所能。後來,孩子的事蹟廣為流傳,他被評為十大年輕開拓者。當記者問他為什麼可以這樣做時,他回答了這麼簡單的問題:“我沒有從父親那裡學到很多東西。”

在實踐中重視教育。父母晝夜與孩子同住。在他們的共同生活和活動中,父母必須及時教育自己的孩子,並給他們提供行動指導。例如,父親下班回家後,母親先帶孩子向他打招呼,然後舉起父親的手,讓他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母親為家人做飯後,父親提醒孩子邀請母親坐下來吃飯。這樣,孩子對父母的愛心就可以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擴展,他可以成為一個尊重長輩的好孩子。

幫助您的孩子邁出人生的第一步。父母與子女的談話更多,家庭中有民主的氣氛。父母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會尊重父母。這時,父母會抓住機會及時評估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昇華孩子對他人的尊重。為了引導孩子們照顧自己的年輕情緒,具體方法如下:利用父母的愛來教育孩子們。父母的愛對孩子的感情更豐富,一生往往更令人難忘。人們從觀察中觀察到,當嬰兒從地面掉下時,他首先會得到母親的愛,吮吸母親的牛奶,並傾聽母親的心跳。孩子不僅可以得到滿足其身體需求的牛奶和溫暖,還可以使孩子保持情緒穩定和精神安寧。從而奠定了生活情感的精神基礎。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越來越意識到父母的愛是刻骨銘心的,因此喚起了他們對生活和對美麗事物的追求。他們學會愛別人,並同情照顧弱者。相反,孩子不從父母那裡得到愛撫和好評,這自然是無所謂,嚴苛和憤怒來取代它。鼓勵您的孩子參加更多的社會公益活動。例如與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進行“手拉手”活動,支持孩子們儘可能地捐贈書籍和學習工具,並與孩子們一起去看電影以達到教育目的。

簡而言之,只要父母不懈努力,社會的需求就會轉化為孩子的自身需求,尊重老人,愛幼的觀念必定會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我們堅信,只有通過引起孩子情緒的變化,孩子才能經歷內部變化,從而建立起道德信念併產生自覺行為。


二哥愛剪輯


我覺得以身作則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怎麼教孩子呢,我列了幾點。

1看到長輩是一定要主動打招呼,尊稱。

2當看到需要幫助的,要主動幫忙。

3看到妹妹,弟弟,可以讓孩子感受下,怎麼帶他們一起玩。

4看到小動物,不要去傷害它們,培養孩子有愛心。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我覺得最重要是家長的行為做法,孩子看在眼裡就會學起來。



寶寶妖精丫頭


  1. 首先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首先就要做到尊重老人,可以通過一些語言和行動力體現,小孩的觀察和模仿力是非常強的,家長的行為舉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2. 其次就是口頭上的說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孩子知道那些事能做,哪些話能說,要培養孩子有判斷是非對錯的意識和能力。
  3. 再就是如果做出不尊重長輩的事情要及時制止,說服教育及時的告訴他他的行為是不對的,告訴他一些正確的孝敬老人的行為,再犯就要有一些小小懲罰了。

生活茶水坊


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言教不如身教。

中國人講究上行下效,父母的言行很深刻的烙在孩子心靈中。尤其是孩子從小的教育,對孩子成長有很大幫助。

3歲看大,7歲看老,意識和品行都是在孩提時期養成了,我們作為父母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修為,讓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傳承好優秀的習慣,而不是在孩子犯錯誤時,孩子小,一句話掩蓋了孩子的錯誤!

從小讓孩子知道感恩,知道認錯,勇於認錯是最好的心靈教育。


滕州土豆記者


1、孩子是從小抓起來的,從小孩子受到家長的感染,會去學著從家長身上學到某些實物,所以教育孩子尊老愛幼也是從家長身上體現出來的。

2、可以多給孩子進行故事的薰陶,多給孩子講講尊老愛幼的故事。

3、讓孩子體會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不要什麼事情都圍繞著他(她),不要有性別的歧視,讓孩子自己多多動手,讓他(她)知道不知是什麼都只是動動嘴,鬧鬧脾氣就能得到的,要讓他學會自己動手。

4、當孩子犯錯誤時,不要動手打他,也不要當著很多人的面對他進行教訓,跟他(她)單獨在一個屋子裡跟他(她)講道理


筱睿視頻


首先,要充分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

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尊敬老人的帶頭人。孩子認識膚淺,判斷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心理活動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們眼裡,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

因此,父母在與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處中,態度應謙遜、彬彬有禮、關心照顧、體貼入微,如在家給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場合,給老人讓座讓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表現在自己的行動中,他們會像父母一樣善待老人。還可利用英雄模範人物、現實生活及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反覆練習,養成習慣。

練習是強化記憶痕跡的有效手段,只有通過反覆練習才能將良好的行為轉化為習慣,長久保持下來。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須處處留意,對孩子從“小事”入手,加強培養。如:經常讓孩子幫老人做事情,用禮貌語言與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見”、“謝謝”、“請慢走”等),關心、慰問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訓練,日積月累,孩子的良好習慣便會逐漸養成。

第三,利用有關節日,啟發誘導。

可藉助老人生日、重陽節(老人節)、元旦、春節等有利時機,通過談話、點撥、暗示,誘發良好行為。如詢問孩子:“明天是××節(××日子),你應該做些什麼?怎樣使爺爺(奶奶)高興呢?”孩子就會認真地說:“我幫爺爺切蛋糕,祝爺爺生日快樂,健康長壽”、“我送奶奶一件禮物”、“我給爺爺、奶奶拜年”……

第四,及時糾正不良行為,防微杜漸。

孩子易衝動、自制力差,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情緒支配,容易出錯,常常做出對老人無禮的舉動,如對老人發脾氣、摔東西、不理睬等。一旦發現這些問題,成人一定要捨得管教,嚴肅批評,耐心說服,使孩子認識錯誤。尤其不放過“第一次”,嚴格把關。遷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過錯,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最後,建議老人多與孩子交往,增進相互感情。

有些孩子不是對老人敬而遠之,就是漠不關心,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緣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隨之行事,非常被動,如給老人搬凳子,說“再見”等。

為此,作為老人,應平易近人、態度和藹;關心孩子的成長,多與孩子交談,縮短兩代人的心理距離,不能因興趣迥異,居高臨下。對孩子只有“動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動關心、尊敬老人,自覺聽從老人教導,努力做他們心目中的好孩子。

家長教育孩子尊老愛幼的方法二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係。

“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儘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裡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瞭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裡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裡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

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鑑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裡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儘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