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智囊”的晁錯,死得一點都不冤

晁錯是歷史上極具爭議的一位人物。被譽為智囊的他,給漢文帝和漢景帝父子倆出了很多主意,比如納粟授爵、移民實邊、削藩等,為"文景之治"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點燃了"七王之亂"的導火索。

被譽為“智囊”的晁錯,死得一點都不冤

晁錯劇照

關於晁錯之死, 為他喊冤的人不計其數,覺得他死的太可惜了。在我看來,晁錯死得一點都不冤,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的樣板。原因有三:

其一,晁錯情商太低。

"峭直刻深"這四個字是對晁錯為人最好的概括。嚴厲、剛直、刻薄、心狠,從這些字眼可以看出晁錯註定是搞不好人際關係的。對於熱衷於權力和身居高位的人來說,沒有好人緣是致命的。

當晁錯還是任內史的時候,經常向漢景帝進言獻策,漢景帝對他寵信有加。按理說,越是深得皇帝寵信,越容易遭人嫉恨,就越應該謹言慎行,可是他卻毫不在意。為了圖方便,晁錯私自在太上廟南面的外牆上開了個門,由南面出入內史府。正因為這個事兒,丞相申屠嘉把晁錯告到了漢景帝面前,"請誅錯"。晁錯仗著漢景帝的信任,逃過一劫。

被譽為“智囊”的晁錯,死得一點都不冤

申屠嘉劇照

其二,晁錯優柔寡斷。

晁錯與袁盎關係很差,"兩人未嘗同堂語",兩人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當晁錯做了御史大夫的時候,就找了個私受吳王財物、一同謀反的罪名, 想殺了袁盎。可是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晁錯拿不定主意,結果有人向袁盎通風報信。袁盎找了竇嬰幫忙,跑去見漢景帝,說七王之亂全是晁錯一手造成的, 只要殺了晁錯,便可以兵不血刃的解決問題。袁盎行事果斷,反敗為勝;晁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被譽為“智囊”的晁錯,死得一點都不冤

袁盎劇照

其三,晁錯不留後路。

晁錯是漢景帝的老師,他這位學生很不簡單,是個心狠手辣的主。

"初,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資治通鑑· 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

當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吳王劉濞的兒子進京朝見,跟他一起喝酒下棋,就因為吳王的兒子與他爭棋這點小事兒,劉啟當場掄起棋盤把吳王的兒子給殺了。這人的心腸得有多狠,才下得了手啊,殺的還是自己的皇室宗親。

被譽為“智囊”的晁錯,死得一點都不冤

漢景帝劇照

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對於這樣的主子,晁錯是死心塌地的跟隨,提建議的時候,也不給自己留條後路:

"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

吳、楚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造反時,漢景帝找晁錯來商量出軍平叛,晁錯卻勸皇帝帶兵出征, 自己留守大本營。即便漢景帝很信任你這個老師,你怎麼能說這種話呢?這是作死的節奏。

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晁錯你也不過是一枚棋子,而你的主子是位心狠手辣的主,丟掉你這枚棋子,只是彈指一揮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