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智囊”的晁错,死得一点都不冤

晁错是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一位人物。被誉为智囊的他,给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俩出了很多主意,比如纳粟授爵、移民实边、削藩等,为"文景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点燃了"七王之乱"的导火索。

被誉为“智囊”的晁错,死得一点都不冤

晁错剧照

关于晁错之死, 为他喊冤的人不计其数,觉得他死的太可惜了。在我看来,晁错死得一点都不冤,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的样板。原因有三:

其一,晁错情商太低。

"峭直刻深"这四个字是对晁错为人最好的概括。严厉、刚直、刻薄、心狠,从这些字眼可以看出晁错注定是搞不好人际关系的。对于热衷于权力和身居高位的人来说,没有好人缘是致命的。

当晁错还是任内史的时候,经常向汉景帝进言献策,汉景帝对他宠信有加。按理说,越是深得皇帝宠信,越容易遭人嫉恨,就越应该谨言慎行,可是他却毫不在意。为了图方便,晁错私自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个门,由南面出入内史府。正因为这个事儿,丞相申屠嘉把晁错告到了汉景帝面前,"请诛错"。晁错仗着汉景帝的信任,逃过一劫。

被誉为“智囊”的晁错,死得一点都不冤

申屠嘉剧照

其二,晁错优柔寡断。

晁错与袁盎关系很差,"两人未尝同堂语",两人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当晁错做了御史大夫的时候,就找了个私受吴王财物、一同谋反的罪名, 想杀了袁盎。可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晁错拿不定主意,结果有人向袁盎通风报信。袁盎找了窦婴帮忙,跑去见汉景帝,说七王之乱全是晁错一手造成的, 只要杀了晁错,便可以兵不血刃的解决问题。袁盎行事果断,反败为胜;晁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被誉为“智囊”的晁错,死得一点都不冤

袁盎剧照

其三,晁错不留后路。

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他这位学生很不简单,是个心狠手辣的主。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资治通鉴· 汉纪八· 孝景皇帝下》)

当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的儿子进京朝见,跟他一起喝酒下棋,就因为吴王的儿子与他争棋这点小事儿,刘启当场抡起棋盘把吴王的儿子给杀了。这人的心肠得有多狠,才下得了手啊,杀的还是自己的皇室宗亲。

被誉为“智囊”的晁错,死得一点都不冤

汉景帝剧照

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对于这样的主子,晁错是死心塌地的跟随,提建议的时候,也不给自己留条后路:

"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

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造反时,汉景帝找晁错来商量出军平叛,晁错却劝皇帝带兵出征, 自己留守大本营。即便汉景帝很信任你这个老师,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呢?这是作死的节奏。

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晁错你也不过是一枚棋子,而你的主子是位心狠手辣的主,丢掉你这枚棋子,只是弹指一挥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