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茶禪文化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傳統茶禪文化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是指我國人民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國攝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影像志》,則是以影像的方式致敬農業文化遺產。該書彙編原農業部發布的第一、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共39項,接下來將要介紹的 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便是其中之一。

傳統茶禪文化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圖為清晨從空中俯瞰西湖區白樂橋,民居與茶園完美地構成了一幅田園詩畫。(王豔萍 攝)

這世界上大概沒有一個國家的人像中國人這麼喜愛茶。這種低矮的綠色植物的葉子,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一種稀鬆平常而又不可或缺的存在。

人們飲茶,由此延伸出製茶、品茶、用茶、賞茶、誦茶、為茶製造各種器皿等一系列茶文化。但是,中國人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把茶葉當作飲品的?現在眾說紛紜,已不可考。中國現存歷史最久、最完備介紹茶的一部書,是唐代時陸羽寫作的《茶經》。這本書翔實地記載了前人和當時人的茶葉生產經驗,從茶葉的起源,講到了飲茶的器皿和品茶法。可見,陸羽寫《茶經》之時,中國的茶文化已經趨近成熟。《茶經》中的第八個部分,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茶葉產區。在介紹浙西產區的文字中,有這樣一句話:“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這是說今杭州的天竺寺、靈隱寺是錢塘地區的茶葉產區。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對杭州產茶的記載。

傳統茶禪文化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傳統茶禪文化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西湖龍井茶的優良品質,除得益於西湖山水的環境條件之外,最根本的是賴於西湖茶農對茶園的精耕細作、巧施用肥,及對成茶的細採精炒等一整套生產技術。龍井茶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王豔萍 攝)

傳統茶禪文化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傳統茶禪文化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當天採的鮮葉陸續都收來了,需要分開晾乾。西湖龍井茶的炒制是為一絕,鮮葉攤放,火力鍋溫都需要精細掌控。龍井茶的炒制技術相當考究,手工炒制龍井茶在如今已經比較少見了。(王豔萍 攝)

北緯30°是世界公認的茶葉產區黃金帶。杭州西湖,恰好被這條黃金帶穿過,是龍井茶的故鄉。杭州龍井茶文化系統就是以龍井茶品種選育、種植栽培、植保管理、採製工藝和茶文化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系統,以及該系統在生產過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樣性、發揮的生態系統功能、呈現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特徵。

西湖西南畔的群山上空,常常氤氳著從西湖飄來的水汽。連綿的群山阻擋了北來的寒氣和南來的暖流,氤氳的水汽在炎熱的亞熱帶氣候中,既遮擋了部分光照,又提供了足夠的溼度。龍井茶樹便在這獨特的地理小氣候中生長,以此培育了龍井茶葉色翠、形美、香郁、味醇的特點,以及“淡而遠、香而清”的獨特味道。“西湖龍井茶”之名始於宋,聞於元,揚於明,盛於清。到今天,西湖龍井茶已經冠列中國名茶之首。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外,考究的採製技術也是成就西湖龍井茶的重要原因。西湖龍井茶的採摘有三大特點:早、嫩、勤。鮮葉嫩、勻、綠是龍井茶的基本要求。在鮮葉採摘回來後,還要經過八道工序才能製成成茶。炒制過程中,對“抓、抖、(透)搭、拓(抹)、捺、推、扣、甩、磨、壓”十大炒制手法的靈活運用,是考驗一個茶農是否成熟的標誌。在多年的發展中,當地的茶農對茶葉的細採精炒有著一整套成熟的生產技術,他們世代守著自己的一片茶園,種植栽培、採摘炮製的手藝和精緻的茶文化在他們中間代代相傳。

傳統茶禪文化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西湖龍井茶融入杭州的角角落落,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遊客。細細品味,或許能從一杯茶裡,漸漸品出牽扯古韻遺夢的情懷。(王豔萍 攝)

傳統茶禪文化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老輩人對龍井茶是敬畏的,對於這一能改變茶農生活命運的營生,自然會有很多祭拜的形式,流傳至今已簡化了很多。圖為當地茶農在祈禱風調雨順。(王豔萍 攝)

原標題:《傳統茶禪文化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