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藏漢畫像石《扁鵲行醫》


掌故知魯 | 孔廟藏漢畫像石《扁鵲行醫》


曲阜孔廟神庖處,是舊時祭祀前,準備犧牲和祭品的地方。由於歷史的變遷,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作為孔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築依然完整的保留著。現在的神皰已成為“漢畫像石陳列館”,展覽著許多漢畫像石,其中引人矚目的就有《扁鵲行醫》畫像石。

《扁鵲行醫》畫像原有四石,現存三石(其中一石已調人中國歷史博物館)多為淺浮雕。此畫像石是從微山縣兩城鎮出土的,由於歷史的原因,於1956年運往曲阜孔廟保存。

畫面所表現的就是扁鵲在為人治病的故事。扁鵲,戰國時期著名醫學家,在中華醫學歷史上,他與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醫學宗師齊名。關於他的故事歷史上曾以各種形式流傳,漢畫像石就是其中的一種。那麼,畫像石是運用怎樣的藝術表現手法來展示扁鵲的呢?

從現存三圖可以看出,扁鵲皆以人首鳥身的面目出現,這就是被神話以後的扁鵲形象。圖中,有的手持砭針,為披髮病人針刺;有的為母親懷中的嬰兒診治;有的為病人切脈。扁鵲在為病人診治時,神情專注,態度嚴謹,富有真實的生活氣息,頗為感人。三畫像中,以《扁鵲針灸圖》最為生動、形象。畫面中的扁鵲神態自然平靜,面對患者一手切脈,一手持針揚臂作針灸狀,這是扁鵲在動手治療前,先根據病人的症狀來選擇針灸的穴位,彷彿還在寬慰病人。患者端坐平視,披頭散髮,寬衣博帶,其身後另有靜坐候診的病人。望聞問切一系列診斷過程,在此表現的淋漓盡致。圖左上方還有一隻小鵲,正凝目觀看扁鵲的舉動,好一幅生趣盎然、天人合一的和諧畫卷。

歷史上確有扁鵲其人,秦姓,名越人,原籍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因他曾在盧國(今山東長清)落戶,所以人們又稱他“盧醫”。扁鵲年輕時曾跟一位叫長桑君的人學醫,他虛心好學,醫術長進很快,不幾年就能夠熟練掌握了中醫理論的望、聞、問、切。有人甚至說,他僅憑雙目能直接看到人體內五臟六腑的病變,即所謂“洞達五內”。 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中黃帝的神醫“扁鵲”這一名號來稱呼他。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通過扁鵲的治病原則,我們可以看到他高尚的為人處事之道。他到處治病,隨俗變醫,名聞天下。他來到邯鄲,那兒的風俗是尊重婦女,他就做婦科醫生;他到了周都洛陽,那裡風俗是尊重老人,而老人常常耳聾眼花,他就改做五官科醫生;以後到了秦國,聽說秦人重視兒童,他又做起兒科醫生來了。

還有一種史傳是扁鵲有兄弟三人,他們的醫術都非常高明。有一次,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醫術誰為最?”扁鵲答道:“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不解:“那為什麼你名氣最大?”扁鵲解釋:“我大哥治病,是治於未發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根,他的名氣也就無法傳出去。二哥治病,是治病於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些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傳於鄉里。而我治病,是在病人病情嚴重之時,所以大家認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傳遍全國。”扁鵲闡述的“良醫治未病”的哲理,在今天看來也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韓非子·喻老》記述了扁鵲望診蔡桓公的一個故事。

扁鵲拜見蔡桓公,在他身旁站了一會兒說:“我看您皮膚上有點小病,如果不及時治療,病要厲害起來,恐怕會向體內發展。”

蔡桓公聽後,挺了挺胸脯,又彎了彎胳膊,毫不在意地說:“我很好,沒有病。”

扁鵲於是退了出去。桓公對左右說:“這個醫生就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還硬說我有病,以便邀功請賞。”

過了十日,扁鵲又見到了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發展到了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嚴重起來。”桓公聽了,很不高興。

又過了十日,扁鵲特地再去拜見桓公,激切地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裡,再不醫治,病要更重,到那時就難治了!”這次蔡桓公聽後,仍然很不高興,乾脆不予答理。

又過了十日,扁鵲望見蔡桓公,一句話沒說,掉頭就跑。

蔡桓公感到奇怪,便派人去問原因。扁鵲解釋說:“病在皮膚,用熱水敷燙就能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針灸的方法,也可以治療;即使發展到腸胃裡,湯藥、藥酒之力尚可達到,也能治好。現在,病已入骨髓,醫生是無能為力了,所以我不再去請求給他醫治啦!”蔡桓公聽了,還是有些不相信。

五日以後,蔡桓公渾身疼痛,真的病倒了。他這時才相信扁鵲的話是真的,於是派人去請他,可是扁鵲此時已經逃到秦國去了。過了幾天,蔡桓公便苟延殘息地慢慢死去。

這就是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

在望聞問切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曾被司馬遷譽為脈學之祖。

一天,扁鵲師徒3人來到了虢國,聽說虢國的太子氣血錯亂,猝然受到外邪侵襲,正不壓邪,陽脈緩而陰脈急,突然昏厥過去。

扁鵲聽後,知道陽脈緩而陰脈急並不是死脈,此病定能醫好,便稟報虢君,入宮治病。

扁鵲診視一番,決定先針刺百會穴,刺了幾下,太子就長出一口氣。這時他的徒弟子陽、子豹已經煮好了熱敷用的藥,敷在太子的兩肋之下。不久,太子就像大夢初醒一般坐起來了,茫茫然看著眼前的一切。虢君和夫人又驚又喜,連稱扁鵲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扁鵲說:“太子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是由於陰陽錯亂,營衛不行。所以,從外表上看人好像死了一樣,其實不然。我不過是調整陰陽,使之調和,太子自然恢復常態而已。”

後來,扁鵲到秦國,因診治秦武王病,被秦太醫令李醢妒忌殺害。

《史記》、《戰國策》裡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漢書·藝文志》載有《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已佚。今存《難經》一書,一說後人託作,但體現了他的醫學思想。

扁鵲行醫的故事,有許多版本一直在民間流傳。《扁鵲行醫》畫像石,至今已有近二千餘年,所刻畫被醫者已無法考證姓甚名誰,但至少可以說明,早在漢代扁鵲已是家喻戶曉、富有傳奇的被崇拜式人物。它歷經千載留存至今,是一難得的一份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山東地區漢代畫像石的典型代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它的亙古永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悲天憫人的英雄,還是懸壺濟世的郎中,只要能夠普濟眾生、功德於民,他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